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夜雨里打捞诗魂

时间:2022-08-25 12:07:36

【摘要】在《最后的行者》中,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巴山之形的伟岸与雄浑,更重要的是,从何泽勋笔触下流淌出的才华与文人的心性。这种心性,应该将它归纳为“山脉文化神韵”。山脉文化,其实...

在多年来的诗歌创作实践和何泽勋饱观人间万态而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以智者的方式,崇尚与弘扬人类社会本应必须具备的善与诚。至少,在浮躁而俗不可耐的中国社会现况中,何泽勋用行动实证自己与社会存在善根相悖的现世的行为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执着勇敢坚定的践行者,并非夸夸其谈的口头派。何泽勋想用他一己之力召回与感染他身边所及的人,回到人类灵魂世界原本应有的善质之源,使更为广阔的人具有原善,从而提升中国诗歌创作中的干净程度。

在那物化了的人和诗化了的水雾之问,我们能够听到地下运行的思想的怆然之声,窥见何泽勋诗歌作品深处灼热的人文精神,那是何泽勋用他的智慧和耐性,建立起来的一种吟唱在巴山夜雨里的独特的诗歌艺术图式。耐人寻味的是,何泽勋这一富有浓郁大自然气味的当代诗歌艺术是用最古典的诗歌技法表达出来的,这一独特的诗歌文本无疑呈现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另一种表达途径。

当然,有一点仍然无需回避或无法掩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何泽勋作为一位当代诗人的文化视野和语言修为,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他对诗歌的恋恋不舍和“抱残守缺”:不去投奔其它语言媒介所拓展的更大和更自由的空间,反倒驻足在被侵占和挤压后,空间越来越小的诗歌写作之中。作为事物的另一面,何泽勋的勇气和智慧也同时显现:他在坚守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经典性。在这个越来越小的空间中,他依然不断地实验,通过实验来拓展更新的空间和发掘更深的层次。

在近几年的诗歌创作中,何泽勋越来越将视角聚焦于自我,那些具有很高辨识度的、意蕴明确的象征物像越来越少,个人心灵的痕迹,意蕴复杂微妙的因素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发展轨迹来看,何泽勋越来越自觉地立足于心灵和探索心灵的深邃之处,而这种对心灵深邃之处的探索,既是对心灵的不懈延展和提升,同时又与个体在当下的物质环境中的生存状况这一问题的复杂性相匹配。于是,那些由纤毫毕现的身外物像显现为“心电图”式笔触的诗歌作品,既开启、引发、延伸了读者的深层生命感受,也显现了他本人对作为生存世界综合体的图像的真切生命感受,并且成为何泽勋创作中最鲜明的个性符号。

在《秋语》《桃花情怀》《纳水溪之恋》《夜歌》《梦一枕烟雨江南》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何泽勋在诗歌中属于美学范畴的一种比较明显的审美价值:即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那份向往纯真、净洁的情趣。这种情趣也彰显出了何泽勋人性中对人类美好生活和祥和社会、快乐世界的想往与追求。阅读何泽勋的诗歌作品,清晰的流溢着清朗之气的氛围,会直逼你的眼帘,让你在由他笔下所创造的气息中,有着一种被紧紧黏住的情感。

在《最后的行者》中,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巴山之形的伟岸与雄浑,更重要的是,从何泽勋笔触下流淌出的才华与文人的心性。这种心性,应该将它归纳为“山脉文化神韵”。山脉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在谈论中国文化时,学者们往往根据文化权力者的需要,仅仅称其为黄河文化。但是,纵观古今中外,细究其主要文明发祥地,我们所听到的约定俗成的说法,都是以河脉文化为主,很少有人去考量河脉的主体,甚至是支撑体的大山和一个文明区域文化形成的关系。但我认为,如果说河脉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滋养源的话,那么山脉文化就应该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脊梁。实际上,我们在何泽勋的诗歌作品中,似乎隐隐觉察到这种气息的存在。

在《最后的行者》中,被引领如艳阳狂喜的山谷,那是灵魂隐秘的痛与力量。这所谓的神秘与清淡,正是因为一股通透的纯粹。何泽勋的诗歌作品色彩主观,表现对现实无奈的内心影射。桃花园里蓬勃的生命,油菜地头从容的白鹤和蓝天上舒卷的流云,似乎都隐寓着诗人内心巨大的情绪张力,这是一个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不会认为何泽勋的诗歌中潜藏着奥妙的客体,也许不太直接,但确实,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动人的风景,一幅幅深藏在人类共同心灵深处的最动人的情感画面。

