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时间:2022-08-25 01:21:28

对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摘要】镜像问题是贯穿雅克·拉康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镜像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在镜像理论中实际折射出来的一系列相互扣联的问题。即自我、他者、自我的确证和他人的形式问题。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与镜像理论多层次的结合,丰富和深化着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使之走向镜像与现实的交织。

【关键词】雅克·拉康;镜像理论;主体;他者;批判性解读

【作者简介】周文莲,北京体育大学思政部讲师,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038-04

1936年。拉康出席了在马林巴德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发表了堪称为其学术基础的《镜像阶段》(The Looking-glass phase),标志着雅克·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生涯真正开始。当时会议的发言限制在10分钟之内,虽然给了拉康4次警告信号,但是拉康仍然继续发言,因为他的超时发言,主席E·琼斯打断了他。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反应。后来,拉康的这份发言稿遗失了,这一理论仅仅以“J.Lacan(Paris),The Look.ing-glass phase”出现在1937年1月的《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而且只有拉康的名字和镜像理论的题目。就这样最原始的《镜像理论》在我们面前消失了。

一、镜像理论的内涵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其基本论点包括:

1.自我的自发形成具有想象的性质。只要它服从被当成与他人的统一的自我统一的幻想,它就是自恋。拉康借用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概念,把这种自我称为“moi”,并把它与人的真正主体“je”区分开来。

2.自我(moi)是想象性认识的发生地,这种认识同时也是错误认识,是保留在被镜像俘获的封闭性中的开拓运动。是担保和欺骗。它预想出自己自主的图像,以便同时脱离幻想——想象的统一性与实际的依赖性之间的差别。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辩证法”明确地表明,在他人中反射自我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

3.镜像阶段是一切认同过程之母体。当拉康把镜像的固定化描述为儿童早期自我形成的决定环节时,这一过程无论如何都不是仅限于镜子这一工具,不如说,镜子充当的是描述想象中的主体间性的模型。就人类的自我发现取决于被当成与他人统一的自我统一的幻想而言。他阐明了人类的自我发现的自恋性。这种努力既是必要的,但也是白费力气的。

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踉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镜像归属于自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婴儿将自己和镜像等同起来,婴儿认为这个镜像就是自我,但是这个镜像并非他自己,只是他的镜像。

拉康指出,这个自我认同的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步骤:最先婴儿与大人同时出现在镜前。这时婴儿对镜像与自己、对自己和镜像与大人的镜像还不能区分:稍后可以区别镜像与自己的身体:最后觉察出镜像是自己的,并不断为这一发现而欢喜。其实就是说当个体在借助于他者建构自我形象的同时,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形象的背离和异化的过程。

福原泰平在《拉康镜像阶段》中指出:“镜像阶段是自我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我称为‘我’的阶段。也就是说,镜像阶段是指还不会说话、无力控制其运动的、完全是由本原的欲望的无秩序状态所支配的。婴儿面对着镜子。高高兴兴地将映在镜中的自己成熟的整体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的阶段。”

镜像阶段可以理解为,由于主体接受了某个视觉上的形象,从而导致主体被这个视觉上的形象所蒙蔽,例如,一般认为鸽子要实现其生殖性的成熟,就必须在其视觉中找到同样的鸽子,这在一过程中,视觉中的鸽子的形象是作为自身的镜像。一方面是自我形象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另外一个方面是自我形象的不在场,是自我形象的幻觉和虚构;这样的话,只需要将一面镜子放到鸽子的面前,鸽子就能完成其生殖性的成熟。其实,在镜像阶段主体由于蒙受到了某种视觉上的误解,使其产生了一种自我的外化。

拉康对镜像阶段做了哲学解释,他说,镜像阶段的欲望反映出入类的特殊性,人类欲望与动物欲望不同之处在于,人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

拉康说:“儿童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我们可以知道,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儿童渴望自己成为他人所欲望的对象;二是儿童欲求他人所欲求的东西。儿童的自我既是欲望的主体也是欲望的对象即欲望的客体。镜像阶段的特点就是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在镜像中的完全等同,在想象中的同一。镜像是儿童欲求的对象,也是被想象成为自我的。儿童看到他自己是母亲欲求的对象,也把自己想象成为母亲的欲求的对象。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公式中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儿童/镜像=儿童/母亲

主体/客体=自我/他人

在镜像阶段,儿童总是说,某某打我。其实实际上是儿童打了别人,这当然不是儿童在撒谎,而是他们把别人打他说成他打别人,把他打别人说成别人打他。这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镜像阶段,不能完全区分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他者?

