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汗颜的黑历史

时间:2022-08-25 01:30:10

那些汗颜的黑历史

前两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丹麦一家公司的招聘启事,突然想起,很多年前,我也曾在这家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嗯,准确地说,是工作过三天。每当我回想起这段经历,都会觉得像一场梦,是那么不真实。

那年我在瑞典留学,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了这家公司的主管,他们正准备到中国开展业务,迫切想找一个会他们语言的中国员工。说到丹麦语,其实我只能听懂一点点,但在这位主管看来,这已经非常难得了,所以还没等我明白需要做些什么,我就成了这家公司的兼职员工。很快,他们就给我买好机票,邀请我去丹麦总部参观。公司位于哥本哈根郊外,下了飞机,手机没有信号,我仅凭一个地址一路打听过去,居然找到了那里――而我并不知道,这只不过是那次尴尬之旅的开端而已。

其实我非常清楚,凭我的丹麦语水平根本不足以跟当地人进行沟通。可我为什么会鬼使神差地来到这个地方?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对方盛情难却,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好奇心太重,总觉得机会难得,应该去试一试。结果,那些丹麦人很快就发现,公司里来了一个永远都在说“ja,ja,ja(对,对,对)”的新同事――据说有一项研究表明,在用外语交谈时,如果一方很认真地用“对,对,对”进行回应,那说明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如今回想起来,我跟那些丹麦同事的对话大致是这样的:“你饿了吧?”“对。”“我们一起去员工餐厅吧。”“对。”“你以前吃过丹麦菜吗?”“对。”“这边是主菜区,你想点什么?”“对。”“我是问你想吃什么?”“对。”“……”

最尴尬的经历发生在员工培训环节。他们带我去郊区的农场,到了那里我才发现,这个培训居然是一对一的――由农场负责人介绍情况,而听众只有我一个人!就算在学校,偶尔遇到一对一的课堂也难免让人局促,更不用说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更关键的是,我还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可是那个丹麦老头儿非常认真,一边讲一边给我演示PPT,尽管上面的数据对我来说就像天书,可我还是得装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嘴里不停地继续说着“ja,ja,ja”……

我已经忘了那堂课是怎么熬过来的了,只记得后来公司给我叫了一辆出租车,坐上车的那一刻,我有一种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回头看的感觉。

我在那家公司接受了三天培训,真是度日如年。等我回到瑞典,对方来邮件问我是否愿意成为他们的全职员工,我果断地谢绝了。后来他们再也没有给我来过信――想必他们跟我一样,也是如释重负的感觉吧。

我原本是个矜持的人,可不知为什么,常常会头脑一热,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比如去年,S国驻华使馆的一位官员要去俄罗斯参加一个国际会议,邀我跟他同去。我第一反应是,俄罗斯好啊,我还没去过呢,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可是真等拿到了机票,我就开始纠结了:我既没有项目在身,也没有准备发言,去这个会上干吗呢?邀请我的官员说:“没关系,你就当是去见见国际同行。”他这话反倒让我有了更大的压力。在莫斯科的两天时间,我的脑袋里每天都盘旋着这样一个声音:他们花了这么多钱,给我订了机票订了酒店,就是让我来进行“社交”的,我的价值就在于跟人交流,所以我要大方一点,一定不能畏缩……

可我偏偏有点“社交恐惧症”,每次遇到这种场合都会不知所措,面对那么多人,不知道该找谁聊天,不知道该聊些什么,甚至不知道手该放在哪里,或是该不该从服务生那里拿一杯酒掩饰自己的无聊。可是这一次却不一样,如果我傻乎乎地躲到一旁,那我到这里来的意义又何在呢?

克服自己的心理弱点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甚至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演技”是如此夸张――整个交流期间,我都在一刻不停地找人聊天,遇到使馆官员在场的时候,我就跟别人聊得更加起劲,仿佛在向他们展示:看,你们请我到这里来,我没有辜负使命吧?

会议结束回到酒店,我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躲在浴室里,才觉得终于可以做回自己了。

回想这样的“黑历史”,总让我忍不住冒汗。之所以会陷入这些尴尬的境地,还是要怪自己的不成熟――想要的东西太多,却忘了权衡一下自己的能力。不过,这样的教训还是蛮有意思的,至少让我看到,所谓心理极限,是可以不断超越的。如果说当初是无知者无畏,那么现在有了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垫底,以后遇到再难的场面,我也可以应对了。

上一篇:你的消费和父母的生活有反差吗 下一篇:项目教学理念对平面设计教学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