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08-25 01:35:43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摘要】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长期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教育,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笔者认为,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源源不竭的创造力的最好途径,而具体途径有:一是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二是注重课文结尾,启发学生延伸想象;三是善于抓住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四是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基础课程,又是极富情感、极富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这种作用呢?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源源不竭的创造力的最好途径。

一、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思维方式,没有求异,就谈不上创新。教学时,教师应依据学生创新心理发展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如一年级下册里的《这个办法好》一课,的办法不是一般七岁孩子都能想出来的,因而教学重点放在这个办法“怎么好”上。教师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假如没有想出这个办法,又会怎么样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对“假设”做出不同的结果。如果放牛――可能砍不了柴或捡不了果子。如果砍柴――可能放不了牛或捡不了果子。如果捡果子――可能放不了牛或砍不了柴。以上从三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敢于假设,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方式研究问题,从而形成了有新信息的思维。

二、注重课文结尾,启发学生延伸想象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可启发引导学生延伸想象,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如《池塘边的叫声》一课,结尾“那是青蛙在给小鱼讲岸上的故事呢。”可根据这一句延伸情节,教师创设思维的情境,边听录音边看投影,然后思考:青蛙每天傍晚都给小鱼讲故事,你们想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谁能想象出讲的是什么故事?小鱼听后,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这轻松愉悦的情境,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学生思路开阔了,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想象,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勇于标新立异,根据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地模仿青蛙向小鱼讲故事。学生争先恐后,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得以训练。

三、善于抓住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只有带着强烈的探究动机,才能面对疑难,敢于进取,大胆探索,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思维进入愤诽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觉得用这两个词与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定会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四、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语言实践要冲破课堂的范围,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跳出原来单项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通过添加展开情节补充

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未加具体描述,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这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一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诱发点”。如《的扁担》中“大家劝他不要挑……”这句话,抓住这个“劝”字,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战士们会怎么劝同志不要去挑粮。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摹拟战士们的语言,有声有色地“劝”起了同志。

(二)添词语拓展句子

《荷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训练:①在“冒”字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词语。(例如:使劲地、生机勃勃地、争先恐后地)②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运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大胆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表达。

(三)引导延伸或重组

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想象延伸,或要求改变顺序,改换人称,调换题目,变换叙述角度等,对课文作重新组合。如《小珊迪》一课,可以把题目换成“我的哥哥”,从小利比的角度来写,重新安排材料,改变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又如教学《打碗碗花》,讲读结束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续编“我”与“外婆”的对话:有一天,“我”和外婆又从水渠边经过,“我”看见那开得十分异样的打碗碗花,想伸手去摘,外婆见了,连忙阻止……

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长期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教育,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贵在坚持,坚持开展,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水平,逐步成为创造的有心人。

上一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深度犁耕 下一篇: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层次感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