二、镜像理论的核心:自我在他者中生存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把人看作是一个“早产儿”,人离开母体就是从自给自足的状态剥离,这一剥离使得婴儿感觉到一种受挫感。就如同《镜像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是由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中的早产儿拉康提出,而挑战的却是作为琼斯的父权制度。《镜像理论》刚一出生就想获得认同,急切地想要在自我理想的状态中实现自我的建构,其实这个结局注定了是被侵凌。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只有通过镜像阶段,只有将自己还原到外部世界的他人之间,才能在他人最自我的疏远中认识自己,即“我”是在他人的认可下才能成为自我。“我”并不是自我的产物,而是他人、他者的产物,“我”为了成为自我只有在和他者之间才能成为自我。自我是在他者中生存,只有在他者中才能发现自我。例如,一个人之所以是国王。是因为其他人处于臣属于他的关系之中。反过来,其他人把自己想象为臣民,是因为他是国王。

主体的判断必须通过他人来实现。“我”被当作是“他人的他人”。每个人都是通过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真实。拉康在《逻辑时间及预期确定性的论定——一种新的诡辩》中以一个逻辑判断的场景作为开始,监狱长召来三名犯人,告诉他们他要释放他们中的一个人,但是究竟是释放谁要通过一场测试来确定:

这儿有五个圆盘,它们除了颜色以外,其他是完全一样的:三个白色的和两个黑色的。我将在不让你们知道我的选择的情况下在你们每个人的两肩之间放一个圆盘,也就是说放在你们直接看不到的地方。……这样你们就有充分的时间来观察你们的同伴以及他们戴着的圆盘。当然,你们不准互相告知你们观察的结果,再说你们的利益也不让你们这样做,因为最先判断出他自己颜色的人可以享受到由我掌控的获释资格。

然后,监狱长在三个人的肩膀上都放上了白色的圆盘,三个人互相看了对方之后,一起走出了牢房,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一样的,即自己肩膀上的盘子是白色的。其分析的结果就是:我是白色,并且我的理由是:既然我的同伴是白的,我就想。如果我是黑的,他们中的每一个就会这样来推理:“如果我也是黑的,另一个必定可以直接认识到他是白的,并会立刻离开,所以我不是黑的。”

其实这个逻辑游戏有三种可能性组合:(1)两个黑色一个白色:如果甲看到乙和丙是黑色的,他就能立刻判断出自己是黑色的,从而离开;(2)两个白色一个黑色:如果甲看到一个黑色一个白色,他就会推理,如果我是黑色,丙会判断。看到两个黑色,所以可以离开,但是丙没有那么做,所以我是白色。(3)我们都是白色,如果甲看到两个白色,就会判断,如果我是黑色,乙和丙就会看到一个白色一个黑色,那么,他们就会认为,如果我是黑色,另外的白色的人就会看到两个黑色,那样就会推断出自己是白色,然后离开,但是他们都没有离开,所以我是白色。

这种判断必须通过“他人的形式”来判断,只有通过预先确证他人才能通过他人来确证自己。“在此,‘我’突然被抛入了某种原始的形式,之后,又在与他者认同的辩证法中被对象化,尔后又通过语言而得以复活,使其作为主体在世间发挥功能。”人对于镜像中自我的认同,婴儿对于镜像中的自我的手舞足蹈。这不过是自我对于镜像中的自我的一种感觉。

