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休闲教育优化研究

时间:2022-08-25 09:38:55

大学生休闲教育优化研究

摘 要: 大学生休闲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大学生品德、智能和人格的发展。当前大学生休闲存在诸多问题,如休闲意识淡薄,休闲知识和技能匮乏,休闲道德失范等。本文通过研究当前大学生休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一系列加强休闲教育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提高休闲技能。

关键词: 大学生休闲 休闲教育 家庭 自我引导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休闲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休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否健康发展,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同样,休闲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方向同样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品德、智能和人格的发展,因此,研究分析大学生休闲现状,加强大学生休闲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1.休闲和休闲教育

休闲是一个随时间、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概念,不同时代背景对休闲的解释有所不同,不同学科对休闲的理解亦有不同的视角。百度百科中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一种生活。从中文字源来看,“休”指人依木,人在劳动后依靠树木来减低疲乏,修养精神。“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时间角度来看,“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空余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从心理体验层面上,休闲是“心灵感知上”的自由,是“驾驭自我的内在力量”,即休闲是一种观念,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某种东西是休闲,那么它就是休闲。休闲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在对人的从业和休闲现象的研究之后感叹道:“人们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相对于休闲的概念,不同学者对休闲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界定。经过查阅文献,本文认为休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些休闲活动,培养大学生对休闲的认知与技能,即培养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有效利用休闲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是传播、普及休闲知识,培养大学生科学休闲的理念,规范其休闲行为,帮助他们选择科学的休闲方式,使其有效地、科学地、合理地利用休闲时间。其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从容地体验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安适,并且优雅地展现与塑造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大学生休闲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大学生休闲时间较为充裕,休闲活动类型多样,休闲空间不断拓宽,既有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素质拓展活动,又有满足精神和生理需要的消遣、娱乐活动。当前大学生休闲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消极因素。

2.1大学生休闲意识淡薄。

休闲中“蕴藏着责任与义务、知识与创造、文化与品德、艺术与欣赏、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自助与他助、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涵”。然而,相当多大学生却没有健康、科学的休闲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休闲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大学生休闲动机多表现为实用性和工具性,主动学习,被动休闲,认为休闲充其量只不过是作为更好地学习的工具和过渡,未能理解休闲对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三是休闲方式主要以消磨时间的娱乐活动为主,如聊天、睡觉、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

2.2大学生休闲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休闲层次低。

高质量的休闲应该是发展性休闲,不仅需要科学的规划,更需要相应的知识、技能作为实现的手段。然而,在大学生在休闲中却存在心理需求的高层次与实际操作能力低水平的矛盾,很多学生渴望丰富且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却苦于休闲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在选择休闲活动时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不需要专业技能的睡觉、聊天、看书、散步等低层次的活动,无法真正获得心理层面的积极体验,休闲满意度不高。

2.3大学生休闲群体化活动少,个体活动多。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供大学生选择的休闲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许多大学生为追求安静、私人空间或显示个性,不愿参与群体活动,而更倾向于伙伴式或独自一人的休闲活动,即使参加集体活动,活动过程中也仅限于和相对较熟的人互动。据北京大学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报告显示,有超过6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障碍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个体长期独立于群体之外,不仅让个体倍感孤独,而且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4大学生的休闲道德失范。

休闲的本质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并不表示绝对的,而是要受到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是指大学生因休闲价值观的混乱,休闲道德规范的缺失,以及现有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或失灵,而在休闲过程中发生破坏的现象。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对高消费、高品位的休闲生活盲目崇拜,在休闲生活上也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本位休闲价值意识。具体表现在:一是在休闲选择上不考虑行为后果及他人感受,更多地从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出发,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休闲生活引发了不少道德问题;二是功利性强,休闲活动选择一味顺从他人与社会现实需要,不考虑自身的学生身份;三是盲目消费,为获得休闲费用不惜欺骗父母、向他人借贷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3.大学生休闲教育优化方式

提高大学生休闲质量,首要任务就要求学校加强休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提高休闲技能,规范休闲行为;其次家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营造和谐的氛围;最后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引导,发挥主动性。

3.1学校应加强休闲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休闲意识与技能。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因此,学校首先要整合各方休闲教育资源,构建大学生休闲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营造良好休闲氛围,让休闲教育真正渗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要加强休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休闲时间,提高休闲生活质量。

