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24 10:29:44

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摘 要]中部六省如何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部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文章分析了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62-05

一、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借鉴国际通用的一些评价体系,动态而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四大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分布情况见表1。

从总体上看,东部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远高于中部六省,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形分布。东部经济区10个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平均分值达到38.47,其中北京最强;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平均分值为23.1,只有湖北省位居第十名而进入全国前十位,河南和江西两省均位居全国后十位;西部经济区12个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平均分值为20。中部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比东部经济区低15.37分,比东北三省低4.9分,而只比西部经济区高3.1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弱于东部经济区,与西部经济区相比优势却不明显,而且西部有1/4的地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标超过了中部六省平均值。从5个二级指标看,大体遵循“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形分布”的总体规律。

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1.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R&D经费支出是一个反映自主创新状况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4年和2005年,东部地区的R&D投入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分省平均数上,都远远超过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在R&D投入总量上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相差不大,但在分省平均数上高于西部地区,低于东北地区。

资料来源:《科技统计年鉴》(2005、2006)。

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主要用于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基建费及其他科研事业费,体现的是地方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对发展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中部地区财政科技拨款总额高于东北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也落后于西部地区。另外从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指标看,中部地区为1.2%,在全国平均数(2.1%)以下,落后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相当。中部地区财政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尤其是从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指标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之上,这与中部地区经济的实际状况是不相适应的。2005年,作为发达地区,东部地区不仅财政拨款总额较高,而且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资源配置中主动向科学技术倾斜,这是包括中部地区在内的其他地区政府应加以效仿的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2.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自主创新意识薄弱是中部地区的根本弱点,具体表现在专利申请受理量与授权量的过少。2005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专利申请受理量分别为262,416项、37,594项,其所属省(市)平均申请量分别为26,242项、6,266项,中部六省专利申请受理平均量约为东部地区平均量的24%,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从专利授权量看,东部地区为114,953项,中部地区仅为15,787项,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16,272项);中部六省平均授权量(2,631项)不到东部地区各省(市)平均授权量(11,495项)的1/4。

3.企业创新能力过弱,成果转化滞后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任务最终是落在企业身上,因而企业才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真正开拓者。企业创新能力可从新产品销售利润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三个指标阐明。2003年,中部六省新产品销售利润平均为29,594.67万元,而东部地区各省(市)平均为278,391.6万元,约为中部六省平均值的9.5倍,中部六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总收入比重(11%)也低于东部地区(19.88%)。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平均分别为3,761项、1,341项,中部六省平均值约为东部地区的36%;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差距则更大,中部六省平均授权量(575项)只有东部地区平均授权量(5,520项)的10%左右。

中部地区的科研成果转化也是比较滞后的。从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这个指标来看,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18.65元,湖北在中部六省中居首位,却只有87.8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仅14.30元。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含量越高的产品价值越高,高新技术含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产品的研发与专利授权量的多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兴衰。

4.引进外资与高新技术等方面力度不大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交流。2005年,中部地区各省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20美元/人)。在中部六省中,江西的人均实际利用外资最多,也只有51.86美元/人,安徽最少,仅为6.86美元/人,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上海为397.25美元/人,江苏为268.52美元/人,天津为187.23美元/人)。2003年江西省实际利用外资161,202万美元,位居中部省份首位,居全国第九位,增长速度排全国第二位,但总量上与位居第一的江苏省(1,056,365万美元)相差甚远。

三、提升中部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

(1)建议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部地区六省政府,采取“1+6”模式,成立一个高层次的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涉及区域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的重大事宜,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跨省流动,实现中部六省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要发挥中心城市特别是武汉、长沙、合肥等科技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对中部崛起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首先集中力量重点抓好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区域创新。

(2)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必须以项目为载体。建议科技部能够在中部地区部署一批促进中部崛起之所急且又有中部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如优质高产水稻小麦良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生物质能、煤资源的转化与清洁化、矿井灾害监控预警、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光通信与光显示、数字媒体、节能环保汽车、电解铝工业能源降耗、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

