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农业主要灾害及避灾农业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8-26 03:28:44

随州市农业主要灾害及避灾农业现状及对策

摘要 随州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洪涝、高温热害、干旱、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农业损失巨大。为降低灾害损失,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对全市避灾农业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的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 农业;主要灾害;避灾农业;问题;对策;湖北随州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97-03

农业是露天工厂,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博弈的过程。由于随州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南方的洪涝、高温热害和北方的干旱、低温冻害等灾害在随州市均有发生。一方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另一方面,农业设施的防灾避灾能力相对较弱,随州市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随州市不少地方的农民进行了多种避灾农业的栽培实践与探索,现将各地避灾农业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今后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1 随州市农业灾害的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随州市是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农业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危害重。影响随州市的农业灾害有10余种,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有4种: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和农作物病虫害。近10年来,农业灾害每年都给随州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一般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占总增量的10%左右。

1.1 低温灾害

低温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分低温冻害和低温冷害。随州市低温冻害一般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低温冷害一般发生在早春3―4月,秋季11月。

2008年1月随州市发生冰冻雪灾,1月11―30日,累计降水量75.3 mm,平均积雪厚度达20 cm,日平均气温-2.4 ℃,极端低温达到-11.6 ℃,全省最低。

持续雨雪和低温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043亿元。全市小麦受灾面积2.81万hm2,成灾面积1.42万hm2;油菜受灾面积9 533.33 hm2,成灾面积5 133.33 hm2;蔬菜受灾面积8 000 hm2,成灾面积4 600 hm2;菜豌豆受灾面积2 400 hm2,成灾面积1 666.67 hm2;马铃薯烂种15%~20%;全市366.67 hm2蔬菜大棚设施遭到破坏,其中倒塌1 500个,损坏4 500余个;全市12万棚袋料香菇约有1.8万棚损毁,第2茬菇的幼蕾大部分冻死,产量下降近30%,品质下降2个等级,每袋损失2~3元,损失1.2亿元;全市约9 333.33 hm2茶叶普遍受冻,严重受冻的占70%,当年减产50%以上,其中完全冻死的约3 333.33 hm2,当年基本绝收。

1.2 干旱灾害

据史料记载,自宋朝以来,随州市发生持续3年以上的干旱达27次之多,连续4年以上的干旱有6次,连续7年以上的干旱1次。1949―1989年41年间,随州市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约4年1次;1990―2007年18年间,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每2年1次。

2010―2014年,随州市连续5年大旱,特别是2012年的特大干旱,降雨量蓄水量之少、旱情之重是随州市有水文和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表现为“三个历史罕见”:一是降雨量、蓄水量之少为历史罕见。截至10月10日,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为514.8 mm,比多年同期少40%。全市各类水利设施蓄水只有4.07亿m3,比多年同期少66%。旱情最严重时,全市12.94万口堰塘干涸,占总数的77%;366条河溪断流,占总数的78.5%;4座大型、6座中型、528座小型水库接近死水位或死水位以下,占总数的77%。二是干旱覆盖面之广为历史罕见。高峰期,全市东西南北处处受旱,在田农作物共有11.68万hm2受旱,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9.54%,其中重旱面积4.38万hm2,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6.06%,绝收面积8 360 hm2,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98%。三是干旱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全市连续25个月未发生地表径流的有效降雨,8月以前,累计降雨量仅相当于多年同期降雨量的50%左右。特别是7―8月持续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平均气温在35 ℃以上有23 d,比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2 ℃,“伏天滴雨未下”前所未有。而此时正值水稻、棉花、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需水关键时期,此时缺水受旱造成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业因干旱造成直接损失12.43亿元。

1.3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某一时段内降水过多,排水不畅,使农田集水成灾,导致农作物产量明显下降以至绝收。随州市洪涝灾害有梅涝(6月至7月中旬)、盛夏涝(7月下旬至8月)、春涝(3―5月)、秋涝(9―10月)。

2010年7月17日,随州市发生特大洪灾,7月16日20:00至7月17日8:00,随州市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伴有阵风5~6级。全市平均降雨量114.2 mm,降雨量50 mm以上的乡镇有33个,降水量100 mm以上的乡镇18个,其中降雨量200 mm以上的乡镇办8个。广水市城区7月16日23:00至17日3:00,4 h内降雨239 mm,是广水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强降雨。7月18―19日随州又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造成了随州市3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157座小型水库溢洪。洪涝灾害对当年农业生产尤其是中稻孕穗造成了巨大影响,直接影响中稻生育进度,间接影响穗数和粒数。据调查统计,全市中稻受灾面积6.33万hm2,占中稻面积的(下同)56%,其中成灾面积1.4万hm2,占12.4%,绝收面积2 333.33 hm2,占2.1%。据测算,7月洪涝灾害造成中稻减产1.8万t,直接经济损失3 600万元。

