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忠臣倪元璐的一份奏稿

时间:2022-08-25 06:01:22

倪元璐(1594D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崇祯末年,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谥文正。

倪元璐自幼聪颖,读书敏捷,5岁时咏读诗篇过目不忘,17岁成举人,天启二年成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后又授以翰林院编修,由此踏上仕途,倪元璐受儒家思想教育,在他的意识里,“忠”、“孝”始终是赖以立身处世且高于生命的道德行为准则,他一生的荣辱沉浮乃至最终结局,无不与这两个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倪元璐入仕途,正值宦官专权,国势已极度虚弱,朝廷内外派别纷起,争吵倾轧,魏忠贤阉党与东林党两派对立尖锐,许多大臣被迫害致死,或下狱,侥幸者多明哲保身,噤若寒蝉。倪元璐在翰林院中,尽管官卑言轻,但对朝中是非还是有着自已的判断和见解。他利用出任江西乡试的主考官机会,出考题讥讽之。崇祯元年(1628)又率先上疏评论时政,请求召回被阉党排挤回乡的官员,并请恢复讲学书院。在当时,局面并未稳定,而倪元璐敢仗义执言,嫉恶如仇,表现了他的忠直倔强的性格。这些主张得到新即位的崇祯帝的首肯,而倪元璐所表现出来的正直倔强、嫉恶如仇的品质,也为他赢得了不小的声誉。史称“自元璐疏出,清议渐明,而善类亦稍登进矣”。(《明史・倪元璐传》)

此后数年间,倪元璐历任左谕德、右庶子、国子监祭酒、会试分考官和经筵日讲官。面对朝中党派相互攻讦倾轧,是非不断的局面,他既不甘心做庸才,又不会曲意逢迎,揣摩当权者的心思,遇事往往喜欢出头议论,故而与前后首辅周延儒、温体仁的关系紧张。其次,好友黄道周、文震孟等人相继被罢官或调离京城,这些都使他心中备感失望和孤独,因而也萌生求归引退的念头。尽管他有着强烈的忠君报国的愿望和正直刚强的品质,最后却因蒙谗言罢官而归,自此深知朝政不可为,从此绝意仕途。

倪元璐回到山阴,开始了长达6年的赋闲生活,整理刊印了自已的著作,经常外出探访朋友,游览湖山,过着悠然散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崇祯十五年(1642),闻清兵大举入关危及京城,朝廷求救兵于天下的消息后,坚守儒家忠君报国信念的倪元璐,毅然尽鬻家产以征兵,募得死士数百人,驰赴北京,这一奋不顾身之举受到崇祯帝的嘉许与重视,即被委以户部尚书要职,掌管全国财政。此时明廷已在农民军与清军的夹击下一败涂地,倪面对如此局面,深感无能为力。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陷之日,倪元璐整衣冠拜阙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遂自缢,以一死来表明心态以全名节,卒年52岁。

倪元璐还书画俱工,其书法学颜真卿、苏轼,上溯魏晋,旁通篆隶。以雄深高浑见魄力,书风奇伟。据《倪文正公年谱》记载,他十九岁时写的扇面,曾受到书画大家陈继儒的称赞。清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评曰:“明人中学鲁公者,无过倪文公”。其书深得颜真卿厚实劲健之笔意,而更为劲峭,结体趋于扁方,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在明末自成一格。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多幅倪元璐书法作品,这本《奏稿手札册》,纸本,内容不一,大小不等,共有16开,奏稿用朱墨笔几经涂乙更改。奏稿内容主要是请崇祯帝批准崇祯十五年以前人民欠赋以现金折纳,同时顾及宫府之争,请皇帝独断。这份奏稿系属草者,无年月名款印章,推算当在崇祯十六年(1643)五六月间,倪元璐于是年五月十一日任户部尚书,即提出实做、大做、正做之所谓“三做”,奏稿所写的是正做中之一环。

这份奏稿是其中的三页,纵26.5厘米,横32.5厘米,无行格书写,用墨笔起草,再用墨笔修改,最后用朱笔改。定对遣词方面似极为慎重,因此涂乙满纸,朱墨烂然。奏稿云:

