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纯清:打造一个山川秀美、经济发展的新陕西

时间:2022-08-25 09:55:20

袁纯清:打造一个山川秀美、经济发展的新陕西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位居西部的陕西如何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被誉为陕西母亲河的渭河的污染问题能否解决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陕西省省长袁纯清。面对众多问题,袁纯清表示,有信心打造一个山川秀美、经济发展的新陕西。他同时动情地说,为了让广大陕西农民过上好日子,我很愿意傲陕西现代农业的推销员。

三样特别的礼物和“一村一品”发展战略

记者:今年三月接受新华网和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衷省长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特别的礼物――成阳武功县的特产围巾、宝鸡地区凤翔县的泥塑和洛川的苹果,都是陕西非常有名的特产。您当时为什么想到要这么做?

袁纯清:我当时确实是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特别的礼物。第一样礼物是成阳武功县农民织的围巾,大家通过视频可以看到,摸起来很柔软,也很美观。这个围巾既有历史,也有人文,本身非常具有美感。说这个围巾有历史是因为在东晋时代,在陕西的武功县有一个才女叫苏蕙,用家里的织机织土布,当时就成为了一个品牌,她织的铺缎名扬天下。武则天专门对她有一个评价“超今迈古”,后来苏蕙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名气的才女了。

今天在武功县已经把它做成一个品牌。现在陕西的咸阳、渭南,有两百多个村子的妇女织这种布,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像床单、围巾,有的还织鞋垫、拖鞋几十种,达到了50万件,并销售到了东南亚、美国。

第二件礼物是泥塑,这是一个猪年的泥塑,很有生活气息,大红大绿。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泥塑是美中地区文化的一种反映。泥塑是传统的工艺,说起来历史也很久远。主要在我们的宝鸡地区的凤翔县,春秋时就有了泥塑。现在在一些古墓里挖掘出来的文物就有不少陶器,陶器就是泥塑。这个传统慢慢在民间流传下来了。我们这里有个六营村。这个村2000多人,有将近2000人专门做泥塑,一年有30多万件。人均做泥塑的收入将近9千块钱,可以说收入很高。我们的泥塑在羊年、马年和猪年的生肖邮票荣登榜首,很有名气,像克林顿来西安的时候我们作为礼物赠送给他。而且它已经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也出了一些大师,像胡新明,都是大师级的,泥塑已经成为了“一村一品”的品牌。

前两件是观赏性的物品。第三件礼物是吃的,就是苹果。一讲陕西苹果大家都很熟悉。一说“陕西苹果”就是一个品牌的概念,已经驰名中外,我手里拿着的就是陕西省洛川县产的苹果。现在有693万亩苹果的果树,去年产了650万吨苹果。我们的苹果已经销售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再讲得形象一点,陕西苹果的数量占到全国30%,占到世界11%,就是说世界有十个苹果,有一个苹果就是陕西生产的,浓缩苹果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陕西有700万人在种苹果。陕西的苹果在中国“质量第一”,因为苹果自然生产所要求的要素,陕西都占据了。

记者:您的“一村一品”具体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有关“一村一品”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是从日本引进来的,引进到国内大家也很关心,是不是有一些水土不服,是否能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个模式中国的农民是否能由多接受?

袁纯清:“一村一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个村子生产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特色的产品。现在我们农村的发展要走“一村一品”的路子。我们要搞现代农业。必须要走产业化路子。产业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它必须是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占有率,不形成一个专业化的东西,东家种菜,西家种瓜,王家种梨,如果不形成协作,就很难发展,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产供销加工全部加起来,不可能有很好的分工,也不可能走向专业化。所以,“一村一品”第一条,必须要适合当地的特色,这个地方适合种苹果的自然条件就具备了,首先形成规模,才能变成产业。

“一村一品”的概念是日本的大分县提出来的。作为“一村一品”的实践,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应该说早就已经开始,实际就是我们讲的专业化的生产,但概念是日本提出来的。我们现在用这个概念,有利于我们能够形成一种品牌、一种共识,或者以这个品牌形成载体,对它加以推进,这个概念具有学习外面经验的成分,也蕴含着我们长期的实践成果。

比如在陕西,有种菜、养牛,养羊、养鸡的,有织土布、做泥塑,还有做豆腐的,这些构成“一村一品”的村子已经有了将近一千个。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也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记者:“一村一品”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支撑它,比如在人才、技术方面有哪些是我们正在做的?

