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25 07:47:53

浅论中国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动画艺术以其综合性艺术的身份容纳了其他艺术形式于一体,且通过丰富的视觉构成元素及无穷的表现力来完成艺术性的叙述表达。中国装饰艺术就是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与创作的艺术开采源之一。传统动画设计中对装饰艺术的借鉴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角色造型、场景、道具设计以及画面色彩基调的把握上。这有利于加强艺术间的融合与借鉴,促进传统动画片的艺术性表现,保护和开发中国文化艺术遗产;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动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动画;装饰艺术;动画设计;艺术间的融合与借鉴

中国传统动画的艺术形象都以绘画的形态出现,这就为它对其他艺术的融入及借鉴提供了前提,能更加直接地借鉴装饰艺术等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来进行设计与自我完善。本文就从动画设计的各个层面剖析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动画的界定

从制作工艺来划分,动画可分为传统动画与非传统动画。所谓传统动画就是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直接在赛璐珞片上作画,多应用于影院片的制作,是一种最传统的制作工艺,该种动画被称为是狭义的“动画片”。中国传统动画的历史要追溯到1922年,万氏兄弟的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标志着中国传统动画制作的开始,中国动画萌芽时期真正开始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在1926年摄制的《大闹画室》以及1930年的《纸人捣乱记》。从《纸人捣乱记》的动画设计上不难看出,在中国动画初期艺术家们就已经开始尝试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路线的探索,中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色的影院长片《铁扇公主》就是最好见证。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特伟提出走民族路线的号召,及时、正确引导了中国动画的不良发展势头,致使中国传统动画产生了《大闹天宫》这样的经典之作。从这些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中国民族艺术的影子。

二、中国装饰艺术

中国装饰艺术从新旧石器时期的原始装饰开始,历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充满各自时代特色的装饰艺术构成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系统。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岩画装饰艺术、陶器装饰艺术、金属器皿装饰艺术、玉器装饰艺术、漆工艺装饰艺术、丝织印染与服饰装饰艺术、瓷器装饰艺术、装饰性雕塑、传统建筑及室内装饰艺术、装饰性绘画等,每一种类型的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它们都融合了我国人民传统的审美与智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对我们进行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与借鉴价值。

三、中国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的运用

动画设计是一个将艺术构想视觉化的过程,对于传统动画而言就是通过充满绘画感的连续画面叙述故事。动画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画面分镜设计、镜头画面设计及原动画设计等。动画设计中对其装饰艺术的借鉴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角色造型、场景、道具设计以及画面色彩基调的把握上,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传统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与装饰艺术。

动画角色设计是动画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一个将所搜集的大量素材进行艺术性加工的过程,它的艺术性与视觉效果都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故事寓意的表达,同样,成功的动画角色设计对观众的理解具有视觉引导与寓意暗示的作用。中国传统动画片中角色设计风格多样,其装饰性意味较强的设计多取材于中国传统装饰性绘画如古代帛画、壁画、木版年画、民间剪纸艺术等,以及漆画、岩画等艺术。中国传统动画中成功的装饰性角色造型,多偏重于对中国装饰绘画艺术的借鉴与吸收,都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典范。

中国传统动画历经80多年,论及装饰风格的经典作品首当提及的应当是《大闹天宫》,分上、下集,堪称世界经典作品,其中孙悟空的造型更是中国动画的代表。深入分析该片中的角色造型,其艺术元素多取材于敦煌壁画、民间年画,另外也从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艺术及漆画等艺术中吸取艺术成分,片中角色借鉴民间年画用线造型,以色相辅的造型手法,并将敦煌壁画中神话题材壁画及永乐宫壁画的造型特色融入角色造型设计中。片中孙悟空造型线条简练,突出其性格特征的表现,是形式美与寓意美的完美结合点;众神则直接从民间年画、壁画中吸取艺术成分,特别是玉帝的整体造型设计充分借鉴了壁画艺术中的造型特色,片中仙女的造型设计也是明显借鉴敦煌壁画中造型的代表。此后,借鉴《大闹天宫》的成功经验于1979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大型动画片《哪吒闹海》,片中角色造型设计同样是吸收了敦煌壁画、永乐宫道教壁画以及民间版画等装饰艺术风格,使得该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样,拍摄于1985年的《金猴降妖》也借鉴和延续了《大闹天宫》中角色的造型艺术方式;拍摄于1981年的《九色鹿》,该片直接取材于敦煌“鹿王本生”故事壁画,造型设计也多取材于该作品,也借鉴其他壁画的造型特点如片中的设计等,将壁画的寓意进行了全新演义;与《九色鹿》创作思路极为相似的还有取材于敦煌壁画“鹿母夫人的故事”,拍摄于1993年的《鹿女》,其造型特色极具壁画的古典美;此外,拍摄于1985年的《女娲补天》则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岩画艺术古朴、粗狂、凝练的造型特色,充分体现出了岩画造型简洁而抽象的艺术特色等等。可以看出,此类动画片多注重艺术性的表现。

