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时间:2022-08-25 07:51:26

摘 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同样,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家园双方建立的和谐人际关系不仅是良好家长工作的重要体现,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家园的沟通交流仍存在诸多障碍,因此需要从家园沟通交流的现状入手,剖析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存在障碍的原因,旨在提出改进家园沟通质量、促进家园和谐关系且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 家园共育 人际关系 交流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67

Abstract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Similarly, in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work of good parents, but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he current home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obstacles, therefore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home from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parents ar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qualit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and kindergarten, and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Keywords joint education of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skills

1 幼航淌τ爰页そ涣鞴低ǖ南肿捶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是看不见的精神世界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在幼儿社会化的形成及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颗一级星,其有效的交流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最为坚实的外在环境。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与幼儿进行交流,发现幼儿内心深处的渴求。同时还要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师,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因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教师与家长交流的机会要远多于中小学教师,主要集中在幼儿每天入园、离园两个时间段以及家长开放日。其二,幼儿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不再仅限于幼儿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关注幼儿身体的养育以及心智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我们难免会发现,尽管幼儿教师与家长都有进行良好沟通的意愿,但由于内部与外部的多种原因,双方沟通往往会产生诸多障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的沟通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方面的障碍?都是值得我们讨论与研究的话题。

1.1 家长与幼儿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障碍

1.1.1 教育内容方面

由于本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识水平不高且绝大部分为文盲,对幼儿教育这一领域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他们把幼儿教育的内容片面理解为“听说读写”的机械练习,更多地关心幼儿园是否教授识字、算术等内容,忽视了幼儿认知、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为严重的是将布置家庭作业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优秀幼儿教师的标准之一,并在开学初主动提出增加幼儿“作业”的要求。在这种现状的诱导下,部分缺乏科学教育理念的教师或者是对幼儿教育定位不清的教师往往会迫于家长舆论的压力改变自己的教育初衷,出现教学被动化、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的教育现象。

1.1.2 教育期望方面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对幼儿的期望较客观,一般会基于幼儿的现有水平对幼儿的发展做出合理的期望,且以全班幼儿的平均水平为基准从多方面衡量幼儿的发展。而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往往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具有具体性、定量型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对幼儿学业成绩的要求上,再加上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往往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不同期望,或多或少会对良好家长工作的开展形成阻碍。

1.1.3 教育态度、方法方面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二者的教育态度有所差异。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是充满爱的,且是完全包容的;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爱之外,还追求一些理性和公平。这种差异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幼儿教师对幼儿严慈并济、严格要求;家长对幼儿过度溺爱,放纵忽视。幼儿教师注重幼儿动手能力、责任意识的培养;家长则对幼儿进行过多的保护和干预。正是由于这种先天的角色差异造成父母与教师沟通的障碍。

1.2 家长和幼儿教师沟通交流的参与度不高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全班幼儿,因此他们的观察对象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幼儿,也不是少数一部分幼儿,而是全班所有幼儿。普遍存在的大班额教学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也造成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会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又基于教师对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细反馈与交流准备。且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时间多数集中在接送接送幼儿的高峰期,因此幼儿教师并不能做到就幼儿当日的情况与每位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家长方面,多数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的重大责任归于学校、教师身上,因此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意识不强烈、且主动性不高。

1.3 家长与幼儿教师沟通形式单一化

在幼儿成长顺利时,幼儿园和家长的关系往往比较融洽,然而一旦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教育工作遇到困难、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时,双方就可能会互相指责,产生分歧。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也就决定了幼儿教师与交流形式多停留在口头上,而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很少有幼儿教师会通过打电话、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2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影响因素

2.1 沟通者的角色意识

不同的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个体根据自己在既定情景的角色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即担任相应的职责。在幼儿园这一特殊场所中,教师是教育者,幼儿是学习者和探索者,教师出于责任和使命去关心爱护幼儿,这种关系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而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二者理应处于平等的关系,双方是合作的、互动的,绝非所谓的“权威者”和“接受者”。同时,作为专职教育者的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应是主导者,即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同时还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认识到平等的对话关系才是建立良性沟通关系的基础。

