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估算

时间:2022-08-25 04:28:15

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估算

摘要:宁夏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且农业人口比例高,占总人口的64%。清楚地了解宁夏地区农村劳动力应转移的数量及转移的方式对于宁夏,尤其是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及城乡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的缩小至关重要。文章在研究其他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之上,估算了达到宁夏城乡收入均衡时宁夏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宁夏;劳动力;转移;数量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更由于农村人口占宁夏总人口的巨大比例,这种城乡收入差距与不协调发展的存在,将会影响到宁夏整个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协调发展。本文将农业作为相对独立的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部门、将农民作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独立经营者,估算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时期宁夏所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

二、文献回顾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汗牛充栋。国外方面有刘易斯理论、托达罗理论、乔根森理论等。刘易斯认为,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他认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则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当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为负值时,说明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此时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向其他部门并不会影响农业生产;只要工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工资界限一定程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不断地流向工业、流向城市。托达罗认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不仅取决于城市与农村实际收入的差异,同时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的高低和由此而做出的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农民向城市流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注意现实(包括承受的生理、心理成本)又含有预期(找到工作的概率)的理。乔根森(1967)则否认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否认边际生产率为零,他认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根源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而不是生产率的提高。国内方面,孙利平(1994)把农民的处境形容为“厨师困境”,他认为农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劳动力数量过多而人均耕地面积过少造成的。钟甫宁、何军(2004)认为,由于农业部门受限制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物质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农民的人均收入将会持续下降,因此,转移出部分劳动力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王美燕(2005)研究了外来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报酬问题,发现迁移劳动力比城市劳动力平均报酬低28.9%,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但即便如此,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总量并没有减少(王德文、蔡2005)。目前,学者们已达到了这样的共识,即只有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才能提高农民的相对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关于怎样减少农民数量,很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建议。章铮(1995)、王红玲(1998)、侯风云(2004)、李伟(2000)、谢培秀(2004)等分别从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工业生产可以吸纳的劳动力等方面对中国劳动力的转移数量的估计方法做了研究。而钟甫宁(2004)则从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角度出发,以城乡人均收入大体相等为前提,在保持目前状况及假设赶上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两种条件下,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时中国农民的数量,其观点独到,方法新颖,对其他同类研究非常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借鉴其估算方法,估算宁夏城乡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

三、宁夏城乡协调发展时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实证研究

(一)宁夏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1978年人均纯收入115.90元提高到2005年的2508.89元,绝对数量增长了近27倍。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也经历了迅速的增长,从1978年346.08元增长到2005年的8093.64元,增长幅度有23倍之多;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大幅度地增加,但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城市收入的增加速度要远远快于农村,城乡收入差距也呈迅速加大的趋势(见图1)。因此,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是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尽可能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

(二)宁夏城乡协调发展时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实证研究

1、模型

假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真正形成了城乡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那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必然导致各行各业大体上同工同酬,因而农民的数量将取决于国民收入中有多大份额支付给农产品生产者以及非农行业同类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本模型及其具体推导过程参见钟甫宁、何军2004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设: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总人数;非农收入=农户的全年总收入-农业收入。

其他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总人口数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性支出/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①

指标解释:Y-居民总收入;YF-农民收入;YN-其他居民收入;CF-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CN-其他居民边际消费倾向;δF-农民的恩格尔系数;δN-其他居民的恩格尔系数;NF-农民人数;NN-其他居民人数;α-物质生产成本占食品总产值(销售收入)的比重;k-农民从非食品农产品的销售中得到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m-农民从食品净出口中得到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n-农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且Y=YN+YF,N=NN+NF。

下式在城乡人均收入相等的条件下一定成立: = 或者 =

农民收入方程为:YF=(1-α)(δNCNYN+δFCFYF)+k YF+m YF+n YF

可以得出未来农民数量(未来城乡人口比例)模型:

= =

根据这一模型,未来农民的数量(城乡人口比例)取决于参数α、k、m、n、δN、CN、δF、CF数值大小。

2、结果分析

将2006年宁夏统计年鉴中模型所需的数据代入公式①,可得:CF=0.5011,CN=0.7913,δF=44.05%,δN=34.80%,即: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011,其他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913,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4.05%,其他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4.80%。

从2006年宁夏统计年鉴数据我们还看到,2005年宁夏农业总产值137.9973亿元,农业GDP为72.24亿元,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流通和营销部门的收入,则农产品利润(1-α)的数值大约为52.3%,假定农民得到该份额的一半,那么农民的农产品利润(1-α)的数值大约为26%。2005年宁夏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8717.756万元(根据宁夏统计年鉴的数据综合计算得到),假设农民获得大约70%的分额,即6102.429万元,则农副产品的净出口在农民纯收入总量的比重为0.64%(农民纯收入总量为958202.3万元,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乘以农民总人数)。2005年宁夏林业产值为55645万元,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植的比重为4.03%,如加上种植业中的花卉、苗木、草坪等非食用园艺产品,以及纤维、非食用油脂和皮革等工业原料,再加上种种用于非食品的副产品(包括植物类燃料),则来自非食品产品的收入可能占农民纯收入的15%左右,即k=15%;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35%,即n=35%(非农收入为农户的全年总收入减去农业收入)。

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②,得 = =14.1%,即实现城乡完全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后,宁夏农民的数量应当占宁夏总人口的14%左右,因此,宁夏还需转移的农业人口为2975052人,即大约300万人需转移。这与钟甫宁等(2004年)估算的全国农民数量应该占全国人数的24%左右存在一定的差距。宁夏在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后农民的数量所占比重之所以这样小,其可能的原因有:宁夏的农产品出口量小;交通不便利,与外界沟通不畅使得宁夏农民的非农收入很低,尤其是工资性收入低;宁夏农业的自然资源匮乏,存在靠天吃饭的地方。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宁夏能养活的农民数量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要少,这就更加剧了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四、政策建议

如何更好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是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问题。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提高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

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决定农业劳动力是否能够从事非农劳动的关键因素。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从而为落后地区农村居民走出土地创造条件。

(二)加大非农产业的发展

宁夏的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其他发达地区,我们必须创造好的外部条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健康成长,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因此,如果我们想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需要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法规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好的平台。

(四)健全服务体系

解决转移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真正让农民放下思想包袱。要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够上得起学,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劳动力是否转移,更关系到转移出去的农村人口下一代的发展和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甫宁,何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到底有多大[J].农业经济问题,2004(5).

2、蔡.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理论前言,2005(20).

3、蔡.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4、王德文,何宇鹏.城乡差距的本质、多面性与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5(3).

5、钟甫宁.我国能养活多少农民?――21世纪中国的“三农”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3(7).

6、孙立平.“厨师困境”与农村问题[J].中国软科学,1994(9).

7、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4).

8、李伟.关于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0(6).

9、谢培秀.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

10、章铮.农村劳动力合理数量的估算[J].中国农村经济,1995(10).

11、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本文为宁夏软科学2007科技攻关项目及宁夏大学“创新杯”科技项目。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中,东梅为副教授、博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石油企业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我国音乐情感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