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乘法法则》一课的教学感悟

时间:2022-08-26 04:08:42

《有理数乘法法则》一课的教学感悟

一堂课上得好坏,关键是执教者能否设计出完善的教学过程。在课改中,我以新教育理念设计教学。下面我就以华师版教材《有理数乘法法则》这节课谈点看法。

一、充分备课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第一大环节,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教材的钻研,对于适当教学方法的探讨,无疑是备好课的关键。

在学习方式上,对于有理数乘法法则这节课我是这样理解的: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有理数的除法及乘法而学习的乘法法则,又是有理数混合运算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法,其他两个性质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学习便容易了。因此,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接受学习与活动式学习相结合。对于法则的推导过程,我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形式,利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先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法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新的过程;而对于推导出的法则及其语言叙述,我则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接受式记忆。在整个教学中,我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任务分析上,“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目的应是“熟练掌握”。为了能够“熟练掌握”,一方面,教师要正确理解法则,让学生自己得出法则,同时还要扫除正确理解的障碍,即消除一些容易混淆之处。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把法则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让学生熟练运用。对于易混淆之处,教师应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教师要通过变式对一些以前学过的,对现在法则容易产生混淆的内容(如引入负数之后符号的确定),从比较中加深学生对正面法则的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从学生的知识情况来看,一是正数的乘法早已学过,但由于时间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对其意义并不十分明确;二是相反意义的量和数轴的相关知识,增加了学生正确理解法则的困难,给熟练掌握增添了障碍。

从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来看,他们初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但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还不够全面,方法欠灵活。

二、明确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是一把衡量教学过程好坏的尺子,对于教学内容,哪些应该讲,哪些应该不讲,哪些应该细讲,哪些应该略讲,教师绝不能随心所欲。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熟记有理数乘法的法则。②能正确地运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味科学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有理数乘法同其他的运算性质一样,都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讨论的,它是对有理数乘法通性的概括。而学生在此之前对负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负数作为乘法运算中的一个因数还是初次遇到,所以他们会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正确地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将数形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法则的条件和结论。同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计算时易忽略先确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因此,法则的正确应用是本节学习中的又一个难点,突破的方法一是结合实际剖析性质(法则)的特征,二是通过一组诊断让学生判断,并要求学生分析错误,比较异同。总结出运用法则时的注意事项,予以强化顺应。

三、合理安排课堂

我们的讲课并不是将知识从甲方搬到乙方,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艺术体现,因为讲课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重中之重。自课改以来,好多教师都不知道怎样讲课,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多讲,有点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不讲。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课堂中要学,即引导学生学,师生相互学,放弃教师的讲。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把书中的例题学会了,就会学会一切了。自课改后,课本变得非常简单,书中的例题基本都有答案,只要学生在课前稍看一下就知道答案了。在上课时,学生看起来都明白,课后碰到类似的题就不会做了。我们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个紧扣主题的生活中的例题来给学生讲,使学生觉得非常新奇,这样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再后教师将例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即可。在讲课时,教师要讲给学生方法,不要讲给他知识。因此就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从小虫看爬行路线的有趣问题引入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根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数轴,规定正方向,列出式子;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2)鼓励学生根据两个列式3×2=6,(-3)×2=-6比较说说他们的发现,同时出示课题。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积极发言,总结出:两数相乘,若把其中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相反数这一重要的引法则。

2.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1)提出新任务:试一试,根据引法则得出下面两个式子的结果,3×(-2)=?,(-3)×(-2)=?在此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对引法则的理解程度,并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此外,让学生理解如果有一个因数是0的话,则结果是0的这一规定。学生通过与同伴交流之后根据引法则独立解决此问题,即3×(-2)=-6,(-3)×(-2)=6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2)提出挑战:观察现有的四个式子能否用一个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你所发现的规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及四个特例的观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归纳、符号演算)。进一步体会引入负数之后有理数乘法运算方法。

(3)比一比,赛一赛:识记法则P52―3。想一想:根据3题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学生积极抢答,完成了练习,同时总结出:一个数与相乘结果是这个数的相反数,一个数与1相乘结果是这个数的本身。

(4)反思:除了记得准、记得快之外,衡量记忆力好坏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持久性和准备性。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用这个办法能持久吗?针对此问题,你能否提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借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发地产生对法则特点的探求的一种自身需要,并积极思索和回顾法则的得来过程(法则的剖析:条件是:①引法则;②四个式子。结果是:①同号得正;②异号得负)。学生通过同伴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交流,回顾法则得来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5)“你认为这个法则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什么?”给点时间思考(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这个问题),却不必急于回答,只要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练习就行了,之后再作回答。此时,引起了学生注意;刚才已经说过了,难道还有其它的?

3.应用练习,促进深化。

(1)理论之于实践展示课本P51―例1,可由学生自行讲练,教师辅助。

(2)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课本P52―随堂练习1.2,借以检验所学。

(3)闯关练习:出示大屏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利用法则进行解题。

(4)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如引例的生活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4.提炼小结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学生归纳本节课内容,回顾做题经历,畅谈个人体会,互相交流借鉴。原本分散的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并着重指出(六)2中(5)的问题应注意:利用法则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先确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5.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独立完成课本P57―1、2导航练习册。

四、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往往是教学过程的再创新与再升华,所以在课后我仍然深刻的反思,从而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一步的完善。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地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法则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法则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法则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地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险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通过观察某个单独式子,而马上得出法则的内容;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3.对于法则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法则中的负数因数要着重强调(既是为了结果的符号的确定,又是为了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相区别),而对于法则的特点,它是正确应用法则的前提,却往往不被学生重视,造成结果错误,给正确得出结果设置了障碍。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将上课的交给学生的方法,新颖、有效。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利用数形结合,变得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促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的学生通过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如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思想上的),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上一篇:教师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下一篇:中学数学建模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