皇上之为生财者,不出于大道,必有不可者也。聚今天下之谋,以之生财,无不伤道者,以其一益必一损,此盈必彼竭。若夫两益交便,名出利入,自上享之,如入横征,自下被之,如承大赉,盈庭千策,未有如内供改折之一事,生财之道,莫有大于此者也。臣察十库诸色,名为上供,内外所司,倍存严慎,一解一纳,难累千端,有解必赔,无纳不驳,凡内库驳退之余,即非民间所敢公取。徒以膏血,委之沟壑,因而追比株牵,家号路哭,此为民累,既已彰之,而究竟一驳即有一欠,驳之不止,欠无完日,民已破家,库仍犹悬磬。臣察十二年以前千万积逋,一赦俱尽。十三年以后,册载全未完者,什而五大。非不解也,驳而不来,臣部岂不严催,而愈催愈玩,势使然耳。由此言之,损仍归上,以其两损,易以两益,何惮不为。然而宫府之际,甚难言也。惟幸遭际圣明,仁覆天下,无细不周,又且节俭性成,悉屏嗜好,躬衣浣濯减膳过多,至欲夷诸服御,与民等此尧茨禹菲所不能及者。臣谓难言之事,惟今日可言,以此胪称,遂承德谕,谨遵详酌之旨,开列左方端。伏惟圣慈,再加权量,苟非甚谬,立望允行。诏谕天下凡十五年以前未完,悉如常价,折纳。免行倍加,十六至十八三年,特招菔奔墼霰叮以抵销垫如值一两者,责输二两,此民所乐从。臣原疏议加一倍有五,百论以个百物踊贵,恐复为历,宁损之耳。又典衣典冠,各有其职,诸司争折,必当有之,独断厉行,是在皇上。夫使亦脱苛征,而上收倍利,财若生于斯,道莫大于斯也。几所折入,归饷可,归币亦可,币饷各半之亦可,当圣主道存,涣居,内外府何间,乎臣愚不胜悚仄待命之至。

倪元璐精书法,在行草作风中别开生面,不拘于成法,加之又是草稿,故有些字使转不甚明确,很费寻绎,又有数小处出霉腐蚀辨别不出,只以代之。

历史上的田赋有“积累莫返之害”。即赋税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将杂征变为正税,以后又出现新的杂征。这样下去税负就不断加重了。由于缺乏规范和有效的监督,滥收费现象便相伴而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痼疾。乱收费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民不堪重负,逃亡奔命,造成国家失去大量纳税户,田赋收入也随之减少;国家财力分散,分配秩序紊乱,终致国家财政陷入危机;许多纳税人的处境由于军费的增加而更加恶化,赋税的负担变得不堪忍受,不是因为捐税高,而是因为许多捐税要用白银支付,这是一种难以得到的东西。所以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在明以前曾出现过两次比较著名的税费改革运动――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这两次税费改革在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明中期一条鞭法已将各种杂税归并,但后来又有杂役、旧饷、新饷、练饷,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为克服胡征乱派之弊、减少税收中途流失和官吏层层贪污中饱,并税、除费、简化税则,就成为主流的改革思路。户部尚书倪元璐将三饷合并,又成为固定的税收。“元璐请令督抚自催,毋烦朝使。自军兴以来,正供之外,有边饷,有新饷,有练饷,款目多,黠吏易为奸,元璐请合为一。帝皆报可。”这本奏稿纯属草稿,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书法在先生真是余事了,他写字,纯为清娱,一生挥毫无数,立轴偏多,手卷、册页较少,但作品中几乎都不署年月,似乎并无以书传世之想。然而他书法用笔的迅猛纵肆、结字岩逸奇崛、章法聚散分明等特点、个性,被后人激赏,推为晚明大书家。由于中国人喜重人品,所谓字如其人,倪元璐以身殉国的壮举,使他备受赞扬,他的书法作品则更受人欢迎。史书在向人们展示这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极少提到他的书法艺术,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他对书法的贡献。

上一篇:清乾隆盛世极品贺寿屏风 下一篇:纽约佳士得“Meriem重要鼻烟壶珍藏”十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