2.传统动画场景设计与装饰艺术。

中国早期传统动画设计中,对于场景的设计讲究一种简洁与辅助表演的原则,即需要场景的时候才会出现,不需要时便只有角色的表演,传统动画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场景的作用与表现。对于动画作品而言,动画角色的设计风格基本就决定了该片整体的视觉风格,场景设计则须与角色设计相适配,所以具有装饰性风格角色设计的中国传统动画影片中,场景设计也多是对中国装饰艺术借鉴与吸收的产物。所不同的是场景设计多偏重于对中国装饰艺术中传统建筑装饰、传统金属装饰等艺术类型的借鉴。特别是一些大型场景及其道具的描绘,如《大闹天宫》中灵霄宝殿的建筑装饰设计具有中国装饰建筑中屋檐、飞檐的曲线美,表现出了一种庄严、质朴的视觉效果;《骄傲的将军》中借鉴古代壁画中工笔重彩的表现技巧将场景设计中的古代建筑表现得雄伟庄严;《九色鹿》中场景设计多吸收汉代的建筑装饰特色,这一点在大王宫殿的设计风格上可以得到证实,包括一些器物与装饰性图案的设计也多取材于该时期的装饰艺术。

3.传统动画画面色彩基调设计与装饰艺术。

画面视觉效果是体现动画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色彩的情感表达及其象征性的运用对动画片的视觉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细观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画面视觉效果的色彩表现,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动画作品多从中国传统装饰性绘画艺术中借鉴色彩表现元素及特点,运用中国传统装饰绘画如帛画、壁画等艺术的色彩抽象化、象征性特点,立足于中国传统色彩中红、青、黄、白、黑五色体系基础上进行色彩搭配。使得该类型的传统动画具有鲜明的民族装饰特色。取材于敦煌壁画艺术的《九色鹿》、《鹿女》在画面色彩表现上直接借鉴壁画艺术的色彩风格,使得动画作品犹如一幅幅活动的壁画,带来一种古朴、自然的视觉效果;取材于岩画的《女娲补天》画面色彩保持着赭红砾石的色彩效果等。

4.传统动画题材表达与装饰艺术的寓意。

中国装饰艺术的各种艺术类型除自身各具特色的艺术特征表现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早期记载信息的岩画艺术,其所表现题材多数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或事件的描述;壁画艺术也是同样,很多是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记载;西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各种陶俑等艺术也都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等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风格动画在借鉴传统装饰艺术造型的同时也对其蕴藏的故事进行了表现。《九色鹿》、《鹿女》、《女娲补天》等经典作品就是最好的体现。

四、对现代传统动画片设计的启示

1.加强艺术间的融合与借鉴,促进传统动画片的艺术性表现。

从艺术结合的角度讲,传统动画艺术就是电影表现手法与绘画造型语言的结合体。它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从传统动画对中国装饰艺术的借鉴与融合可以看出动画的艺术性就是通过其他融入艺术来体现。对于传统动画创作中技术性一定的前提下,加强其艺术性表现,使动画艺术得到不断的升华是动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与积淀,其艺术性让世界震撼,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责任。加强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研究,将它们蕴涵的艺术元素用于现代传统动画创作是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必然要求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现代商业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动画只有坚持民族路线,在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创新,结合动画产业价值链来制定设计策略,并通过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进行动画设计来迎接世界市场的挑战,在这个设计表现过程中艺术性将是一个决定元素。

2.保护和开发中国文化艺术遗产。

中国装饰艺术只是中国艺术瑰宝中的一个分支而已,从传统动画对它的运用及取得的艺术成就已经证明中国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但中国题材的国外动画电影的出现及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保护中国文化艺术遗产已迫在眉睫,特别是中国非物质遗产的搜集与保护最为关键。同时,国外对中国题材动画电影的成功尝试给我们开发本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研究这些作品的艺术与技术性表现对中国传统动画进行民族性道路探索及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动画对中国装饰的运用是艺术综合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开发中国传统艺术、发扬民族文化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研究中国传统动画中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运用与表现将促进动画艺术与装饰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同时,在对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的进程中,也为动画技术与艺术新的结合点的确立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郑军.中国装饰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祝普文.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茂涛,男,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本科生。

上一篇:“音画”中的《耳朵大有福》赏析 下一篇:论影视作品中的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