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半 第9期

时间:2022-08-25 07:01:02

做家长的,常常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很少想到自己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也有个习惯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语言就是这样。不妨举三个例子。

1.例行公事。

有一位母亲很想在学习方面帮助孩子,但又不知道怎么个帮法。每天下班回来,总是问孩子:“作业做了吗?”孩子说:“做了。”他们的交谈也就结束了――孩子的作业都已经做了,还能说些什么呢?每天总是这样,连她自己都觉得很单调,可就是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

这样的现象不只是出现在一个家庭里,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觉得无法深入,就像例行公事,这种习惯实在需要做些改革。比如,我们的家长能不能增加一些热情,发挥一下想像力,刻意地作些变化呢?可以的。上面说到的这位母亲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两天下班后,闭口不问孩子作业的事情,总是聊别的。后来,倒是孩子耐不住了,主动向母亲说自己作业的情况。母亲也就趁势让孩子说说今天的作业,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做,哪些地方比较困难,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些作业。学习检查变成了学习交流。孩子越来越觉得和母亲谈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指使。

有一个县的教育局暑假里组织一批幼儿园老师进行业务学习,其中有普通教师,也有幼儿园的园长。在一个多星期的学习期间,活动组织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园长们仍然像在自己的单位里那样保持着“教导”别人的习惯。同样是学员,她们会更多地表现出指使别人的倾向。

经常教育别人的人,也许很容易形成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习惯。做父母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每天把自己教导孩子的话记录下来,就会发现,这些句子是多么地单调,而且语法上大都是祈使句:做作业要细心!看书就看书,不要想着玩游戏机……用孩子的耳朵听听,这些句子是多么的乏味和令人生厌!

有一位家长在学校的家长会上介绍过这么一种体会:

我曾监督过孩子弹琴,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每天向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那么几条:注意力集中!手腕放松!孩子呢?我行我素,几乎不把我的话放在耳朵里。有时急得我大喊大叫,可就是不管用。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不去要求他做什么,而是向他提问。在孩子弹得不好的地方,我就问:“这里弹得轻一点好还是重一点好?”孩子觉得我是在跟他商量,一点没觉得有压力,反而弹得更加起劲,还不停地向我百般解释。所以我觉得,家长的态度改变以后,跟孩子交流的方式也就会改变。孩子们能够感觉到。

3.冗长和炫耀。

有位父亲在教育孩子做作业不要粗心的时候这样说道:

“不要小看粗心的毛病,经常粗心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平时做作业马马虎虎,到了关键时刻就改不掉这种习惯了。考试的时候也会粗心大意。改卷子的老师可不问你会不会做,你做错了他就要扣分。而且一个人做作业粗心,将来做什么事都会粗心,最后一事无成……”

家庭成了哲学课堂,而孩子却瞪着眼睛,茫然不知所云。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喋喋不休。他们常常不知不觉地把教育孩子当成了炫耀自己的机会。他们的“教导”常常会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他们的“辉煌”总是让孩子自惭形秽。孩子会因为父母说得太多而难得要领。看来,教育孩子也应该讲究“画龙点睛”的艺术。

每个家庭都有特定的家庭气氛,每个家长也都有特定的教育孩子的语言习惯。有些习惯是好的,有些却需要改变。改变一下语言习惯并不困难,有时它比改变自己服装的色调、改变自己的发型还要容易,问题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这些习惯。生活当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评价自己的邻居或同事教育孩子的方式的时候非常客观准确,往往能切中要害,而一旦轮到自己就糊涂了。所以,我们建议你学会换个角度观察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从今天开始,回忆一下自己从下班回家到现在,跟孩子说了多少句话?在前面的10句话里,有几句是关于学习的,有几句是关于其他内容的?是怎样说的,是你说的多还是孩子说的多?有比现在更好的沟通的方式吗?这样的默想和改变一定会让你发现一片令人惊喜的绿洲。■

上一篇:“那你好好听呀!” 下一篇:“小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