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橛橛”

时间:2022-08-25 03:10:27

魔芋,保山人叫“橛橛”。它的吃法很多,拌、煎、烩、炖;冷、热、酸、辣,食物虽小,滋味却丰富得不得了。

魔芋,中国古代又称妖芋,自古以来就有“去肠砂”之称,日本人形象地称之为“肠胃铁扫帚”,可见是一种极具保健价值的食物。魔芋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寒、味辛,可活血化瘀,解毒消肿,宽肠通便,化痰软肾。

如今,不少人因饮食问题罹患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给身体和思想带来包袱。魔芋就是一种公认的有效降“三高”的天然食物。魔芋中含有35%的淀粉,3%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钾、磷、硒等矿物质元素,以及“降糖成分”――魔芋多糖。魔芋多糖不含热量,有饱腹感,且能减少和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对糖尿病有良好的辅助食疗功效。

有有趣的现象。对于食物,咱们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色味,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功效。要说谁对谁错,难下定论。保山人吃“橛橛”就是个例子。吃“橛橛”加作料要全、要重,多以烩、炒烹之,讲究浓油、多肉。这种随心所欲的吃法让食物的口味浓郁,食客心情爽快,但同时也对身体造成了一定伤害。明明是颇具保健功能的良物,为什么烹制后反而变得“不营养”了呢?

记忆深处,家乡有更为健康的“橛橛”吃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笔者尚小,零食少得可怜,总共没有几种,且没有随时吃到的运气。不过幸运的是,在村小学门口,隔几日就有位大妈挑着“橛橛”来卖,很便宜,同学们经常买来吃。

“橛橛”装在放着水的桶里,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砣砣。大妈会将其拿起,像拨出一条小活鱼儿似地划一块,放在木板上细心地剁碎,放入小碗,倒进黑米醋,撒点芫荽、辣椒粉、盐巴,配一双筷子,递给你。

大妈卖“橛橛”讲究的是酸味重(因为醋是最便宜的)、爽口,调味料中醋放得挺多,其他都少。小鱼一样的“橛橛”游在以醋为主的黑色大海里,倒也别致、有趣。那时候吃“橛橛”,我老想让大妈少放醋多给点盐,换换口味,可每次都失望。虽说如此,“橛橛”的滋味依旧令人痴迷。这东西酸滋滋、滑溜溜,我稀里哗啦连扒带喝,三下五除二,很快就会吃光掉。下次见到卖“橛橛”的来,只要兜里装着钱,哪怕只是个五分钱的硬币,也要买上一碗。

这场景过去三十多年了,我把它当作粗陋,埋藏在记忆深处羞于示人。最近经人提起才觉恍如昨天。有位多年前在保山当过兵的朋友,故地重游,说想吃城西太保山脚下的魔芋。那里有位老大妈,卖的魔芋上会放很多酸醋,用的辣椒面是以热油浇过的那种。他说:“当年吃过不知多少次,可惜现在去找没有了!”这和我小时候在农村吃的“橛橛”完全一样。虽分属城乡,年代有别,但滋味同源。

上一篇:材料作文的“外挂”及“建构” 下一篇:二孩家庭必修课:做好大宝的心理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