(3)建议加大对中部地区重点院、校、所的投入,集中布局一批有利于中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

(4)建议中部地区在科研方面享有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同的政策优惠。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中部与东、西部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组织实施科技人才培训和科普工程。

(5)建议在安徽设立江淮部级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安徽具有一定自主创新的优势和基础,合肥市是全国科技创新惟一试点城市,芜湖的奇瑞汽车是全国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民族品牌的典范。建议国家在安徽设立江淮部级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让安徽在自主创新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为中部乃至全国提供有益借鉴,发挥示范作用。

2.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意识相比之下还比较薄弱,还没看到科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主要推动作用。有学者根据新增长理论模型对中部六省1978~2003年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测算,结论表明:中部六省经济增长的基本形态,主要还是建立在要素投入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原材料消耗过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突出。

胡鞍钢(2001)认为今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仍是TFP(全要素生产率),所以中部要崛起,必须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均衡发展,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转变。在东部发达地区,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直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动力是技术进步。中部六省要汲取东部发达省(市)的经验,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工业化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依靠创新、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加快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集中体现。二是提高政策质量和政府质量,当前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和增长质量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政策的质量和政府管理社会的质量。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体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加速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巩固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使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升级;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培育自身加工制造能力的同时积极承接国际间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3.多渠道解决科技创新资金难题

(1)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中部地区政府应通过设立企业自主创新基金或财政专项资金,通过市场的力量,支持企业研究开发。要发挥好导向作用,提高使用效率,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改进现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1];支持建立企业研发和专利技术许可准备金制度,允许企业技术培训经费全额从成本中列支,限制重复引进技术装备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先支持掌握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和装备等的研发。另外,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主动增加科技投入,确保R&D经费逐年递增,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3)组织利用好民间资本。中部地区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创造宽松环境,引导民间资本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融资机制,增强民间资本的整合力,提高投资回报率。

4.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从目前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看,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主要涉及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问题。

风险投资的进入问题。从中部的具体情况看,由于体制、政策等原因,中部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还十分弱小,现有风险资金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区一是要大力宣传和鼓励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并通过政府控制的国有资本首先介入这一领域,充分发挥引导和培育的作用。其次是制定一系列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优惠政策。如可对达到一定投资比例的风险投资企业按高新技术企业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另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个担保基金,为风险投资进行再担保,以使风险投资企业降低运营风险。

风险资本退出问题。目前风险投资行业发展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制度性的退出安排。退出制度的缺失将使风险投资业失去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及盈利的实现的保证。因此,中部地区最有意义的创新应体现在该领域。例如可以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构建一个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另外,充分利用股票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二板市场等渠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及企业权益的合理流动搭建市场平台。

5.积聚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

人才是科技与知识的载体,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中部地区要加快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项政策。

第一,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立体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并通过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而营造全面创新的社会氛围,以培养真正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第二,实施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形成内外开放的人才大市场,使人力资源分布高密度,人才结构布局合理化,人才流动充分自由化。要改善高层次经营管理、科研开发人才流动的环境,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尤其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引进方法,采取多种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向中部地区集聚。要通过特殊的政策倾斜,促进科技和管理人才从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从国有单位向民营企业转移,从而加大政府对人力资源调控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使不同创新环节、不同创新主体的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合理化。

第三,政府要利用政策杠杆率先形成重点向知识、技术及管理倾斜的分配制度,以引导和鼓励创新创业致富。如利用技术入股、管理能力折股、期权和期股奖励等手段[2],以鼓励科技人才、管理精英持续创新。

6. 完善创新合作机制

首先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研发和产业的脱节。要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鼓励成立研究会与咨询机构,大力推动和协调高校科研机构及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进行改组联合,加快建设重点领域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通过对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重大应用科研成果进行后续的工程化研究,逐渐形成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新体制。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其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联合和重组。

