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流行趋势及防控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25 05:41:20

小反刍兽疫流行趋势及防控研究进展

摘要:小反刍兽疫(PPR)是山羊、绵羊以及一些野生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为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大跨国动物疫病之一。文章就小反刍兽疫病毒的起源、分布、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为该病的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73-03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pseudorinderpest)、肺肠炎(Pneumoenteritis)、口炎肺肠炎复合症Stomatitis-pneumoenteritis complex),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小反刍兽疫是山羊、绵羊以及一些野生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从首次发现以来一直呈扩大趋势,在多国、多地区暴发流行,成为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该病被国际兽疫局(OIE)划为A类疫病,中国将其规定为一类疫病,列为最高关注级别[1,2]。

PPR是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阿拉伯、中东以及南亚次大陆在内的亚洲部分地区。在发展中国家,山羊和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PPR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首次暴发流行的动物群里病死率高达50%~80 %,可造成破坏性的经济影响[3]。我国自2007年7月25日在自治区日土县发生PPR疫情后,又相继发生多起疫病[4]。这对我国如何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疫病地理分布及流行趋势

PPR于1942年首次在西非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被报道,并广泛流行于撒哈拉沙漠与赤道之间的大多数非洲国家。随及PPR扩大到中东、伊朗、南亚次大陆、土耳其和亚洲中部的部分国家。亚洲1987年首次在印度南部地区出现,1993~1995年传入阿拉伯半岛、中东及南亚次大陆部分地区并成为地方性流行病。随着频繁的动物贸易、牲畜随季节性迁移以及部分地区的游牧习俗为PPR的传播创造了更多机会,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断扩大。近年来,PPR跨国流行,2007年在亚洲的中国、尼泊尔、塔吉克斯坦首次暴发。在非洲,PPR已遍及赤道以南的刚果(2006)、肯尼亚(2006)、乌干达(2007),撒哈拉北部的摩洛哥(2008)[5]。根据PPRV F、H和N基因的序列比对,可将世界不同地域的PPRV流行毒株划分为4个基因群[6]。

根据FAO和OIE 1993年《世界动物卫生》报道,孟加拉国的山羊发生该病,印度德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部分地区绵羊中也发生类似牛瘟的疾病,被确诊为PPR,随后泰米尔拉德邦也有受到感染的报道。1993年,以色列首次报道有PPR发生,传染来源不明,为防止该病传播,以色列对其北部地区的绵羊和山羊接种了牛瘟疫苗。1992年,约旦的绵羊和山羊中发现了该病特异性抗体,1993年,有11个农场出现临诊病例,100多只绵羊和山羊死亡。1993年,沙特阿拉伯首次发现133个病例。截至2006年初, 我国周边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坦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家先后暴发了大规模PPR疫情[7]。2007年7月26日, 我国首次报道在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发生山羊PPR疫情, 发病山羊371头, 死亡262头[4]。综上所述, PPR的地理分布呈扩散和从西向东移动的趋势。

2 疫病病原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PPRV粒子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直径为130~390 nm,亦有报道称其直径为150~700 nm,病毒外被8.5~14.5 nm厚的囊膜,囊膜上有8~15 nm纤突,纤突含血凝素而无神经氨酸酶,同时具有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活性;核衣壳总长约1 000 nm,呈螺旋对称,直径约18 nm,螺距5~6 nm,核衣壳缠绕成团。PPRV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RNA链从3′至5′依次是N-P-M-F-H-L6个基因,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对2000年从土耳其病羊中分离的野毒株PPRV Tu/00进行了全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基因组全长为15 948 bp,编码8种蛋白。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不长,56 ℃,病毒于血、脾、淋巴内的半衰期为5 min,70 ℃以上迅速灭活。4 ℃,pH 7.2~7.9,病毒稳定,半衰期3.7 d,pH大于9.6或小于5.6,病毒迅速灭活。该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

3 流行病学

山羊、绵羊和美洲白尾鹿被认为是PPRV的天然宿主,且山羊比绵羊易感,但亦有山羊和绵羊同样易感的报道[8]。即便是PPR暴发流行时,部分山羊仍可不受感染或只出现较轻微的感染症状,但绵羊却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Couacy-Hymann 等[9]在实验室证实给同种山羊接种不同毒株,能表现出毒株间的毒力差异,而异种山羊对同一毒株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牛和猪对PPRV易感,但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也不传播疾病;猪感染时,不发病亦不排毒。牛以人工接种或接触感染,均不发病但产生抗体,故猪在PPR流行病学中无意义。PPR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多雨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目前,关于对PPRV易感的野生动物种类信息不全面,印度水牛、单峰骆驼、小鹿瞪羚、汤氏瞪羚、努比亚北山羊、大羚羊、美洲白尾鹿、中国岩羊等野生动物也有感染PPRV的报道[3]。

3.1 传染源

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组织,或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均可成为传染源。

