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教学建设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08-25 11:02:41

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教学建设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项目标注: 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ZJ11214,

项目名称: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以软件测试课程为例中的部分成果。

[摘 要]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教学主要设计思路是“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以“工教结合”带动“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实训课程教学建设模式,从而提高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际参与完整项目的测试能力。

[关键词]软件测试 工教结合 工学结合 教学设计

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在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院软件测试课程组经过多年课程开发经验,确定软件测试实训课程建设模式为“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主要是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培养专业教师作为软件测试行业的职业人,以“工教结合”带动“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实训课程教学,用职业人的思维、理念和行动为导向,把教学和行业用人标准结合起来,教学与行业经营管理的标准结合起来,教学与岗位实际工作环境结合起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行业的深度合作上,发挥融入市场竞争的开放式办学的先导作用。

“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在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一、工教结合先于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改革初期,我们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项目,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级的真实项目在教学中不能完全适用,里面没有包括所有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点,因此我们和企业的工程师一起开发了一个教学项目,这时既包括了企业文化,也包括了理论知识。最后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开发一个项目。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1.以工教结合为着眼点,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近年来,为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高职教育带来了一片生机。同时,对高职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有一定的项目开发与参与的能力。“双师”教学团队是提高高职教学的基础,高职教师技能的提高要依赖于“工教结合”的程度。

2.以工学结合的契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008年,以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校企双方立足汽车软件人才培养,集多方所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成立了由学院、吉林省软件行业协会、80家IT企业(含12家汽车软件企业)和3所吉林省高职院校组成的汽车软件人才培养联合体——“IT校企联盟”。“IT校企联盟”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对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课程的设计步骤

简述课程的设计步骤如下:

1.通过岗位分析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2.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确定项目

工作任务分析旨在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专家与行业专家的密切合作,弄清楚某一职业或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工作任务分析法主要通过召开“企业技术专家研讨会”和“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来进行。每个研讨会最好召开三次以上。

四、教学实施

根据项目的需要在教学中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五步教学法、引导文教学、项目教学法等。但总的原则是:

① 分层设计自学材料

提供根据企业经验进行理论整合的自学材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立体化覆盖、多角度引导、各层次适用的学习资源。根据能力的不断提升,自学材料按三个层次不断升级:第一层:提供详细的自学材料,引导文侧重实践,使学生可以按任务书中实践步骤完成项目任务;第二层次,自学材料突出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加大理论性知识,使学生通过思考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第三个层次,提供学习材料的大致范围,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材料,提取知识,完成项目。

②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实训课程中以五步教学法例实施教学内容:

启——明确问题,营造环境;学——问题引导,自主学习;训——自我构建,合作实训;知——时时调整,标准控制;结——教师评价,理论升华。

③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验操作为中心。

五、考核与评价

“校企学学分互认”项目教学的评价方式,即,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统一的框架下,课程学分由企业学分与校内学分两部分组成。企业学分占60%,由企业组织、认定。学生修满学分,由“校企联盟”发放企业经历证书,联盟企业在择优录用学生过程中,以此作为重要依据。形成了校方、企业、与行业资格鉴定“三方结合”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胡小勇.多元智能教学实训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老年科病区痛风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