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市农业化学投入品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8-25 08:26:07

宣州市农业化学投入品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介绍了宣州市农业投入品污染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治农业化学产品投入污染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制定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入,科技创新;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关键词:农业化学投入品污染;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宣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61-02

现代生态农业,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生产与管理方式,吸收中国传统农业之精华,适度并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实现“高效、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高效农业。宣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尤为紧迫。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秸秆、农膜、禽畜粪便不做无害化处理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对水、土壤、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尤其是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化肥、农药)的污染。

1 农业投入品污染现状

1.1 化肥污染

1.1.1 施肥不科学 主要表现:(1)施肥量大,养分不均衡。宣城市年化肥施用量达14.26万t,其中纯氮5.11万吨,纯磷1.56万t,纯钾1.01万t。氮(N)、磷(P2O5)、钾(K2O)肥的平均比例为1∶0.30∶0.21。根据粮食需求,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1∶0.45∶1,由此可见,氮肥用量过高。(2)重化肥、轻有机肥。由于用有机肥特别费工,见效慢,造成农民不愿使用,而大量使用化肥。(3)施肥方法不当,利用率低。化肥人工撒施(浅施)导致挥发、流失,作物吸收利用率低。研究表明:氮肥利用率为30%~40%,磷肥利用率仅10%~15%,钾肥利用率为30%~40%。(4)约有70%化肥逸失于环境中。

1.1.2 化肥造成的污染 流失的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氮磷流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进入土壤,长期沉积,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作物减产;进入大气,破坏臭氧层,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强温室效应,与低碳农业的大趋势相背离;大量增加农业化学投入品也容易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有潜在威胁。

1.2 农药污染

1.2.1 不合理使用农药 宣城市农药年使用量约0.25万t,其中杀虫剂0.09万t,杀菌剂0.03万t,除草剂0.13万t,杀螨剂17t,植物生长调节剂2.9t,杀鼠剂11t。目前,我市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30%,其它农作物上超过了40%。主要原因:一是超剂量使用。二是超范围使用。如棉花上使用的硫丹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三是施药器械落后。一些老旧手动喷雾器仍在使用,存在药液跑冒滴漏。四是部分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1.2.2 农药造成的污染 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影响农村一些生物的生存,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农业化学投入品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从业者对面源污染的认识不高 化肥、农药既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污染的主要因子。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必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化肥、农药的污染具有渐进性和广泛性,易被人们忽视。

2.2 基础性科技研究不足 政策法规不完善 缺乏对农村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有限,急需探索研究。另外,因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强制性、引导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在政府政策上支持农业废弃物(秸秆、农膜、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优惠措施较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发展导向仍然存在,如对化肥的扶持政策抑制了有机肥市场的发展。

2.3 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实现“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投入的主体是从业者,由于农业微利,农民不愿也没有资本投入,因而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局面难以扭转。政府对农村环保投入少,如秸秆粉碎深翻还田每667m2需要100~140元,而政府(下转115页)(上接61页)仅补贴10元,让农民承担秸秆禁烧而实施还田的负担,所以有些地方秸秆焚烧的现象屡禁不止。盲目追求高产与日益加大的污染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

2.4 生态种养技术要求高 生态种养技术难度大。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由于成本、技术等因素推广速度不快。配方施肥、农机与农艺、良种良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等技术的掌握,需要有文化、有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而年龄大、文化低的广大农民难以掌握。

3 防治农业化学投入品污染对策建议

积极落实农业部和省农委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基本控制秸秆、农膜、畜禽粪便的污染,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3.1 制定法规 加大宣传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中对环境有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农民对面源污染的认识;传播生态农业理念,营造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

3.2 加大投入 科技创新 支持和激励发展生态农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以环境约束为倒逼机制,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的污染。倡导科技创新,强化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联系,探索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等。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3.3 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加快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

3.4 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 努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建立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大力引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病虫防控新设备,实施诱虫色板、诱虫器、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扩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应用。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大力推广大中型喷杆喷雾器、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及时准确《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保护,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药零增长。

(责编:徐焕斗)

上一篇:湿地松与火炬松的容器育苗技术 下一篇: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饮用水中的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