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时间:2022-08-26 03:53:36

今天签到的时候迟到了几分钟,政教主任正在签到处打电话,看到我,马上说:“赶紧去班上查人!”我问了一句,出什么事了吗?他没有回答我。我赶紧往教室里跑,一路上暗自祈祷,千万不要缺人!

走到教室里一看,只有志东的座位空着,他已经休学一个星期了,其他人都在,我放心了。刚走出教室,广播响了,叫班主任去政教处汇报人,我心里又嘀咕了,“没看错吧,不要看花了眼才好!”于是我又回到班上重新,这时副班长文雯也很确定地告诉我,“除了志东,都到了。”

我并不知道查人的具体原因,到了政教处汇报人的时候,我才知道了这件震撼整个一中校园的悲剧:一个学生跳楼死了!

对于学生死亡的事件,现在见诸媒体的多了。看到这样的报道,除了感叹一下,在心里闪烁一下,也就很快地过去了。只是在去年,临近的学校也跳楼死了一个,班主任还是与我同来的师大校友,一个性格不错的女孩。那段时间我跟她聊天,感觉学生的死于她而言触动很大,以至她的网名改成了现在的这个“开心生活”。她还写道:我改名了,认真地活,认真地爱……

当这样一个悲剧发生在你每天生活的校园里的时候,当那个死了的人是穿着跟你班上的学生同样校服的时候,当那个班主任是我隔壁的同事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截然不一样了。就跟一个同事说的那样,整天感觉不对劲,有些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而我写这篇文章之前,也问了学生,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她说她整整呆了两节课,班上还有好些人也发呆。在这样一个阴霾的冬日,整个学校的人都在深切地感同身受着一个悲剧事件,学生也好,老师也罢,谁也没办法真正地置身事外。

实际上,就老师而言,在你到达教室的那一刻,这个事件的直接关系人中很可能就是你,或者是我,当然,命运选中了他,但是,明天呢……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关系人或者绝望,或者悲伤,或者紧张,但对于感同身受者来说,事件的意义已经越过唏嘘感叹的层次,抵达的应该是寻找、反思以及对于将来的某种关注。

我想起三年前,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天,当然天气是更为冷一点,那是圣诞前后,我的一个女学生在枕头底下藏了一把剪刀,被她的父亲发现了。后来,从她的桌子里搜出来的纸条上写着这样的一句话:很早我就知道,灵魂是可以飞翔的;现在我懂得了,身体同样也是可以飞翔的。

这样冰冷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如果说出现在成人的笔下,可能不足为奇。但是,当出现在一个还未经多少人事的天真学子手中,事情就变得严肃而危险,你仿佛看到一个灵魂正经历了魔鬼和天使的搏斗之后最终的结局。庆幸的是,那个学生的情绪最终缓和了下来。对于她的那一段经历,我是在模糊中过来的,多次的对谈我似乎都难以企及她的内心世界,我不知道一个弱小的灵魂为什么无声无息中就抵达了人生的“边界”。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在同事的言谈里得到了死者最后的文字,仿佛是一首小诗,我记下了一个大概: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就行将结束;追随鸟雀的飞翔,渴望绝美的弧线。

上面的那句话和这样的一首小诗里透露出这样的一个信息:他们对于死亡都是以身体的飞翔来代替的。鸟类是唯一知道真正飞翔滋味的活物,对于所有健康活着的人来说,飞翔无法经历。但是,我们通过对鸟类的想象知道,飞翔是美的,是轻快的。但是,身体的飞翔是摆脱沉重的最终方式吗?

同事还告诉我一个细节,也不知是否真实。同事说该学生曾经在一次从高处往下看的时候,说:下面的风景真美,跳下去的感觉一定很不错。的确,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凭高视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像一只鹰或者一只燕子一样,俯冲而下,人类似乎有一种对飞翔本能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来自于对飞翔的羡慕:轻灵,飘逸……世间的事情太多,太繁杂,与人心多相违背。所以,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会有人“倾心于死亡”,他的那首小诗就带有这种意味。

我常想和我的学生在班会课上开展关于死亡的讨论,我希望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可以理性地探讨这个我们一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还想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即“给自己写墓志铭”的这样一个主题。可是,我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我害怕因为讨论死亡而带来的那种巨大的幻灭感,而这种幻灭感又不能在讨论中逐渐化解。而世俗的人认为在人前说出一个“死”字都是大大的不吉利,是要遭报应的。所以死亡成了一个绝对的,更是我们中学教育的一个危险的死角。

就我个人而言,我想说,对仅仅走过十几年人生的中学生而言,在生与死的纠结中,其实应该有更多本能的力量来化解。对人生的诸多期待的幻想,甚至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它们不应该轻易被抹杀和击败。死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意味着结束,而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是开始,或者说是新的开始,它的结果是种种可能,你有争取和改变的机会。有时候可能就是这样,死的理由可以很简单,死的理由有无种,比如羡慕鸟儿的飞翔,比如受不了失眠的煎熬,比如情感的受挫,比如不忍青春的尾巴眼睁睁地从你的手中溜走……而活的理由呢,或许就是死的理由的总和。只有你一次次地战胜了死亡的挑衅或者诱惑的时候,你才能活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讲,活着实际上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多次阅读余华的《活着》,每读一次,便会对自己,对生命更为敬畏,更为执著。

我们都应该这样――活着!

上一篇:“方阵体”向我们走来 下一篇:首府农业技术冬季培训全面启动等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