其次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是新世纪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企业之间进行的合作,可以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达到提高双方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企业之间的合作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技术上能够互补的企业,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进行某项技术的创新活动,以增强彼此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技术上的强者与弱者合作,将强者的技术转移给弱者以提高弱者的技术能力。同时,在转移过程中,也会迫使强者改进自己的技术,从而掌握新的技术知识与工艺,实现强者新的技术能力提高,从而增强彼此的技术创新能力。

7.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

政府采购是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财政资金,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采购活动。政府采购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不仅是采购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重要手段,还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采购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在发生采购业务时,对具有自主创新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专利成果,可以实行价格优惠。通过价格优惠,既可以增加自主创新企业或服务机构的销售机会,使这些企业不至于因创新成本高而丧失政府采购机会,又可以通过价格优惠的收益,获得进一步技术开发的能力,并鼓励更多的供应商为获得政府采购订单在自主创新方面展开竞争。

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中,对于具有自主创新或者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可以优先采购。如果都具有自主创新成分,应该采购创新含量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以此来激发创新热情,并适度鼓励竞争。

8.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1)加大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是鼓励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来保护发明者的收益,以保证发明者因其发明活动获得一定数量的回报来刺激研发行为[4]。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表明,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大约有半数以上已经获得专利的技术创新可能不会付诸实施。中部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

二要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专利检索、专利开发、专利产品生产、专利成果评估转让等一条龙服务。

三要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工作。

四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基金、奖励基金,对申请国内外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个人进行补助与奖励,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给予补贴,激发全社会发明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热情,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

五要针对企业专利申请、授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和维持费用过高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减少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

六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加强专利保护部门和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及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协作与联合,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力度,营造一个适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

(2)加强科技创新的中介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为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缩短产业链条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中部地区应该尽快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可以将一部分科研机构整体转变为科技中介机构;可以适当组建科技评估、科技法律咨询、科技风险投资等中介机构;可以建立常设技术市场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可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员创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支持有条件的技术经纪人以股份制或合伙形式成立技术经纪公司等等[5]。

目前中部地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低,资信差,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市场运行机制不规范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部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制订和完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开展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和资格认证以及中介机构的开业资质认定;工商管理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营进行规范和对从业人员进行年度或季度考核,打造科技中介的行业规范,增强这一产业的活力及其信誉。

9.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把技术引进与招商引资相结合

中部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将引进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有选择地接受国际分工和技术转移,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技术含量。

可以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给予适当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和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并发挥这些项目的孵化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技术引进上必须走引进、改良、吸收、创新之路,重视长期的改良吸收,而不能只是为创造利润而照搬照抄。应当把引资重点放在生产技术和实用技术方面,争取产品的核心技术;同时要抓好技术改进环节,对来自各国的条件各异、互不协调的新技术加以组合,注重技术研究成果工业化并重视民间应用,通过研究改革加以创新,提高产业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抢占新产品市场,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朝才,等.关于自主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的思考[J].财政与发展,2007,(10):9-13.

[2]黎苑楚,等. 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7.

[3]任玉岭.对科技创新需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的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6,(3):52.

[4]刘广珠,等.地方政府促进城市科技创新系统构建的策略[J].科学学研究,2007,(12):510.

[5]朱中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平台建设的战略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5):50-52.

Breakthrough for Central Region: Upgr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for Innovation

Qin Liu

(Economy Graduate Schoo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Hefei 230051,China)

Abstract: Whether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Region can grasp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and rise in economy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21st century, to great extent,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have possession of their own core competency. Greatly upgr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for innovation, especially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a breakthrough for the rise of Central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reasons for the Central Region’s weaknes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for innovation and presents proposals of upgrading the Central Reg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for innovation.

Key words: Central Region;upgra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for innovation; upgrade

上一篇: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研究 下一篇:京津冀区域环保行政执法协同发展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