2.2 信息因素

沟通是信息回应与反馈的一种动态过程,而有效的沟通依赖于交流者的信息传递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教师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取幼儿发展情况的相关信息,一般而言,家长也希望通过教师来了解幼儿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情绪、同伴交往和学习情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大班额教学,师幼比例过高,教师难以做到在每次的集体教育活动中兼顾到每位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地向家长做出反馈。因此,长此以往的反馈不及时或者反馈信息失误会阻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此外,多数家长将孩子视为家庭的核心,造成在家庭或是社区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观察所保留的信息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难以对幼儿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应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应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公正合理的客观评价,而不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对幼儿进行一味的表扬或者批评。当前有些幼儿教师家长工作趋于一般化,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这就使教师与家长就教育观念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能够及时联系、交换意见,这种就障碍会逐渐消除。但是如果教师与家长缺少联系,尤其是缺少开诚布公的交谈,就会使分歧加深,心理隔阂越来越大。

2.3家庭因素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种亲密的社会群体。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情况不仅决定了幼儿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一般而言,父母的知识水平越高,越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各项工作。但家长的教育素养因人而异,有的高,有的低,而且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因此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态度、合作的程度也存在巨大的差别。有的家长将教师视为教育的合作者、协助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开展的各项工作中;而有的家长却将幼儿教师视为所谓的保姆或者阿姨,不屑与教师进行交流,对教师不尊重的态度也屡见不鲜。不同家长的沟通态度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师的交流热情,如果教师不了解到家长的文化背景,无法做到相互理解、互相体谅,那么双方的沟通也将无法进行。

3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因此有效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应从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园管理三个方面讨论。

3.1 幼儿教师

3.1.1 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论,同时也要懂得相应的家庭知识。教师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幼儿的成长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幼儿教师在摆正自己教育观念,积极地向家长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同时,还应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并乐于接受家长的批评与指正。

3.1.2 掌握有效沟通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彼此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家长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教学方法,让在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通过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人文环境的建设工作中。此外,教师还应掌握公正评价幼儿与谈论幼儿不足的技巧。从幼儿教师来说,要克服偏见,防止出现对班级中发展较好并善于表现的幼儿评价过高。当与家长讨论幼儿的不足时教师应该是坦诚的,真实地向家长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委婉地提出幼儿的不足。

3.1.3 表达内心真实情感

教师对幼儿的爱主要表现在能看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并接受幼儿身上尚且存在的不足,包容幼儿的缺陷和错误。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园教师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孩子,才能换来家长的信任与理解。

3.2 家长

家长是幼儿园开展工作的合作者、支持者,作为沟通的另一方,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掌握沟通技巧也极为重要。家长应该意识自身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主动地参与到与教师的沟通中,积极配合(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1页)教师开展工作。当与幼儿教师在合作中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时,应及时进行沟通,找到矛盾产生的根源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合理化解矛盾。

3.3 幼儿园的管理

幼儿园的管理规范不仅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教学工作具有约束、监督、指向作用,同时也影响到家长的参与热情和交流程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家园合作规范与条例,使教师明确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是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并主动承担起这份职责,发挥家长工作建设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幼儿园要拓宽交流渠道,形成多形式、全方面的交流模式,开展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来;成立家长委员会,欢迎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指正。

总之,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为搞好班内的各项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搭建了家园联系的桥梁。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好地利用家长资源,由家委会成员普及到班内的每一位家长,使家庭、幼儿园双向互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活动内容、形式上多向家长征集建议,通过讲座、咨询、研讨等形式使我们扩展教育空间,丰富和深化教育内容,以更科学的教育观念、方法开展家园互动活动,使我园的家园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交叉学科建设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