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十大热点研究与新书推荐

时间:2022-08-25 12:42:29

学界十大热点研究与新书推荐

2012年5月,IUD(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对2011以来经济发展、政府改革与管理、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城市管理、文化繁荣、农民工问题、社会组织、贫困问题等10个方面出版成书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监测。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共有近200项成果进入本监测中心重点监测对象。现将其基本理论观点的内容和特征分析如下。

经济与社会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规划,决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方向。2011年来,学界相关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自主创新、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在这方面,2011年5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制度、开放、集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选择制度、开放、集聚这三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经济发展问题。另外,《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一书总结了环境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政府改革与管理

总理在2012年两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破解发展难题。2011年以来,学界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等也有新的研究。在信息时代,政府是整个社会信息最大的拥有者和控制者,政府信息是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管理、维护自身权利、推进经济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要素。《迈向阳光政府: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一书采用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从政府信息公开主体、内容、行为、监督、救济、外部环境等6个方面完整构建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体系结构,探讨了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研究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转型时期宏观调控中的政府信用及其法治保障研究》是经济学与经济法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尝试,对于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城乡统筹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在城市化道路上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诸如“城市病”、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管理、经验不足等造成的。《中国市长培训教材(1):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介绍了先行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及经验总结、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城乡发展的若干模式及比较、有序城镇化、城市防灾与灾后重建的策略、城市机动化模式选择与交通拥堵应对之策、城市管理的对策等内容。

公共治理

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成为优化公共服务的研究重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为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历史与现实分析,分析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为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分析中国实现均等化的条件、目标选择、实现手段以及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方面,医疗保障、社会老龄化问题是学界重点关注的内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系统研究了在“新医改方案”实施和“全面医保”实现的背景下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建议。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文化产业到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来学界对文化发展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一书以实现文化产业综合效益的政策评估为目标,以产业经济的逻辑基点为入口,进而追求包含社会文化等公益因素,为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与文化事业政策研究留下接口。另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为帮助正在和将要进行转企改制的单位准确领会中央精神、借鉴成功经验、顺利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已完成转企改制的单位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将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政策解读、成效巡礼及典型实例编辑成《大跨越——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并于2011年4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在根本上必须付诸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一书对国内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特点、内容、作用和价值目标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根基进行了理论追溯,从而总结和提出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根本原则、方式方法和具体路径。

农民工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农民工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谢建社编著的《中国农民工权利保障》在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社会学与法学的视角,分别就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教育权利和消费权利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展开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从农民工融入城镇与叛逆城镇两个维度,运用城镇化和市民化理论框架,从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出发,就如何实现农民工的生存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社会发展权等问题,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可市民化群体和逆市民化群体等概念,并就建构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成熟协调机制和建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接纳机制以及接纳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具有科学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社会组织

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社会组织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基础。完成特定目标和承担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也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组织的知识和研究也正在积极进行中。在《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制度创新》一书中,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宁夏、安徽、青海、浙江等地的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制度的创新,希望从中探寻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路径,从治道变革中发现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推进中国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公益性社会组织约束机制研究》以推动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为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关于公益性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与治理的基本现状以及考评国外公益性社会组织约束机制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完善而有效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监督约束机制这一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研究。

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不过,监测中发现,以缩小贫富差距为核心议题的理论研究书籍相对较少,《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低工资陷阱”与中国经济转型》等作为为数不多的几本更值得重点关注。

上一篇:领导干部区域经济50本必读书 下一篇:综改区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