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国寒潮天气过程变化特征分析

时间:2022-08-26 03:36:18

1月中国寒潮天气过程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预报业务数据库中的常规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1月中国地区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形成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亚欧中高纬度地区呈现两槽一脊型,受西欧上空强暖平流影响,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阻塞高压,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横槽,位置偏北,冷空气在横槽内聚集增强,从而引导多股冷空气南下,导致强寒潮的暴发,造成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雨雪灾害,北方地区出现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沙尘天气,局地遭受雪灾。

关键词 寒潮灾害;天气过程;冷空气;环流形势;成因分析;中国;2013年1月

中图分类号 P45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18-01

寒潮天夤程是我国冬春季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是极地或寒带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侵袭的活动过程[1-2]。可造成沿途地区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天气,有时还会伴有雨、雪、风沙、霜冻等。与此同时,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对服务于国防、经济生产部门具有重要意义[3]。

1 研究方法

主要是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预报业务数据库中的常规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法,着眼于全国范围,对寒潮天气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寒潮变化的主要原因[4-5]。

2 2013年1月1―4日天气过程

2.1 天气实况

2013年1月一股新的冷空气自北向南入侵我国,多地出现寒潮天气。自2012年12月20日起,我国西北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华南等地先后出现大幅降温,10多个省会城市的最低温度均低于-10 ℃,南方部分地区最低温度也已经降到冰点。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东部、陕西北部伴有4~6级的偏北风,部分地区出现浮沉或扬沙天气。华南、江淮、沿海等地则出现大范围的中到大雪。

2.2 降水

1月1―4日,降水量多分布在江淮以南地区,普遍在2 mm以上,局部地区达到10 mm;四川东部有少量降雨,内蒙古中东部、西北大部降水较少,降水量不足1 mm。

2.3 气温

1月1―4日温度下降明显,尤其是1日,华北南部地区降低了7~9 ℃,江淮地区降低5~7 ℃,而江南、华南等地在2日开始降温,华北北部、华北南部地区相对于1日温度有所上升,3日温度逐渐回升。

2.4 环流形势

本次天气过程是强冷空气大范围侵袭我国的一次过程,其天气形势为典型的横槽转竖型。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型,东亚倒“Ω”流型建立,极涡向西伸展出一个东西走向的横槽,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发展,脊前的偏北气流不断加强,引导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建立起的横槽附近聚集,位于乌拉尔山以东至贝加尔湖地区有一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波脊,此为阻塞高压,在阻塞高压后部有暖平流北上,到1月2日阻塞高压仍稳定维持。贝加尔湖南部的冷平流加强,冷空气逐渐向南移动,峰区也开始南压至我国东部,预计未来24 h内,将继续南压入海。到1月2日夜间时阻塞高压西退,横槽将转竖,并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6]。横槽于3日迅速转竖,在日本海附近,冷高压和冷锋均加速南下,冷锋已完全进入南海,江南地区受短波槽活动影响,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截至4日寒潮影响我国天气过程结束。

2.5 环流演变和我国天气

亚欧中高纬地区呈现倒“Ω”型,乌拉尔山为一冷高压,冷高压前部,西西伯利亚地区受强的阻塞高压控制,阻高开始西退,东北部的低涡冷中心不断东移入海,造成1―4日全国范围的1次大的强冷空气过程。

我国中东部地区由于受东亚大槽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呈现出负距平,气温较常年偏低,南支槽向东移动的同时,不断有短波槽分裂出来,自高原南侧向东移动,槽前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相遇,给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造成冰冻雨雪天气,气温持续降低,贵州中部、广西北部、四川南部等地出现冻雨天气。3日,西西伯利亚高压脊减弱崩溃并缓慢东移,预计未来24 h南方地区气温将有所回升。

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有波动,与南支槽波动相结合,缓慢加深,引导冷空气向东移动,、青海等地呈现负距平,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受此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阴雨天气,温度降低明显,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3 结语

2013年1月1―4日主要的环流形势是横槽转竖型,位于乌拉尔山以东贝加尔湖地区的长波高压脊,后部有强大的冷平流,阻塞高压强烈发展并东移,引导冷空气向南移动,峰区开始南压,横槽转竖,冷空气南下,是造成我国1―4日持续低温的主因。

4 参考文献

[1] 董全.2012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2,38(5):635.

[2] 关月,何立富.2013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3,39(4):531-536.

[3]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1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689-690.

[4] 胡海川.2012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3,39(1):123-128.

[5]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79.

[6] 张培忠,陈光明.影响中国寒潮冷高压的统计研究气象学报[J].1999,57(4):493-501.

上一篇:韩城市农业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分析与评价 下一篇:H9N2亚型禽流感对鸭繁殖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