中国当下的当代诗歌,有太多的符号化和潮流化。个人创新少,很多诗歌作品与诗人个体内心无关,似乎一切都显得太快太随意!诗歌本身应该表现出它独特的精神世界,以个性化的东西来打动别人;诗歌的价值是使人摆脱固有观念和既定的审美,自由地创造和探索;诗歌应该让人的内心更自由、更真实。而现在,很多人在诗歌江湖里行走,但骨子里似乎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诗歌,所以表现出来的是空洞,与精神和灵魂无关,没有自我。何泽勋不盲目地随波逐流,不被现实所束缚,他相信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真正的坚守自我;何泽勋注重挖掘个人的内心资源,从个人经验中获取灵感,所以他的作品更能呈现出其内心丰厚的色彩,更具个人化特色和私密化倾向。

何泽勋在企图用诗歌来展现人类生命中原初情感状态的真实景象,宣叙自己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他避开世人的眼光,独立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我们还是在抽象的冷色中,看到了人类生命的初涌和一个想对天下负责任的男人情怀。因此,我认为何泽勋的诗歌给我们的社会形态,提供了人类社会中人性精神力量的参照佐证。而且,他的诗歌也是一面凌厉的镜子,在与你对视的过程中,映照着你的内心,通过你面部的那扇窗户,进入到你的内心,敲打或抚摸着你的灵魂,让你从深邃的内心世界回归现实。

中国的传统诗歌,有固定的审美情趣,表达方式是隐秘的,很唯美,人文气息很浓。何泽勋的诗歌作品和传统诗歌是有联系的,这是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的结果。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囚徒,没有孤立存在的可能。何泽勋时时警惕自己,不要在独言孤语中丢失与传统诗歌的关联。何泽勋的诗有时真实得像双脚踩踏的一块湿湿的草坪,或是能闻到的清晨山腰薄雾的清香。他的诗歌语言则有着大自然的肌理,诗歌中那一跃而上的力量,在这枯淡的人间,显得尤为珍贵。诗情一步步从混乱中超升和谐,痛苦中超升喜乐,犀利中超升圆融。生命是混乱的,自然是混乱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场挣扎。而由于诗歌,生命的废墟变成无尽的财富。就像鸟儿抚摸蓝天一样,自由的光芒,将最终照耀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聚焦清江潮涌的一瞬间、从雨中的凝视到奇峰峭立的镜像、从私密到公共性等等,都一一摄入诗的镜头。这个无处不在的镜头有时是来自远方的凝视,有时又是来自一种微观放大、以求检验出真理的欲望。何泽勋希望他的诗歌不再是风景照片那样,混合历史的真实界与符号界的区隔,而是直接进入想象、进入意识深处,在那里开进和挖掘,让视觉成为人类无穷的欲望的镜像。当灰暗降临、当夜晚沉入天际,一切隐匿的秘密似乎都要魑魅魍魉地出现,一切不合规约的神灵都要现身……这里应用传统意象,采用大幅度跳跃的语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白,出现了多样的解读可能。

诗歌是何泽勋内心修炼的途径,表现的是何泽勋的精神图像,何泽勋像信仰宗教一样专注于他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物像,保持创作的自由和独立性。毫无疑问,诗歌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们有的瞬间即逝,如某些刚出生就迅速夭折的孩子;有的却千年流传万古流芳,既然诗是有生命力的东西,那么它就同时具有每一个生命体所具有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它自己所独有的个性。作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透过事物和人的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并且从对于物的人性和人的物性的剖析中发现生命的真实意义的过程。诗歌最优秀的品性是它的启迪性,而不是它的消遣性。

作者简介:黄自华:作家,文学评论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编辑和图书出版等工作。曾任职于当代老年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等传媒单位,并担任《中国民族博览》杂志原常务副主编、《中国亚文化丛书》主编、《湖北兰花》编辑总监等职务。著有《批判的与尴尬》《荒漠上的舞蹈》《天才的宿命》((穿越历史的无限悲凉》((思考者的孤独》等文学专著。

上一篇:熊芯散文小辑 下一篇:加强公证人才引进工作方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