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种田赚奥迪,有人拿巨额补贴还喊亏

时间:2022-08-25 07:31:02

有人种田赚奥迪,有人拿巨额补贴还喊亏

2月19日,周家林坐在自家院子里,正等着一辆奥迪Q5送上门来。

48岁的周家林是成都邛崃固驿镇花园村的一名种粮大户。去年,凭借承租自家周围3200亩土地种粮,他盈利100多万元,省市两级政府又给予他90多万元种粮补贴。于是,周家林拿出了50万元,给自己订购了一辆豪车。

周家林大字不识,种了一辈子地,从未如此阔气过。而亲近了一辈子的土地,也从未像今天这样给予他如此慷慨的馈赠。

土地还是那个土地,粮食也还是粮食,只不过,周家林种地的面积由当初村里分配的人均9分,户均不足3亩,扩展到了如今的3200亩。土地流转集中后产生的规模化效应,让种粮能手周家林得以聚沙成塔,成为了百万富翁。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成都是国内率先实施农村土地确权,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地区之一。周家林也藉此成为成都规模化种粮的成功典范。

但本刊特约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周家林式的种粮大户有其难以复制的特殊性,在成都土地流转粮食规模化经营的热潮背后,粮食安全的现实并不如想像中那么乐观。

难以复制的“周家林”

“去年,成都的种粮大户只有周家林真正赚钱。”成都市农技总站站长曾必荣说。虽然周家林连连摆手,示意曾站长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他毫不掩饰内心的骄傲,“我从2003年至今,种粮从来没亏过,就算政府不给补贴,我也能盈利。”

据四川农业部门统计,2013年四川省30亩以上规模化种粮主体13391个,流转规模152万亩,但71.3%的种粮大户规模仅在30-50亩之间,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只有135户,仅占1%。这其中真正能赚钱的,更是凤毛麟角,周家林便是其中之一。

周家林盈利的秘诀,是对生产环节每项成本的锱铢必较。比如,请人翻田一亩要50元,周家林只花17元,其中人工费5元,车和油都自己出,12元成本。外面买种子要25元一斤,周家林自己育种,只需6元。化肥哪些田要撒,哪些可以不用,都严格控制,绝不浪费。规模化种粮,晾晒烘干是难题,周摸索出一套不用晾晒的收割方案,省去了烘干成本……

“周家林很难复制,一般人学不了。”成都市农委处级调研员黄兴龙说,除了熟悉农业和懂精细管理,周家林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他能低价请到的工人,别人花高价也请不到,他低价租得到的土地,外人根本租不到。

周家林租3000亩土地,原来是3000人种,现在周家林最多时才请100个工人。“100人种3000人的地,周家林挣的其实就是人工减少的钱。”曾必荣说。

要在种粮微薄的产值里保证赢利,周家林不能不精打细算。据曾必荣测算,从育秧到最后收贮,周家林每亩投入只有480元,比一般农户要节约340元。正是靠严苛的管理,周家林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将种植成本控制在每斤1元钱。这样,2012年粮价1.5元一斤,他能赚5毛;2013年,粮价跌到1.25元/斤,其他种粮大户都喊受不了,要求启动国家托市价减少亏损,惟周家林仍能赚钱。

补贴与产量倒挂

成都对粮食规模化种植实施财政补贴始于2012年。这一年,四川省政府率先出台政策,对粮食规模化种植3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20元。成都市随即出台政策,要求市县两级财政对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再补贴20元。这意味着,当年成都种粮大户每亩能拿到补贴60元。

2013、2014年,补贴额度连年翻番。到如今,流转1000亩土地种粮,最高能从省市两级政府手中拿到90万元的财政补贴。对周家林而言,政府补贴持续上涨,无疑是锦上添花。

正是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强劲的扶持政策,成都的粮食规模化种植面积增长迅猛。2012年水稻规模经营面积才12万亩,2013年就达到18.8万亩,增幅超过50%。

但耐人寻味的是,粮食补贴增涨、规模经营面积增加的另一面,是成都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却依然难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成都粮食播种面积640万亩,到2012年614万亩,减少25万余亩,到2013年又减少了约1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粮食产量下滑。

黄兴龙曾做过计算,以2011年成都常驻人口1163万计算,全市当年粮食消费需求大约是248万吨,也就是说,不考虑人口增长,成都至少需要年产粮250万吨才能保障“口粮基本自给”。然而,当年成都粮食产量还有250多万吨,此后逐年下滑,2012年是249万吨,2013年,按国家统计局口径,成都粮食总产量已不到243万吨,“2011年还敢提粮食自给有余,现在没人说了。”

关于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的原因,黄兴龙分析说,一方面是成都城市扩张,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造成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土地大规模流转也造成土地租金上涨,进一步挤压种粮的收益空间,导致农民种粮意愿下降。

800元的盈亏线

据业内行家计算,按现有粮价和政府补贴政策,土地租金800元是种粮的“盈亏线”。

目前,成都周边区县一二圈层的土地年租金已高达每亩1100斤大米,折合人民币2200元,大大高于粮食亩产值,所以在有“金温江、银郫县”美誉的成都一二圈层平原地区,已几乎没人种粮。曾经粮食亩产可达800公斤的肥沃土地,如今除了被征用于城市建设,种的都是花卉蔬菜苗木等经济作物。

只有走到邛崃、金堂等三圈层远郊区县,地价还相对较低,目前每亩价格在750元左右。因此,包括周家林在内的成都粮食种植大户,都集中于三圈层以外。

以沃野千里闻名的成都平原,是否正逐渐失去“天府之国”的传统意义和光彩?

虽然每年成都仍会接到省里下达的粮食增产目标,但“任务下了就下了,下了就了了,完不成也没人追究”。

“现在怎么让各区县保证完成粮食产量任务,没什么好办法。”黄兴龙坦言,平原地区还可以通过政策激励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丘陵山区的土地撂荒问题依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受限于道路地形条件,丘陵山区种植成本更高,产量收益更低,农民规模化经营难度大,意愿低,农村空心化和土地撂荒情况严重。这也是导致成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产量下滑的一大主因。

上一篇:共有产权房是非 下一篇:动静皆宜 文武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