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建筑墙体体裂缝现象及其防治

时间:2022-08-25 12:15:14

常见建筑墙体体裂缝现象及其防治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及维修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防治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温差变形、不均匀沉降、顶层墙体开裂、顶砖改进

为了保证住宅建筑质量,避免房产纠纷,因此做好墙体裂缝防治和维修工作是相关只要的,以下从常见的从三方面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温差变形引发的砖砌体裂缝

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更易发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砖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当屋面向两端热胀时,致使下部砌体出现正“八”字缝,当冷缩时,就出现倒“八”自缝,一胀一缩则易出现“x”字缝。

其防治的主要方法:一.减缓消除热胀冷缩动力源,如设隔热层、变形缝;二.增强相关砌体抗力,如提高砂浆强度,提高饱满度,空斗改实砌,加筋砌体,加设构造柱;三.是对于不影响结构安全的缝,提高抹灰的抗裂能力。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对于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应以预防为主,即无地质勘察资料严禁做施工图设计,严格按图施工,不得擅自更改、任意处理,根据本地区通病,如能在那些开大窗洞的楼底层窗台下设置构造圈梁与地梁构成刚度较大的复合强梁结构,对防止所述裂缝有明显效果。治理的原则是,观测裂缝发展的速度、部位、程度,决定是表面处理还是上部加固或基础加固处理。

砌体材料产生的裂缝

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灰砂砖等的砌体,前者致裂的主要原因是竖缝砂浆难以饱满以及特殊的构造要求未能跟上。后者一般是使用蒸压灰砂砖,由于其本身对温差敏感、表面光滑等特殊性,虽然外观、尺寸指标均较好,但在实际使用中对严格的灰砂砖砌体施工规程不熟悉,缺少使用经验,导致除存在粘土砖常见裂缝外,还常见在较长墙段中及外墙窗台下的竖斜裂缝。

预防的主要方法:(a)确保使用前的稳定期;(b)严格控制含水率;(c)严格按有关灰砂砖砖操作规程和构造要求施工,如在较长墙段中部及窗台下设统长构造筋等;(d)改善砖面造型(如生产糙面灰砂砖)。如能切实落实这四类措施,在目前大力推广使用墙改材料的今天,灰砂砖还是有广泛的生产和应用潜力的。

其他裂缝

(1)房屋顶层墙体开裂及防止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在楼宇顶部2~3层出现,在维修时,曾先后采用过两种方法:一是在抹灰基层上,用白乳胶将100mm宽无纺布粘贴于裂缝上,再刮子恢复层面;二是沿裂缝将抹灰层剥掉200mm,安装钢板网片后,再抹灰恢复面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在钢板网或无纺布边缘,往往又出现了新的裂缝,对上述现象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屋面构架结构,当午后曝晒后,屋面板上下温差加大,框架梁、柱出现温差变形,而填充墙为刚性结构,不能与框架结构协同变形,产生水平裂缝;另一方面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膨胀温度线系数的差异,当温度变化后出现变形差,产生竖向裂缝。对于已完工程,杜绝或减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差变形是不现实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填充墙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并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在维修中,我们采用环氧树脂粘钢筋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

针对这种裂缝的普遍性,必须从设计及施工阶段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A 重视并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减少屋面板上下温差。B 由于屋面板四周(即外侧框架梁)以及女儿墙为外露面,难以完成保温隔热措施,应采取结构措施,在边跨接连加结构柱,减少距梁跨(使其不大于3m),从而减少边梁因上下温差而产生的变形,减少墙体水平裂缝的出现。C 设计应尽量减少屋面结构外露部分.D 将填充墙面两侧拉结筋拉通,成为配筋砌体以改善两种材料因变形差异而出现的裂缝。E 墙面应满挂钢板网,再进行抹灰,钢板网与框架梁柱要可靠拉结(如利用环氧树脂粘结),使墙体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共同变形能力增强,从而减少裂缝。

(2)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和混凝土墙交接处开裂现象及防治。对工程回访与保修的统计可以发现,墙体开裂中以加气混凝土砌块所占比例最高,具体表现为柱侧以及墙体中部竖向或八字形裂缝,这种裂缝的成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砌体材料收缩量大,二是墙体与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而存在温度变形差。在维修中,我们也曾采用粘结无纺布或加钢板网抹灰的办法,但是效果不理想,重新开裂的现象占一定的比例,经分析存在以下原因:一、水泥制品收缩期较长,一般3年龄期时干缩才会基本完成,加气混凝土砌块气孔发达,毛细作用强,受空气温度影响大,如有些地区春夏季节时,温度最高可超过90%,而冬季最低时可低于30%,加气混凝土砌块存在吸水膨胀、脱水收缩的特点,使得填充墙体有反复变形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同样可以考虑采取了环氧树脂粘钢筋的方法进行处理,按前述方法在裂缝部位沿水平方向切槽粘结钢筋,钢筋间距200mm,长度从一裂缝处起每边宜超过500mm。通过实践证明这种修补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墙面破损小,工期短的优点。

在设计、施工阶段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才能减少,避免这种裂缝现象的发生。

A 施工单位应选择当地具有准用证的合格生产商,签订合同时,要明确砌块进入施工现场时,生产商必须保证期龄的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

B 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砌块加强检测。

C 砌块进场后,尽快运入已建好的施工楼层,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并应事先做好防水措施,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宜在间隔一周后再进行砌筑,并且应采用电热法测定砌块含水率,当含水率低于15%时方允许施工。

D 针对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特点,在砌筑前,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以避免因浇水不均匀造成砌块含水量增大,而应采取在砌筑时,铺砂浆前,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做法。

E 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墙长超过4m应设构造柱,墙高超过3米,应设圈梁。墙长及层高较大且有门洞时,构造柱的设置应首先保证洞口两侧,以避免洞口角部收缩缝。当主体结构未留钢筋,或位置偏差时,必须采用植筋。

F 由于易受空气湿度影响,以及与框架结构存在变形差,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提高抗裂能力。

G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保证砂浆强度,以及灰缝饱满(尤其是竖缝)。

H 砌筑完成后,要坚持洒水养护,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I 墙体抹灰,除此之外但我们还需要做好抹灰的前期工作。

3关于填充墙顶砖的改进

维修中,我们发现填充墙,尤其是200mm厚墙体顶砖易于出问题,其原因在于市场缺少专用顶砖,而现场自行制作难度较大,往往采用红砖用180mm墙的方法斜砌顶砖,由于有些市场红砖规格均偏小,造成两面红砖间空隙太大(超过40mm),因顶砖不密实,且两种材料混砌,而易出现裂缝。对此, 措施和建议:

重视工程勘探质量,提供详实的勘探报告作为建筑基础设计的依据。地基处理时,最好用同一类型土处理,尽量达到处理部分与未处理部分的物理学指标接近。以保证地基承载力的可靠。

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基础断面,保证上部结构整体性及刚度,严格规范在建筑外墙设置合理的变形缝,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并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变形能力。

选择合理的墙体材料,以减少材料自身的变形量。

结合工程经验,在设计阶段采取措施,抑制裂缝的产生,采取合理的结构预防构造措施。

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严控施工质量。

综上分析,砌体裂缝因温差和材质因素产生的较普遍,而以沉降、超载致裂的危害较大,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处理时务须正确区分,对症防治,且以防为主。坚持对工程负责和对业主负责的态度,认真,切实查明原因,把墙体裂缝问题处理得好!

上一篇:生态环境中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及对策 下一篇:苏州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