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教授被骂说起

时间:2022-08-25 10:19:55

从北大教授被骂说起

把近10分钟,长达3000多字的发言,压缩成一条微博,或者一篇小短文,很难准确。如果仔细对照发言的原文,甚至可以说,媒体已经将他的发言断章取义了。

白酒中塑化剂风波显然没有这么快平息。在香港网友“水晶皇”了对一款茅台酒的检测结果后,茅台公司迅速召开媒体见面会,对这一结果进行说明。但没想到见面会上的嘉宾之一,北京大学营养学专家李可基教授的发言却引起了争议,相关网站或微博直接以“北大教授力挺茅台 称三聚氰胺都可以喝”为题进行了转述,公众的“讨伐”声汹涌而来。

如果仅仅看这个标题,相信正常人都会感到一阵反胃。但实际上,李可基在见面会上的发言有近10分钟,长达3000多字,把这些内容压缩成一条微博,或者一篇小短文,都很难准确。如果仔细对照发言的原文,甚至可以说,媒体已经将他的发言断章取义了。

媒体炮轰的观点之一是,李可基称“塑化剂的标准是不科学的,是很粗线条的参考”。但这并不是李可基的原意,综观整个见面会,前面几位发言的专家已经反复强调,卫生部在2011年的511号文件中对塑化剂当中的三种物质给出了一个临时限量,这个限量是用于排查人为地向食品中添加塑化剂的一个限量值,而不是食品中的检出值,因此这个值不是标准。李可基对此进一步解释,认为这个值的制定只是应急性的,“它把不同的产品用一个数值限定本身是不科学的”这个观点并没有问题。

另一个让公众“受不了”的观点是,李可基认为,“三聚氰胺基本是无毒的物质,成人喝下去不会损害人体。”有意思的是,这个观点并不算很曲解李可基,只不过原话当中有一大段解释“三聚氰胺为什么出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给最脆弱,最敏感的几个月的婴儿吃,他们确确实实没有应付能力,所以才产生了肾内结石。三聚氰胺在体内实际上不会发生任何反应,一两天大概就会排出去,我们喝奶喝了那么多,即使我们现在继续喝下去,也不会造成对我们的损害。这指的是成人,不是婴儿。”

这一观点可以说与绝大多数人的经验和直观感受相抵触。从情感上说,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国民众心中永远的伤痛,提及此事必然让人产生排斥心理,从经验上说,此事件给公众留下了一个“印象”:三聚氰胺有毒!但从科学角度来说,公众的粗浅印象其实并不准确,科学界对三聚氰胺的毒理学研究有一致结论,即三聚氰胺是无毒的,至少是低毒的。

婴儿吃了掺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结石,还可以换个方式来理解:1 岁以下婴儿喂食蜂蜜,因为无法抑制肉毒杆菌孢子的生长,可能导致中毒;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消化道黏膜屏障发育尚不完全,吃蛋白可能导致过敏。但这不能说明蜂蜜和蛋白是有毒的,只是婴儿的身体因发育尚未完善,比较脆弱。三聚氰胺的恶劣性质更在于它是人为添加进去的。

如果按照科学计算,以当年三鹿奶粉中检出的最高值2563mg/kg来计,以美国FDA设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TDI)为0.63mg/Kg bw/day为参照,成人每天正常吃这种奶粉,确实是不会因此致结石的。但是,这一结论绝不等于任何条件下无限制地吃对成人都不会有伤害,也不是鼓励大家忽视这些风险,更不是说可以在人的食物中添加三聚氰胺——它仅仅是一种科学假设。

当然,这些观点的探讨似乎太过于专业了。除去媒体的误解,李可基在媒体见面会上如此直接地向公众抛出这些观点,可以说并不明智,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受众的理解能力,也没有尊重他们对于此类公共事件的情绪。某些地方,比如他提到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与“人的排毒解毒能力很强”,在逻辑上也缺乏严谨性,极易给人留下口实。

这次交流会总体而言是不成功的,它应该给政府、企业在做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提出教训,即并不是观点正确、解释专业就可以,风险交流应该讲究技巧,要多考虑到公众已有的认知水平、专业知识的转化、媒体传播的规律等;对于公众来说,在看到专家的“不近情理”的言论时,要找到专家的原话,心平气和地分析它的对错,而不是急着扔两块砖头过去。虽然这有点难,但这是科学素养提升的必修课。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下一篇:京广高铁26日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