袁纯清:在陕西目前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实施“一村一品”的条件和基础。首先,今年省政府就已经提出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通过一个村子辐射、带动周围的村子。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千个村子的示范,带动一万个村的发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覆盖到陕西三分之一的农村。

第二,要做好规划。光是。一村一品”不足以形成规模,“一村一品”应该是一个放大的概念。应该是万村万品,主要是形成规模,才能有市场的概念。所以我们首先是做规划。

第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非常重要,现在农民往往是种多了,卖不出去,信息不对称。说今年你家种了瓜卖钱,那我也种,结果种多了就卖不出去了。我认为今年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是第一件事,我们今年推进信息要入村、入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还包括其他的服务体系。

第四,建立销售服务体系,需要有经纪人。国家有一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我们正在加大力度,就是要使更多的农产品进连锁超市。

第五,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下乡。在杨凌,我们有一个很强的农业科技实体,我们要扩大辐射范围。作为政府来讲,还要对农民搞“一村一品”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我们的安康,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扩大蚕桑种植帮助农民致富。

希望更多朋友关注陕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也很愿意做陕西现代农业的推销员!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减捧的意义采取三项措施治理渭河污染

记者:今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环保问题。袁省长,这条被誉为陕西母索河的渭河被一些造纸等企业污染成了散发着恶臭的黑河,不知目前治理的情况怎么样?您打算如何加快渭河的污染治理呢?渭河上那么多排污口,都能管得住吗?

袁纯清: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次总理的报告对环保问题做了特别强调。我认为发展是硬道理,节能环保也应该成为一个硬指标。大家很关心渭河的治理,我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陕西的渭河是三秦大地的母亲河。

这条母亲河不仅是现在在养育着我们,比如陕西的关中平原占了全省64%的人口。占了全省能够灌溉土地的75%。而且历史上也是我们的母亲河,有着一段最灿烂、最辉煌的文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有很多很灿烂的篇章都在关中大地。

现在的渭河水量减少了,水量减少以后,本身净化率就要降低,加上大量的造纸、印染企业,使渭河受到污染。现在渭河的水是劣五类水。这条河已经失去了它生态的功能,我也很痛心。国家也很重视,在2005年1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通过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为了加快渭河治理的步伐,我到省政府工作以后,和我的同事们商量,经过调查研究,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加大力度,采取几个方法。

第一是“关”。凡是污染严重的企业,排污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一溉关掉。因为小造纸厂要减排是根本做不到的,它要达到一种排污标准需要很大的投入。比如我们有一个造纸企业投入了4千万处理烧碱的排污承,他们处理污水非常有积极性。因为卖一吨烧碱2千块钱,但把自己的排水回收的成本才1400块钱,还赚了600块钱,多年以来,我们在渭河流域已经关掉了1000家以上有污染的企业。去年又关掉了56个造纸厂。

第二是“建”,就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现在我们城市的生活垃圾和污染垃圾也是很厉害的,现在全流域已经有8座污水处理厂,一天可以处理77万吨的污水。在建、扩建的有6座,这6座建成以后,有54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但还不够。我们有54个县城,“十一五”末,全部都要建起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省财政一年投入1.5亿,连续搞五年,还要不断增加投入,帮助建污水处理厂。但是这1.5亿不光是建污水处理厂,我们关闭小的造纸厂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政府还要付出这部分。

第三,搞生态整治。在渭河流域发大水的时候,河面很宽。没有水的时候,就是一些沟沟了。我们正在咸阳、西安的渭河城市段进行生态修复。尤其是污水处理厂,采取“政府建网、社会建厂、产业运作、政府配套,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建设经营模式。现在在咸阳、杨凌采取这种模式的污水处理厂运行的非常好。

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今年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我本人非常有信心。在“十一五”末期,把渭河的劣质五类水变为五类水。通过十年的努力,使渭河的水质能够符合我们现在讲的生态要求。

记者:怎样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意义?

袁纯清:重视和抓好节能减排,体现了“好”与“快”的辩证统一,蕴含着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节能减排是应对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挑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近20多年来在我国集中出现。由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他的加速期,重化工业较快增长还会持续一段较长时间,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因此,在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科学发展难以实现。

节能减排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的,并且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研究表明,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原因,90%以上与人类使用石油等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危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要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我国来讲,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走新型工业化遭路战略选择。

记者:如何从实际出发把握节能减摊的挑战与机遇?

袁纯清: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陕西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总的看是机遇大于挑战。

能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加速发展,决定了节能减排的艰巨性。作为能源资源大省,陕西拥有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2万亿元,特别是陕北地区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快速发展的能源工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何在大开发的情况下做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陕西又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的200户耗能大户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的80%和全省总能耗的49%,而且这些企业多数又是排污大户,实现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和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耗能行业和企业还有着扩张冲动,节能减排的成果还不巩固。这些都决定了陕西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脆弱的生态基础和局部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是陕西的一个基本特征。以水资源为例:陕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70%集中在汛期、70%分布在陕南。更令人担忧的是,水质污染严重,特别是渭河以占全省16%的水量接纳了全省80%的污水,干流河段常流量基本丧失使用功能。从对全国的影响看,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输出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直接关乎黄河中下游的安澜;秦蛉作为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其生态屏障地位对我国气候稳定和生态安全的影响举足轻重;汉江、丹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保护好这一地区的水质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因此,抓好陕西的节能减排。不仅关乎陕西自身发展,而且关乎全国大局。

