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述论

时间:2022-08-25 07:42:28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述论

摘 要: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创办于1938年12月,1950年因学校行政机构整编而撤销。它以“训练教育学术专材,研究高深教育学术”为目的,对西北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改进,并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研究人才,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机构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抗战期间,由师范类院校创设的教育研究机构仅此一家,其教育研究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为教育学术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关键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李建勋;师范研究所;教育研究机构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于1938年7月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筹设,当年12月初筹备就绪,开始工作;中经1943年移设兰州,1945年改称教育研究所,及1946年奉令改组,至1950年因学校行政机构整编而撤销,凡12年。期间以地处西北之偏,复以时局之乱,而研究所各项事业始终不辍,计招收研究生51人,出版研究专刊5种,并有多项研究成果完成,对中国教育学术多所贡献。研究所除培养学术专才,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外,还组织指导社会教育实验区、国民教育实验区等社会教育事业,对西北教育进行积极的研究、辅导和改进。回顾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此类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并促进中国教育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立与沿革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陷落,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奉令西迁陕西西安,于9月间与相继迁来的北平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北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形势告急,西北临时大学奉令迁往陕西城固。是年4月,奉令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改组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7月,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战时教育实施方案》中关于“师范学院应独立设置,或将大学教育学院改称”等规定,将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1]时值抗战期间,因政府统制外汇,限制学生出国留学;而一般具有研究兴趣的大学毕业生,又苦于无研究处所可供进一步研究。教育部以抗战建国工作正在迈进之际,教育学术研究极关重要,乃斟酌各校原有人才设备,指令各校就原设研究科部,添招新生,或增设科部,以应急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因此参照《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第1条及《师范学院规程》第12条之规定,于1938年7月21日奉教育部17330号训令筹设师范研究所,着手拟定章程,寻定所址,聘请教授及职员,及招考研究生等工作。[2]至12月1日,研究所筹备完竣,开始正式工作。因经费所限,起初仅先设教育学部,[3]并经西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第57次会议决议,聘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李建勋兼任研究所主任。[4]

1939年8月14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奉教育部发教字第197号训令改组,将其师范学院改组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于9月1日正式成立,继承北平师范大学之一切,校址在陕西城固。原西北联合大学创办之师范研究所由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办理,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所主任由李建勋先生兼任。[5]

1940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研究所分两批搬迁:第一批早在1943年10月迁到兰州,开始招收研究生,进行研究工作;第二批于1944年2月迁往。[6]至当年12月,研究所设教育学部和语文史地学部,语文史地学部下分语文组和史地组,研究实力有所增强。[7]1945年7月,奉教育部令改称教育研究所,全所有研究人员6人,其中教授3人。

抗战胜利后,教育研究所仍旧办理,并于1946年12月31日奉教育部第42316号训令,依照教育部颁《大学研究所暂行组织规程》进行改组,改组后所长由教育系主任胡国钰先生兼任,当时教育系内教授六人、副教授二人、讲师四人、助教四人均为该所工作人员,为节约经费,规定上述人员不另支薪津。[8]1950年,学校行政机构整编,教育研究所被撤销。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自1938年12月初筹备就绪,开始工作,至1950年因学校行政机构整编而被撤销,共计存在12年。12年间,研究所师生们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在艰苦的条件下,因陋就简,结合实际,开展教育学术研究,培养学术人才。然而因时局关系,研究所经历了三次改组,一次迁校,一次复校等事件,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研究环境和充足的研究经费,极大地限制了研究所的学术研究,也削弱其学术影响。

二、组织、经费与设备

师范研究所在成立之初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隶属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因经费所限,研究所起初仅先设教育学部,学部下分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及教材教法四科,以便所内教授、专任教授和研究员分门研究,本学部研究生也可在上述四科范围内选择问题研究。[9]至1939年9月1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改组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后,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直属学院,与学系并列。

根据研究所章程,研究所内,设主任一人,综理本所一切事宜;助教四人,助理教授从事研究工作;事务员三人,分掌图书文牍及庶务事宜;书记三人,分司图书管理、缮写及登记事宜。[10]因经费所限,研究所办理之初,内部人事组织,力求缩减,原计划聘请教授四人,减为一人,助教原拟聘用八人,后改为五人,职员方面,计文牍一人,书记二人,其余如庶务、图书等人员,因经费困难,由师范学院职员兼任。[11]研究所主任一职,自筹办至抗战后复员北平前,一直由李建勋先生担任,其后由胡国钰先生担任。教学方面还须聘任专任教授及教授,专任教授一人,曾先后拟聘邰爽秋、黄觉民及范锜等先生均未果,于1940年聘得金澍荣先生为专任教授;教授若干人,担任研究所教学、研究教育问题及指导研究生,程克敬、齐国梁、鲁世英、郭鸣鹤、胡国钰等知名教授先后在此工作。至复员北平前,研究所工作人员如表1所示。

在体制化的机构中,经费是除组织之外对机构运行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因时处战乱时期,研究所在经费方面一向不宽裕。由于经费限制,研究所在初成立时仅设立教育学一个学部,而在其后的发展中,经费更是制约研究所机构扩充、教授聘请、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等方面的主要因素。每每有研究人员历经辛苦完成的研究成果却因无经费印刷发表而为同行参考应用,实属可惜。

上一篇: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创设的动因述论 下一篇: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就业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