3.1.1构建大学生休闲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

大学生休闲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当前休闲教育目标主要有休闲知识的教育、休闲能力的培养和休闲意识和休闲价值观教育,休闲教育内容应当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及判断决策能力的。因此,大学要多设置能够培养大学生能力、满足其社会化要求的选修课程。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管理体制等的限制,我国目前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课程资源缺乏,学生选课自由度小,涉及休闲教育的课程少之又少;二是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课堂时间过长等。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休闲的内容、形式,首先要坚持并大量开设文化修养方面的选修课,如音乐、舞蹈、美术欣赏、书法艺术、摄影、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休闲鉴赏力,强化学生的休闲理念和技能;其次是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活动深受大学生喜爱,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大力建设休闲体育设施,开设各类休闲体育项目,诸如形体、健美、瑜伽、体育舞蹈、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项目,开展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健身锻炼和竞赛活动。最后学校应减轻大学生修读必修课的负担,加大选修课的比重,缩短上课时间,扩充大学生休闲时间。在较早实施休闲教育的发达国家,一般将休闲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参考,在设置课程时,适当考虑其作为休闲教育的价值,把休闲活动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手段。这样做既不加重教学的负担,却能够把休闲教育自然地引申和渗透到教学科目之中。

3.1.2加强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休闲生活的具体形式是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活动是培养休闲意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各种专题社团的发展,通过专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还可促成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的交往,拓展交际空间;其次,学校应积极组织一些社会性活动,如出国交流、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锻炼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学校、院系等组织的休闲活动,可组织不同层次学生自由地设计各自休闲活动方案,然后通过组织、评价、修改,推荐出大家公认的方案,这样由于学生参与了设计、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参与积极性提高,活动效果好,良好的活动氛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休闲态度,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休闲技巧。

3.1.3营造良好休闲文化氛围。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实施休闲教育,还应构建气氛浓郁的校园休闲文化,使休闲教育渗透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像游戏那样愉快、自由地学习。“教育本身就其实质只不过是人类多种多样游戏活动中的一种”。在自由、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学习、互动,实现真正意义的愉快的、创造性的学习。同时注重学习和生活融合,譬如在教学场所摆放美术作品、植物、观赏鱼类等,营造温馨休闲的学习氛围;在图书馆设置相应的音乐区、影视区等,缓解脑力疲劳,平衡身心健康;开放校园环境,让校园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等。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的健康的休闲价值观及人生观。

3.2重视家庭环境建设,提升家长休闲道德水准。

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人的本质最早也是在家庭中确立和实现的。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首先应修己正身,为子女做出榜样,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一方面,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强化休闲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休闲态度,明白在休闲时间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事哪些活动是既能发展自我,又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父母要做好示范,注意自己的道德细节和形象,以自己良好的休闲品质和习惯熏陶孩子。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洋溢着和睦、温馨、慈爱气氛的家庭,对孩子良好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因此,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家长要发挥家庭教育点点滴滴、持久渗透的特点,及时发现、捕捉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和闪光点,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利用休闲时间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克服对孩子的溺爱,全面包办心理,科学引导孩子的休闲生活。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倾向,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养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最后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孩子提供开展休闲活动的物资设备,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指导,使休闲活动得以落实。但是并不是孩子想要多少钱家长就给多少钱,这容易形成孩子不劳而获的价值观,甚至会犯罪。大学生由于都是成人了,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家长在提供一定的休闲生活的物资条件的基础上,也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如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来获得休闲消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品尝到工作的艰辛,端正自己的休闲生活价值观。

3.3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能力。

“没有自我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的过程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过程。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最终要通过受教育者本身的自我教育来完成。休闲的本质具有自由性,休闲教育也具有相应的适度性,所以在实施休闲教育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自我体验,促进主体在休闲中的自我决断意识和决断能力的提高。作为高知识群体,大学生完全可以自觉了解关于休闲方面的各种知识,自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休闲技能和发展休闲爱好。大学生要结合自己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进行合理引导,自主地安排活动内容,做自己的主人,建立属于自己的休闲生活方式,在主动参与、实践、探索中自我调控,通过自我休闲引导能力的提高,减少对“他育”的依赖,使休闲生活引导的效果落到实处。

总之,只有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家庭、自我教育三位合一的休闲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休闲价值观,促进专业教育与休闲教育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实现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文明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甘露.大学生闲暇生活研究——以河南高校为例[D].河南:河南大学,2011.

[2]钱结海.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成因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1):112-115.

[3]毛玲.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哲学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6):105-108.

[4]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及其优化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5]沈馨莉.大学生休闲生活研究——基于7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个人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