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及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方案研究

时间:2022-08-25 02:35:24

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及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方案研究

提 要 大学新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对环境的转变,会产生很多适应方面的问题。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在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根据笔者在高校中开展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的实务经验,总结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作用,以期为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小组工作

作者简介张俊桃(1977—),女,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和心理学;江天光(1974—),男,南昌航空大学党委组织部,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江西南昌330063)曾 勇(1976—),男,南昌高新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江西昌 330096)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设和谐校园视域下学校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H0804)的成果之一。

每年九月,大学校园都会迎来一批批稚嫩而又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和好奇的大学新生。他们告别熟悉的中学校园,告别父母、亲人和朋友,迈进了完全陌生的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与他们在中学经历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很多大学新生感到难以适应。几个月后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很多新生就产生了心理问题。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新的群体,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方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根据笔者近年在高校中对新生进行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得知,新生入校后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学习方式适应问题

基于升学的压力,大学之前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摆脱对老师的过分依赖。这对习惯了老师主导监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新生面对这一转变不能适应,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去学,往往表现为上课时茫然,下课后亦无所适从。

(二)专业适应问题

在入校之前,新生们一般对将要学习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有部分学生进入该专业不是出于个人意愿,比如笔者所在的社会工作专业,很多新生对该专业一无所知,大部分学生都是调剂而来,导致对所学专业不认同或不满意。若缺乏专业认同,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茫然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大学失去信心。

(三)生活适应问题

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大学新生有不少来自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在家中被父母或亲人照顾和呵护着。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独立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需要具备自理能力,不少大学新生对此适应困难。

(四)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中学时的人际关系主要围绕父母、老师、同学而产生,在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同学交往方面,也主要以学习上的互动为主,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宿舍人际关系最容易出现问题,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出现摩擦和矛盾。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又缺乏一定的交往技巧,往往易使矛盾激化。

(五)经济适应问题

在经济方面,学生主要是消费者,中学生的消费一般是由父母掌控,消费也主要用在学习方面。进入大学后,新生在学习独立生活的过程中,消费行为也逐渐自主。但大学新生缺乏自主消费经验,面对各种诱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时大学中攀比消费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导致很多新生盲目和非理性消费,经济上出现问题。另外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一年几千元的学费使他们难以承受,很多贫困生甚至生活窘迫,常为生活费感到为难,同时,面对城市和农村生活强烈的反差,自己物质上的贫困常使他们感到自卑,深怕被别人瞧不起,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的情绪情感相交织,使很多贫困新生产生适应不良。

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作用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是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组员的态度和行为。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透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互相支持而发挥出来。

小组工作的特点和工作方式,使它在介入大学新生适应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一,小组工作符合大学生喜合群、从众性强的特点。参加小组活动的大学新生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有共同的成长课题,面临类似的困扰。小组工作有助于帮助成员学习群体经验,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

第二,小组的接纳性能使成员获得情感的支持。在小组中,成员能产生一种安全、温暖、依赖的感觉,找到归属感,彼此相互支持,共同去面对问题,有助于降低成员进入新环境后因为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

第三,小组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小组成员可以在其中发展适应。小组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小组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再现,在充满信任的小组氛围中,小组成员可以尝试模仿适应行为,发现和改变自己不适应的行为。此外,在发展适应行为过程中,小组活动还有助于帮助成员学习社交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小组工作能帮助成员重建理性认知。小组将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员组合在一起,为每个成员提供了了解他人和自己的机会。在小组中,成员去观察、分析其他组员,了解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帮助成员纠正不良的自我认知,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的方案设计以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为依据。

1.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研究小组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小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适应与成长小组”应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可凝聚小组成员的向心力,催化小组内的气氛,激发成员建设性的行为与开放性的反应,在和谐温暖的小组心理气氛中,成员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攻击行为如此,适应行为也是如此。大学新生通过参加小组活动,相互分享各自的人生经验,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小组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的适应。

3.柏恩的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该理论用于检查交往双方关系是相辅、互补,还是矛盾、冲突的。它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关系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的、成熟的人际关系。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借用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的研究,使成员可以观察到他人的变化与示范,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

(二)活动项目的选择

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活适应、专业适应、学习方式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经济适应等方面,据此可对小组的活动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通过“找变化”、“20个我是谁”、“戴高帽”等活动促进成员探索自己,深化自我认识,识别和接纳自己的独特性等,达到肯定自己、提高自信、拥有积极心态的目的。通过“火光熊熊”、“价值拍卖”、“丧失练习”等活动使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通过“撕纸”、“过关问路”、“自信训练”等活动,使成员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信心。通过“目光炯炯”、“玫瑰幻想”、“抛开你的烦恼”等活动,帮助成员掌握学习的方法,给成员必要的建议,帮助其摆正心态,正视困难,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生活馅饼”、“生命线”、“自我SWOT分析”等活动,帮助成员明确目标,学会自我规划,使他们不再迷茫。

(三)活动方案的实施

小组活动共进行八次。

第一次 押相识。其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互相认识,帮助成员消除陌生感、孤独感,制定小组契约,让成员更清楚小组的目的和限制,引导成员正向的沟通,逐渐形成小组合作互助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 押大风吹、滚雪球、棒打薄情郎、组员心声、签订小组契约等。

第二次 押信任之旅。其目的是进一步拉近小组内成员间的距离,使成员之间更加熟悉和了解,加强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增强小组凝聚力,初步建立小组内成员的信任关系。活动内容包括:夹球比赛、众志成城、盲人探路、表露真情等。

第三次 押自我探索。其目的是促进成员自我探索,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使成员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勇敢面对自己的短处,接纳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尊重和自信,在此基础上认识他人接纳他人。活动内容包括:找变化、20个我是谁、戴高帽等。

第四次 押价值观探索。其目的是帮助成员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帮助成员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解开千千结、火光熊熊、价值拍卖、丧失练习。

第五次 押沟通无限。其目的是鼓励成员进行积极的、主动的人际交往,走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在活动中使成员学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提升人际交往的自信心。活动内容包括 押撕纸、过关问路、自信训练、抛开你的烦恼等。

第六次 押学习之道。其目的是帮助成员回忆以前成功的学习生活,讨论现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成员觉知自己的学习的困境。同时也给成员必要的建议,帮助其摆正心态,正视困难,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活动内容包括:凤凰涅、目光炯炯、玫瑰幻想等。

第七次 押畅想未来。其目的是帮助成员明确未来的目标,学会科学管理时间,规划自己的生活。活动内容包括:人椅、生活馅饼、生命线、自我SWOT分析等。

第八次 押总结告别。其目的是让成员整理自己在小组中的收获和感受,帮助成员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和鼓励,获得离开小组后的生活的信心,合理处理分离情绪,结束小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 押我的收获、祝福卡片、歌声中告别等。

概言之,小组工作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使之在帮助大学新生解决适应问题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对新生开展“适应与成长”小组,不仅能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而且能预防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但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还比较缺乏,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中还不被重视、不够普及。应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小组工作能在大学新生中广泛开展,让更多的大学生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斌志.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其社会工作处遇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黄川栗.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方法探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4.

4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孙秀影,魏成.高校新生入学适应的小组工作介入模式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0.

上一篇: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 下一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好资源型城市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