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车过程中受伤人员的ど矸萑隙ㄎ侍狻俺瞪先嗽薄OR“第三者”

时间:2022-08-25 06:40:19

上下车过程中受伤人员的ど矸萑隙ㄎ侍狻俺瞪先嗽薄OR“第三者”

【案情】

2014年9月30日,原告丁某乘坐由被告易某驾驶的登记在公路运输公司名下的大型普通客车至公交车站台处准备下车时,在原告丁某尚未完全下车时驾驶员易某即驾驶车辆起步行驶,致原告丁某摔倒在车外受伤。该事故由交警部门认定,原告丁某的行为与事故的发生不存在因果关系,故丁某不承担事故责任,被告易某的行为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故易某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事故发生后,原告丁某经住院及门诊治疗,共计花费医疗费20000余元。因赔偿事宜双方未能妥善处理,原告丁某遂诉至法院,要求易某、车辆所有人公路运输公司及肇事车辆的投保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存在分岐:一种意见认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及第四十二条均规定,本车人员、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驾驶员不属于“第三者”。丁某摔倒受伤是由于驾驶员在其尚未完全下到车外即启动车辆向前行驶所导致,而丁某在下车后也未遭受本车及其他车辆的再次伤害,故丁某应属于本车人员,不属于“第三者”,保险公司不应在第三者责任险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交强险具有特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它保护的是确定的特定利益群体的利益,法律对此已有明确的限定,不能对“第三者”的范围作盲目扩大,如果盲目扩大“第三者”的范畴,势必造成交强险制度及车主不堪重负,最后必然会导致绝大多数真正意义上的“第三者”得不到合理的赔偿。

第二种意见认为,丁某受伤时身体已完全脱离车身,其摔倒受伤时已身处本车车辆之外,故认定丁某为车上人员甚为牵强,丁某的身份已在摔倒的瞬间从“车上人员”转化为车下人员即“第三者”,故应认定丁某为“第三者”,适用交强险进行赔偿。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伤者属于“车上人员”还是“第三者”,通常是以伤者在事故发生时这一特定的时间点是否身处车辆之上来判断,如果伤者在车上即认定为“车上人员”,如果伤者已身处车外即认定为“第三者”。由于司法实践中关于车上人员和“第三者”的认定存在不同的意见,我们倾向认为:原告丁某在下车的过程中摔倒受伤的原因是由于驾驶员在乘客尚未完全脱离车辆下到地面即启动车辆,只要乘客尚未完全脱离车辆就不属于车下人员,亦即不属于“第三者”,应适用车上人员险进行理赔。反之,如果乘客在上车过程中受伤,只要乘客尚未完全登上车辆,则乘客仍为车下人员,亦即属于“第三者”,应适用交强险理赔。离开车辆和登上车辆均以双脚完全离开车辆和双脚完全登上车辆为标志。本案中,丁某应属于“车上人员”,不适用交强险赔偿。

【案例评析】

本案中,公安交警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明确记载,事故发生时,原告丁某的身份为客车乘客,且各方当事人对此事实均无异议。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三条、第二十一条之规定,交强险的赔偿对象为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即“第三者”,是“第三者”则适用交强险,是本车人员、被保险人则不能适用交强险。而判断受害人是“第三者”还是本车人员的依据为受害人在意外事故发生的特殊时间是否在被保险车辆上。本案中,原告丁某在下车过程中摔倒,事故发生的瞬间并未离开肇事车辆,其安全离开车辆的目的尚未实现,原告丁某在尚未完全离开车辆前其乘客的身份并未改变。本案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原告丁某摔倒后也未受到肇事车辆或其他车辆的二次伤害,故可以认定原告丁某在摔伤事故发生时属于本车人员,故不属于交强险的赔偿对象。据此,对于原告丁某要求被告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被告易某在原告丁某尚未完全下车前就启动车辆造成丁某之人身伤害,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被告丁某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致人人身损害,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并负有交通事故责任时,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被告公路运输公司作为肇事车辆的所有人,在庭审中明确表示原告的损失除保险公司在保险限额内承担的以外,超出部分由公路运输公司予以承担,然后按照内部的承包协议与相关人员再行处理。

【审判】

一审法院判决由公路运输公司赔偿原告丁某各项损失共计37000余元,一审判决后,双方均未提起上诉。

【理论基础】

1、基于上下车过程的特点

乘客的上车是从车外到车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从“第三者”转化为车上人员的过程。反之,下车也就是从车上人员转化为“第三者”的过程。上下车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都应以该乘客的最终目的是否实现为标志,若目的尚未实现,应认定仍然处于转化前的状态。本案中,丁某在下车过程中,尚未完全下到地面即尚未完全离开车辆,其下车的目的尚未实现,故应认定其依然为车上人员。

2、基于先行行为发生的时间特点

根据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说,先行行为是损害结果产生的原因,而损害结果仅仅是先行行为作用的具体表现。对于交通事故保险赔偿来说,受害人与保险车辆的关系(确切地说是事故发生瞬间的位置关系)决定了适用哪种保险种类,因此,只要事故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并无其他的外界外素的介入,即应以先行行为发生的瞬间来判断受害人的身份,如果在车下就属于车下人员为“第三者”,反之为车上人员。本案中,驾驶员易某操作不当致原告丁某在下车过程中受伤,根据此点分析,此时丁某应属于车上人员,不属于“第三者”。

3、基于交强险的立法目的

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具有相当的质量与速度,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相对于机动车而言,车下人员处于弱势地位,交强险设立的初衷即为保护弱势一方的利益。车上人员与本车人员的区分并不仅仅以身体处于车内还是车外来判断,而是应该考虑该人与车辆的关系是否相对独立。本案中,肇事车辆是在乘客下车过程中造成乘客受伤,此时车辆的危险性与行驶中的车辆不可同日而语,丁某在完全离开车辆前其乘客的身份并未改变。

4、基于客运合同承运方义务的基础

根据《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条规定,承运人对乘客的人身伤亡承担无过错的责任,即除了伤亡是乘客故意、重大过失或自身健康原因造成之外,承运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的丁某与公路运输公司存在客运合同关系,公路运输公司有义务保障丁某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并将其安全送达目的地,这一合同义务一直要延续到丁某完全离开车辆为止,只有丁某完全离开了车辆,丁某的行动才不受车辆的支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丁某是车上乘客属于车上人员。(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

上一篇:外资并购及其反垄断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下一篇:地方财政支出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