3.2 传播途径

PPR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饮水也能导致感染。病畜急性期自分泌物、排泄物及呼气等途径排出病毒成为传染源。同地区动物,以直接接触方式或由咳嗽短距离飞沫传染,不同地区则因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管制感染区羊只及相关物品移出是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方法。一般病畜恢复后不会成为慢性携带者,但在感染后的潜伏期内能够传播PPR。人工授精或胚移植可以被传染。也可经病畜乳汁传染,感染母羊发病前1 d起至发病后45 d期间乳汁含病毒。但冷冻羊肉或其他肉品的病毒存活缺乏资料,因冷冻肉品pH下降,病毒不易存活,故经肉品传播机率相对较低。PPRV在体外不易存活因而传播几率低。

3.3 潜伏期

PPR潜伏期为4~5 d,最长21 d,《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 d。首次感染时易感羊群容易呈暴发性流行,但随后则表现为散发,并随季节性羊羔的出生而病例呈增加趋势。

4 临床症状及病理机理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重症病例发生。一些康复山羊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直肠温度达40~41 ℃并持续3~5 d。感染动物表现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 d,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后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100%,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时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牛相似,病变从口腔直到瘤-网胃口。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病变,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肠可见糜烂或出血,特征性出血或斑马条纹常见于大肠,特别在结肠直肠结合处。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也可见支气管肺炎的典型病变。

PPRV对胃肠道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常引起特征性病变,在感染细胞中出现嗜酸性胞浆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在淋巴组织中,PPRV可引起淋巴细胞坏死。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细胞被破坏。含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出现,极少有核内包涵体。在消化系统,病毒引起马尔基氏层深部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感染细胞产生核固缩和核破裂,在表皮生发层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

5 疫病防控

目前各国对PPR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初期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适度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对于PPR高发疫区,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被动免疫以减少该病的传播。

5.1 隔离

在从未发生过PPR的洁净地区发现病例,应按照外来病处置,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

5.2 减毒疫苗

出现大面积PPR流行时,单靠扑杀和隔离封锁难以控制,应考虑使用疫苗免疫接种。

5.2.1 异源疫苗 因为PPRV与牛瘟病毒的抗原具有相关性,可用牛瘟病毒弱毒疫苗来免疫绵羊和山羊进行PPR的预防。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能够抵抗PPRV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5.2.2 同源疫苗 异源疫苗接种不利于全球牛瘟消灭,因而建议使用PPR弱毒疫苗。目前常见的弱毒疫苗为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疫苗无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其热稳定性差。

5.2.3 嵌合体疫苗及其他 嵌合体疫苗是用PPRV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这种疫苗对PPRV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体。

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无论使用H蛋白或N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能中和PPRV和牛瘟病毒。

活载体疫苗将PPRV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构建了重组羊痘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既可抵抗PPRV强毒的攻击,又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

5.3 建立高效防控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及时发现,果断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努力将损失降至最低。

5.3.1 果断处置疫情 一经确诊病原阳性,无论临床是否发病,一律按PPR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坚决扑杀阳性畜及同群畜,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内的其他羊群,在解除封锁后,应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就近屠宰淘汰,疫区内羊毛、皮张等副产品,应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严格消毒。

5.3.2 严格限制动物移动 在高风险时段,应暂停活羊调运。要严格做好疫区的隔离封锁,在疫区进出通道设立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严禁反刍动物出入疫区。活羊等易感动物或羊肉食品不得运出疫区。关闭疫区内所有牛羊交易市场。采取有力措施禁止野生动物与羊群接触。加强检疫和流通监管,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

参考文献:

[1] SHARMA N K,BENIWALI B K,GAHLOTI G C,et al.Economic losses due to morbidity in marwari breed of sheep in arid zone of rajasthan[J]. I ndian J Anim sci,2007,77(1):92-98.

[2] OWAI P U.Pest of small ruminants as a major constraint to small ruminant production in cross river state,nigeria[J].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2007,5(1):102-104.

[3] BANYARD A C,PARIDA S,BATTEN C,et al.Global distyibution on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and prospects for improved diagnosis and control[J].J Gen Virol,2010,91(12):2885-2897.

[4] 王志亮,包静月,吴晓东,等.我国首例小反刍兽疫诊断报告[J].中国动物检疫,2007,24(8):24-26.

[5] ARZT J,WHITE W R,THOMSEN B V,et al.Agricultural diseases on the move early in the third millennium[J].Vet Pathol,2010,47(1):15-27.

[6] MUTHUCHELVAN D,SANYAL A,BALAMURUGAN V,et al.Sequenceanalysia of the nucleoprotein gene of Asian lineage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accine virus[J].Vet Res Commun,2006,30(8):957-963.

[7] 蒋 梅,杨仕标,张念祖.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趋势与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88-91.

[8] WANG Z,BAO J,WU X,et al.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in Tibet,China[J].Emerg Infect Dis,2009,15(2):299-301.

[9] COUACY-HYMANN E,BODJO C,DANHO T,et al.Evaluation of the virulence of some strains of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PPRV) in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West African dwarf goats[J].Vet J,2007,173(1):178-183.

上一篇:松阳配电网技术降损方法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仔猪球虫病的诊疗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