1.4 农作物病虫害

随州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53.33万公顷次左右,其中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33.33万公顷次,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3.33万hm2,其他作物6.67万公顷次。随州市危害水稻的主要是“三虫三病”,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瘟病、纹枯病、穗期综合症;对小麦危害大的主要是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据统计分析,随州市农作物病虫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占总产量的5%左右,防治病虫害每年能挽回产量损失25万~30万t,2006年随州市第4代稻飞大发生,发生面积达到5.87万hm2,造成中稻产量损失预计近10万t,防治后挽回7万t。

2 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的主要做法

在抵抗自然灾害的实践中,随州市形成了一整套避灾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调整种植业结构

近几年来,随州市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立足本地优势资源,本着突出地方特色产品积极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抵抗各种自然灾害能力,培植壮大特色产业。

2.1.1 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作物在随州市种植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最大,说明粮食作物最适应随州市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抗灾能力最强。发展粮食的主要措施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深化粮食结构调整,压减中稻、小麦,多种马铃薯、玉米,以粮调粮,增粮增收,加快推广优质品种,迅速提升稻米品质,改变了长期以来随州“务工米”“学生米”的状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2.1.2 把食用菌产业当作重要避灾产业来抓。5年的大旱,随州市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产业均受到重大损失,但食用菌产业不仅没遭受损失,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在食用菌产业上,坚持“资源转换、品种转型”的原则,以节本、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板块建设、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整合为抓手,促进了全市木腐菌稳步发展,草腐菌快速发展。

2.1.3 发展马铃薯、菜豌豆、大蒜、优质桃等高效产业避灾。通过算经济账发动,办示范样板带动,争项目资金拉动等多种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四大高效农业板块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据统计,2015年全市马铃薯板块达到6 800 hm2,菜豌豆板块达到5 933.33 hm2,大蒜板块达到6 133.33 hm2,优质桃板块达到7 200 hm2,而且效益均十分可观。相同面积下,种马铃薯、大蒜、菜豌豆和油桃的效益分别是种小麦的7、5、3、8倍。

2.2 发展高效种植模式

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生产实践中,随州市创造出了许多粮菜兼作、钱粮双丰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这些高效种植模式,充分遵循自然规律,避害趋利,在灾害年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近年来,随州市常年推广各类高效栽培模式3万hm2。如马铃薯―中稻、菜豌豆―中稻、大蒜―中稻、泡泡青―中稻。这些栽培模式都具有投资少、效益高、风险小、易掌握的优点。马铃薯一般产量26.25~30.00 t/hm2,高的可达60 t/hm2以上,平均产值3万元/hm2左右,纯收入是小麦的5~7倍。马铃薯―中稻、菜豌豆―中稻、大蒜―中稻、泡泡青―中稻一般纯收入比传统麦稻连作增加1.50万~2.25万元/hm2。推广这些高效栽培模式,既保持了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种植业综合效益;既符合国家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产业政策,又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2.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累计建成大小水库699座(大型7座、中型21座、小型571座),堰塘土当坝16.78万口,泵站610座,灌溉干渠逾2 000 km,基本形成了以水库为骨干,以堰塘为基础,以泵站为补充,以渠系为纽带,蓄、引、提、灌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

2.4 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生产占用土地少,不与粮争地,产能高,效益好,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幅度增加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耕地和光、温、水、气等资源利用率,提高了抗灾能力,提高了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随州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截至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9 013.33 hm2。

2.5 推广抗病虫作物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20世纪80―90年代棉花棉铃虫在我国棉区发生严重,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推广种植抗虫棉品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棉铃虫的危害。此外,中稻旱育秧技术、农作物免耕技术、小麦中稻直播技术、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保水保肥料技术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继续大力推广。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州市农业目前整体防灾意识低、抗灾能力差、避灾措施少,发展避灾农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3.1 对农业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抗灾、避灾意识薄弱

一方面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虽然已达30余年,但却尚未形成生产经营者应当具有的防灾避灾意识,不少农民认为防灾避灾是政府和部门的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未能主动地进行防灾避灾,如在种植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种植轻植保,在畜牧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发展轻预防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尚未形成防灾、抗灾、避灾的应急机制和制度,抗灾措施和技术尚未成熟,从而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

3.2 现有种植模式超出自然生态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避灾能力弱

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在种植结构上,水稻种植面积过大,抵抗旱灾能力弱,目前的蓄水量远不能满足随州市常年水稻种植的需求。

3.3 农业避灾抗灾的作物品种较少、技术储备不足

农作物品种抗病能力不强。如小麦的条锈病、水稻的稻瘟病在全省范围内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只不过是受灾的程度不同而已,这其中既与当年的气候、植保等因素有关,也与小麦、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有关。同时,对避灾抗灾的技术缺少研究、储备和推广,造成一旦灾害来临,缺少相应的应对技术措施。

4 今后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的对策

随州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为南北过渡性气候,使随州市成为灾害的常发地区。应当认真总结和吸取农业灾害频发的经验和教训,切实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尽快提高农业防灾避灾能力,切实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增加[1-2]。发展避灾农业的指导思想: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灾、积极避灾,变被动为主动,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3-4]。

上一篇:濉溪县夏玉米“3414”肥料效应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小麦主栽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