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心理需求指导减少校园恶性事件发生

时间:2022-08-25 07:41:55

注重学生心理需求指导减少校园恶性事件发生

摘要:学生不舍理的心理需求与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分析这些需求产生的原因,加强对学生正确心理需求的指导。是减少校园恶性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心理需求;指导;培养;校园;恶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010)03-0266-01

近些年来,中国校园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升级。仅以2008年为例,一年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就有数十起,而且还出现了像中国政法大学和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学生弑师这些危害极其严重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学校的管理和社会的影响不无关系,但学校疏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需求的指导是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

人要生存,就必须有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一般表现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总体来说呈递进发展,由低到高,需求不断增值。学生作为人的一个特殊群体。正是生理发展、认识发展和社会发展不断进行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上存在着个体角色表现与社会地位现实之间的差距,存在着成人意识与社会认识之间的差距,造成他们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心理需求,如:

好逸恶劳:习惯于从父母亲或社会相关群体中无偿获得利益;对生活十分挑剔,要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有的甚至上学、放学请人接送,雇人背书包,写作业,过着名副其实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铺张浪费:随心所欲地浪费食物,更换衣物,买高档物品,有的甚至请客送礼,玩“大哥大”、“大姐大”。钱在他们眼里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自高自大:自我意识严重,只知道接受人爱,不知道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只顾自己。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人利己的事无动于衷;固执任性,个性张扬,稍不满意就和周围的人发生冲突。

剖析这些不合理需求产生的根源可以看出:学生的各种不正确的需求观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社会不良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地指导,当这些需求一旦演变为他们不可抵挡的主观愿望和理想,而这些愿望的实现又与社会现实发生强烈的冲突时,学生过激的行为就会发生。中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学生合理需求方面的指导都相当缺乏,要有效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学校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需求观指导。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直接相连,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人个性培养的基础,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青少年学生迟早要步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中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的整体习惯,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力争从源头着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是减少校园恶性事件发生的最有力的手段。

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与尊重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得到人们的尊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当前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学校要教育学生懂得满足尊重需求的前提条件不是唯我独尊,不是一个人的孤封自赏,要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的用处和价值,也不会轻易去伤害别人。

三、指导学生培养自己的爱心

人人都希望同事、伙伴之间的关系融洽,需求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需求关心和照顾。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反叛个性、社会角色、男女意识都集中显现,爱心的培养尤其重要,它是学生生活的剂,能让学生充满烦恼、焦虑、冲突的阶段顺利过渡。

四、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当一个人对爱和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出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主要是让他们懂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要符合社会价值的原则,即回报社会;懂得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学会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舍弃基本需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面临丰富多彩的人生选择与生活设计,也同样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被社会选择的挑战与痛苦,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学校必须指导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时与自已的能力相对称,不要产生超值的或可望不可即的脱离实际的需求,否则就可能误入歧途,害人害己。

上一篇:从范围经济角度看春兰退市 下一篇:浅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陷阱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