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老人星和他的拐杖

时间:2022-08-25 02:08:29

南极老人星和他的拐杖

《西游记》第七十九回里讲,南极老人星膝下的白鹿偷了他的蟠龙拐下凡至比丘国作怪,后被南极老人星收回。这位南极老人星在民间又称“寿星”或“老寿星”,是汉族民间信仰中的长寿之神,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史记·封禅书》司马贞注“寿星祠”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而《尔雅·释天》则说,寿星本为天上星宿名,指角、亢二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郭璞注其“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这寿星,《汉书·律历志下》说:日至其“初轸十二度,白露”;至其“中角十度,秋分”。这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又一伟大发现与运用。

从秦至两汉时期所祀奉的寿星,实际是南极老人星。当时认为,寿星是掌握国运之长短兴衰的,所以被特别重视而加以祭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专建了寿星祠。《史记·天官书》亦载:西宫“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这意思是说:在西宫狼比的天空星区中,有颗很大的星星,这颗星叫南极老人星。如果能见到这颗星,国家的命运就长治久安;如果见不到这颗星时,兵祸就要起了,国家将要陷入大乱了。这记载,与《史记·封禅书》注是一致的。

东汉时,人们还把南极老人星视作主人间命长命短之神,所以东汉便把祭祀老人星与敬老活动结合起来。以后历代皇朝都把祭寿星列入国家祀典(如《通典·礼四》记唐廷令“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直至明初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时才停止了这种国祀活动。

以后寿星遂演变成仙人名称,并被写进《西游记》里。民间的一般寿星画像,都是白发老翁,头长长的,脑门高高,右手拄一根弯弯曲曲的长拐杖,左手托着一对大寿挑。寿星右手所持,或为蟠龙杖,或为鹿杖;其后有时还有一只大白鹿跟随。《西游记》中的情节,完全是根据这种民间想象而铺衍出来的。

寿星的拐杖是很有历史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玉)杖,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王先谦集解引惠栋曰:“《风俗通》云:‘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遁丛薄中。时有鸠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可知最初的老人杖当为鸠杖(杖头刻鸠形)。又据《桯史》卷四说,凡老寿星扶之杖一定要高过人头,而且还要有诘曲奇象;如果拐杖直而短,仅至身之半,则是不祥之物。因此,旧时老人所扶的手杖,大都弯弯曲曲,高过人头。

清人黄斐默在《集说诠真》一书中感慨道:“寿星之祠,始见于秦代,汉唐以降,仍沿其谬,至明洪武三年始罢其祀,诚以其祀为妄耳。至星之或现或隐,乃诸星缠次之常律,非彼所能自主。见则寿昌,而兆千龄,此乃术士之妄谈,以欺不谙天文者也。今俗敬寿星者,莫不供一白发老翁像,称之曰老寿星,焚香燃烛,顶礼叩拜,求赐延寿。虽祷之无灵,终不自悟,良可慨也。”

不过,现代社会已基本无人祭祀寿星了。当今所画所塑的寿星老人像,仅作为一种祝福而已,表现的是一种尊老爱老、社会和谐的良好心愿,并无迷信诞谩意味。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成都)副研究馆员

上一篇:平湖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 下一篇:谈谈张籍《节妇吟》的诗题、创作背景及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