三、镜像与现实的交织

拉康将镜像中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等同起来。很显然,拉康认为婴儿6~18个月是自我的形成时期。婴儿在这段时间内能认识到镜子中的镜像就是他自己的映像。婴儿在习得语言之前就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镜像。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可以追问:婴儿已经认识到人的自我的镜像到底是什么?我们发现拉康并没有提到任何证据。也没有任何一位拉康派提到过丹尼尔·斯顿的婴儿行为录像,更不用说玛格丽特·对9位儿童的照镜行为的直接观察,我们都知道拉康的书中引用了沃尔夫冈·科勒关于大猩猩的行为,他认为孩子在婴儿阶段对自己镜像所作的喜气洋洋的假设。依然沉没在他的运动无能状态及哺育依赖性之中……那个“我”以一种原始状态沉淀着,直到语言将其作为主体的功能归还于它。

其实。人们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行为并不是对于镜像里面的自我感兴趣的程度,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的本质是通过人自己后天的实践活动获得的。人的实践活动如何。人的本质也就如何。人通过实践创造活动使自己客体化、对象化。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第一步就是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对于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我们不能从人们所说的、所想的、也不能从只存在于口头所说的、所想的出发,更不能从镜像出发来理解人,我们应该从实际活动的人,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来解释人的生活过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社会各种意识形态,都建立在生活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拉康的思想来解读,应该是“我”是“他人的他人”。

其实,笔者的儿子正好也是6~18个月期间,笔者对他做了一个实验: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形,在婴儿从3~24个月,他们大都会对自己的镜像产生兴趣,他也会对着镜子格格的笑。当你扒光他的衣服,他会对于镜像中的那个光光的小孩显示出格外的兴趣,但是笔者认为婴儿对于镜像中的映像的运动,和他拍打摇篮的兴趣是一样的,他只是乐意表现自己能改变某一物体的运动产生的后果。他认为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而洋洋得意。这也许是解释拉康把婴儿认识镜像中的自我而喜气洋洋的另一种解释吧。婴儿是否认识镜像中的自己。笔者对自己儿子做了另一个实验,在15个月前,笔者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在他的脸上涂上一点口红,鼻子和眉毛都涂上,他看着镜像中的涂满口红的自己并没有任何反映。但是到了15个月以后。笔者再继续这个实验的时候,发现他居然能发现这个口红,而且视乎对这个口红在自己的脸上显得极其不满。

一旦自我形成,也就是说一旦婴儿在6~18个月时期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完整理解。自我和他人之间就构成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的世界就是所谓的外部世界。一方面这个外部世界总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是自我想象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世界总是主体的世界,总是主体处在的这个世界,而不存在什么客观世界。这里所说的人的主体性否定了人的客体性。拉康认为人的主体性并不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人的主体性,而是某种精神的主体性,是一种颠倒的主体观。

在自我诞生以后,从想象层面上看。人类主体与外界的关系就成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第一性自恋关系。一方面。自我不但处于想象关系中的一极,而且还位于核心地位,世界是围绕着自我而构成的自我是一切想象关系的缔造者。于是围绕自我构成的所有东西往往都带有一种“拟人”特征,甚至我们可以说是“拟我”特征:另一方面,他者作为想象的另外一极,也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拉康的理论,在其现实性上还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但是自从1936年,他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在此后的几十年,他就主宰着法国的精神分析界,而且在欧洲和南美国家。他的精神分析学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法国,一个特别庞大的著作解读和注释的产业围绕着拉康而出现,人们对于他那些晦涩难懂的著作进行解读,雅克·拉康——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是后现代心理分析的关键人物。批判界对他的评价颇有分歧。褒贬不一。有的对他嗤之以鼻;有的对他推崇备至,称其为弗洛伊德之后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分析理论家。拉康的批评者认为,他故作含混。到处肆元忌惮的标榜他自己,凸显他自我的个性,但却空无一物。拉康疯狂的追随者则认为,他是法国自勒内·笛卡尔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甚至于认为他比尼采和弗洛伊德更加出色。

上一篇:广西文化产业实证研究综述 下一篇:浅谈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