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探究

时间:2022-08-26 05:13:39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探究

摘要: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拥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作为西部的旅游大省,借古丝绸之路上重建经济合作区域的东风,陕西的目标是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具备一个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储备库。本文意从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合作的宏观背景出发,明确陕西作为旅游大省进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分析陕西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管理现状;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丝绸之路 陕西旅游 人力资源开发

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既是陕西新时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动力和压力。陕西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更加完善,而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背后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进行陕西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然而在陕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人力资源在规模与结构、需求与供给、开发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凸显。因此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一支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陕西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要务。

一、陕西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尽管陕西旅游人力资源规模不断壮大,但其发展速度远远低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旅游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近几年,陕西旅游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长,人才结构性短缺状况逐步明显。虽然陕西旅游业充分发挥其带动功能,吸收了不少劳动力,但陕西旅游业急需一些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擅长旅游项目开发与规划、景区点管理、旅游休闲度假、会展旅游、旅游商品开发等专业技术人才,这种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库还没有在陕西形成。

2.人才流动过度无序。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季节性等特点,旅游业员工流动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其原因在于,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工作时间长且常年节假日加班,收入不高。旅游人员在较低的薪酬体系下,很难体会到公平感。当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在其他领域有更好发展时,他们选择离职。对任何行业来说,频繁的人才流动会造成员工的紧缺,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动,往往会带走管理层的骨干,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旅游人才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陕西省目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缺乏长期规划与统一协调。要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关系整个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它涉及到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只有依赖行业协会、旅游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旅游企业的共同合作,才能培养出契合行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4.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现在陕西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存在专业设置趋同,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区分不清,造成旅游专业人才不“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业的需求,这就造成人才的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匹配。旅游业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出这一点。再加上人才流失和招生困难同时存在,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出比例较大,因此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陕西旅游人力资源问题的原因剖析

造成陕西旅游人力资源存在以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又有旅游业本身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人才开发正确而足够的认识。尽管陕西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但相应的观念却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旅游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旅游企事业单位在对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有限,制约了旅游人才的培养。

2.社会存在观念上的偏见。现实中很多人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工作不稳定,旅游业从业人员很少把旅游业作为终身的职业目标。这就是旅游业年龄结构不合理和人员流失严重的原因。

3.旅游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近年陕西省旅游业积极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机制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人才的进出机制、评价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首先,人才的进出机制不完善。现在,旅游部门只对导游设立了门槛,对旅游业的其他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管理手段;对导游的管理也只是放在“入口关”,后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所以导致社会对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认可程度较低。其次是人才评价机制滞后,旅游人才的晋升程序、考核手段等方面的建设不完善。第三,人才培养缺乏长效机制。旅游企业应重视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员工的特点,进行定向培养,加强培训的持续性。因此,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迫切的。

4.旅游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尚不到位。其一是旅游企业薪酬水平偏低,导致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进入与旅游业相对口的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其二是激励手段单一,旅游部门对员工的激励主要集中在导游这一块,激励以物质为主,总体上缺乏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手段,对员工的需求了解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激励。因此,健全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陕西旅游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及建议

1.改进和优化旅游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统一、贯通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旅游人才市场包括建立网上人才市场,由政府进行供求关系的调控。其次,完善现有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推行旅游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职业技术等级评定与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旅游人力资源的评估工作。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人才。

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各旅游企事业单位把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紧紧地依靠着人才,旅游人才的发展必然影响着陕西省的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才,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3.搭建旅游人力资源交流平台,促进旅游人才有序流动。首先,建立专业的旅游人才交流市场。引进人才必须要有一个规范的,活跃的人才交流市场作为依托。可与陕西省人才市场等专业人才市场合作,借助其现有人才交流平台,开设旅游专业人才市场。其次,建立旅游人才库,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库,才能保证人才的有序流动。只有充分依托人才库,才能向旅游企业提供人才推荐和相关服务。

4.建立系统、规范的旅游教育服务体系。整合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资源,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各有分工、互有补充的分级培训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力量。首先,应该加强旅游教学机构合作,抓好旅游教育专业优化组合。充实陕西省旅游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陕西省教育合力。其次,促进校企交流,提升旅游院校的自主培养能力。学校应该充分引进企业资源,让企业优秀员工到高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指派学校的老师应该到企业挂职锻炼,实现校企合作、资源整合。最后,强化内外合作,抓好短期的专题培训。注重与国外的旅游机构合作,引用学习国外的管理模式等,但引进时要注意“为我所用”,立足于陕西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

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面拥有着众多优势。作为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原腹地,陕西更应该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和配置,构建一支储备优良的人才队伍,为陕西的旅游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春华,温志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晓红,李国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关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57-60

[3]李兴江,马亚妮.旅游收入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延安市为例[J].经济论坛,2011(3):132-134

作者简介:南琳芝,女,30岁,讲师职称。2012年12月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硕士学位,现就任于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在经济贸易学院承担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上一篇:试论劳务派遣人员在医院优质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街头遇上高端 I.T秋冬混搭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