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探究

时间:2022-08-25 04:25:28

[摘 要] 本文通过介绍苏格拉底其人及思想,突出苏格拉底之死,他留给我们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阐述了苏格拉底之死所昭示的意义。

[关键词] 苏格拉底;哲学;法律;殉道精神

【中图分类号】 B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349-1

一、苏格拉底其人及其主要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德圣贤。他出生于雅典的普通家庭,形貌平庸,他曾三次从军出征,也曾一度从政,但是他最热爱的事情还是进行哲学思考。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自然哲学”,即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他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这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在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著作中就曾写到“Socrates :The aim which he set himself was not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philosophy.His purpose was practiced a method,lived it,and,by his example,taught others to follow it. ”苏格拉底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通过“诘问式”的形式,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在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藉助于问答,从谈话中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以谦和的态度发问,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最终承认他的无知。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二、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处于雅典黄金时代,被以美勒托等人以:“苏格拉底犯有爱管闲事之罪,他对地上天上的事物进行考察,还能使较弱的论证击败较强的论证,并唆使其他人学他的样”这样的颂词依法提起公诉,并将整个案件完全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程序进行审判。其中最主要的罪名就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当时的雅典是个崇尚宗教神灵的时代,“不敬神”乃是一项重罪雅典的法律规定。但事实上苏格拉底是虔诚的教徒,他在进行申辩时说过:“但愿我的申辩是成功的,还是让神的意愿来决定吧,依据法律我现在必须为自己辩护”在这里苏格拉底愿意将结局来当成神的抉择,足已证明他是一名信教徒。苏格拉底在最后的陈述中说过“我已经习惯了灵异的声音。它在过去一直是我的伴侣。如果我将要做什么错事,无论事情多么微小,他都会加以阻止”苏格拉底理解的神灵,是不同于雅典的其他神灵的。尽管他是一名忠实的信教徒,可最终他还是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过:“我去死”和“你们去活”,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从上面的言语,我们能看到苏格拉底并不惧怕死亡。他认为死和活只是两种生存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区别,并不能说明那种形态是好的,哪种形态是不好的。

苏格拉底还说过,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笔者认为在审判之前之后苏格拉底都有逃避死亡的方式,但他并没有选择这些方式,而是选择在审判中以死明志,他宁可死也不愿用别的方法来换取活命。

三、苏格拉底的殉道精神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法律分为自然法和人定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而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对一个城邦而言,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对此,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或许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哪怕是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为了他的哲学信仰而献身,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而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是伟大的殉道精神,这种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参考文献:

[1](美)Frank Thilly. A History of Philosophy[M].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48.

[2]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泰勒.苏格拉底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作者简介:曹丹凤(1989-),陕西宝鸡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职业化方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