立足自身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机遇。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结构,陕西的诸多优势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是科教优势。陕西科教实力雄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我们必须发挥这一优势,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低耗能、无污染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二是人文优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拥有举世瞩目的人文资源。按照基础在文物、关键在文化、扩展在旅游的思路,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和特色品牌,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就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构建起文物、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格局。三是区位优势。陕西地理位置居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辐射作用明显,为培育壮大会展、物流、金融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巨大机遇,四是产业优势。陕西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较长的特点。通过研发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并向上下游延伸,实施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就能够

在结构调整中推进节能减排,通过节能减排促进产业升级。

记者:今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对没有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两大指标作出了一些说明。今年要落实这两大指标,陕西省有没有信心呢?

袁纯清:我们非常有信心。我们的能耗去年一年应该说有了很大的下降,省政府和200个重点企业签了责任状。如果企业没有达到标准,就要进行处罚。政府职能部门也互相有责任书。

关于污染物的减排,陕西省去年完成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今年我们还要继续保持,加大力度完成。我们对这点抓得是很紧的,加大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了监督和检测的力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总之是采取多种多样综合性的措施,确保完成。

要把旅游作为一个支柱产业进行打造

记者:陕西旅游发展方面有什么打算?

袁纯清:陕西是旅游大省,应该说陕西的旅游是我们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今年我们要加大力度。我们要做十大旅游景点,八条旅游精品线路,像壶口瀑布、华山等。现在陕西像华山这么美的地方还多的是,陕西的秦岭里就有六个国家级的公园。很多人不知道陕西有大熊猫,全世界连动物园算起来大概有1500多只大熊猫,在陕西有将近400只。周至县有一个珍稀动物抢救保护中心,这里有非常漂亮的大熊猫。

我们打算把旅游作为一个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包括今年有一些高端温泉洗浴项目,比如在华山脚下有一个温泉,是香港投资做的。在华清池有一个温泉洗浴,日本人来了以后说比日本温泉的服务做得还好。我们今后还要打造一条温泉带,做到真正有温泉可以享用。在关中平原有900多平方公里下面是温泉和地热,我们的咸阳已经取得国家“温泉城”的称号。

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旅游者到陕西去,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按照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做好我们的旅游。

记者:4月4日,第十一届西洽会举行陕西省省长见面会。向近100家中外媒体的130多名记者推荐“绿色、现代、和谐”陕西,还拜托现场的记者们不吝笔墨,多为陕西鼓与呼。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袁纯清:陕西是文化大省,从蓝田猿人到周秦汉唐,到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完整性陕西文化包含帝王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等,秦腔是京剧的外祖母,宗教祖庭其中六个都在陕西……本届西洽会是西洽会举办11年以来迎来记者最多的一次,这说明西安的人气越来越旺,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作为省长,我深爱着陕西人民,深爱着陕西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应该为陕西的发展鼓与呼,希望大家都来陕西看一看。

记者:8月22日,您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渭南市政府和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汇报,研究华山景区管理体制调整后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华山旅游的问题。您认为,怎样才把华山打造成全国著名的旅游品牌,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

袁纯清:为落实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做大做强陕西省东线旅游,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府于7月份对华山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决定陕旅集团不再负责华山景区的管理工作,渭南市成立华山景区管委会,并赋予管委会部分政府管理权限。采取股份制的方式,新组建华山旅游公司,负责华山景区范围内门票以外其他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

对华山景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是适应国家有关法规和旅游产业发展潮流、完善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陕西省旅游产业的需要,也是塑造陕西省东大门形象、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华山景区体制调整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协调多方力量,做大做强华山景区,使之不断适应健康游、休闲游、度假游等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带动全省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做大做强华山旅游,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创新。一是经营体制创新,要通过整合,尽快形成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吸纳更多的资金投入华山旅游发展,二是管理体制创新,要适应更有效地配置景区资源的需要,构建新的景区管理体制,三是旅游产品创新,要以登山和欣赏华山奇险为主题,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山水优势互补的板块,深度策划和开发更多的适应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带动华山品牌旅游的发展。四是运营方式创新,要通过论证和策划,以上市为目标,通过上市、债券、信托等各种形式,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为华山景区做大做强提供金融支持。省政府将给予华山旅游发展以大力支持,各有关方面积极配合,努力把华山景区打造成陕西省最具标志性的山水人文一体化旅游符号。

上一篇:作风一转天地宽 下一篇:阳原-北京客运线因何乱成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