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困扰及解决途径

时间:2022-08-24 10:28:38

谈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困扰及解决途径

摘要: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中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有数据显示:自卑心理是较为突出且影响力较大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因此,重视和研究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领导、教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培养新时期合格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本文客观分析了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产生的困扰,并提出了战胜自卑心理的途径和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心理 成因 矫治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在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是较为突出而且影响力较大的一种不健康心理。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自卑心理是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在个别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重视和研究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领导、教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1.家庭因素。

这是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之后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而每个家庭的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一些出生背景一般的大学生,因父母和经济地位较为普通,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容易在心理上觉得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比别人“逊色”,从而在学习、社会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不如人”之感。在这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很难表现出开朗乐观、充满自信,相反会因为经常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不自觉中减少了与师生之间的交往。由于受到不正常地压抑,越发强化了这一不健康心理,以致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云南“马加爵”事件就是这一典型案例。

2.社会因素。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征和文化形态特殊的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岿然要时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能够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适应新情况的能力。但是,还有少部分大学生由于认知和行为上的一些偏差产生自我封闭的思想,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拒绝接受新的东西,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产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不能得到有效地释放,从而加剧了自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3.个体因素。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年幼时表现出过度悲伤、焦虑和畏惧情绪的儿童,步入成年,进入大学之后,巨大的学习压力可使他们比其他人更易沮丧和焦虑。心理问题会对学生考试、获得学历证明产生影响,这使他们无缘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研究还显示,幼年时心理不健康者不仅将来的事业不如意,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重重困境。由于个体生活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文化素养、智力、气质、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一些自感能力一般又无特长的大学生,就越发感到不如别人,经常处在羡慕和自责的叹息之中。这种自卑心理一经形成,便会发展到不敢表现自己、不能正视自己的程度。

4.挫折因素。

大学生处于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殊阶段,梦想与现实矛盾体验比较丰富,又还不够成熟,因此挫折感应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1)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如一位女大学生由于容貌不美使恋爱屡受挫折,产生种种异常行为。其实一个拥有人格魅力和内在气质的女孩同样能吸引许多男孩,即使不成为恋人,也能成为朋友,其实容颜总会苍老,内在魅力才能永恒。正如西方谚语所言:“Like yourselfand oth-ers will too.”

(2)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指同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限制,二者不可兼得。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从而产生患得患失之感,感觉自己想要的最终都失去了,挫折感油然而生。

5.能力和期望的矛盾。

进人大学的学生大都是成绩较为优异,若大学生想成为佼佼者就必须付出双倍努力,但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中学时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良好感觉中,从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制订过高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计划。一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又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达一点,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6.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如同学、朋友、室友,以及各种学社、学生团体等,如果一个大学生善于与周围人保持良好关系,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真正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相反,如果人际关系不良,甚至与周围产生敌对情结,自己与周围环境分离,就会处于莫名的“不安”状态中,感到“无助”或“孤独”,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从而引起各种形式的挫折反应。

7.学习上的不适应。

学习上的不适应常发生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由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要学好课程,主要靠自觉性,会合理安排时间,独立进行学习。理科生有大量作业要完成,文科生有大量书藉需要阅览,医科类课程大多较为枯燥,均需熟记、掌握,这往往使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感到无从下手,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便一落千丈,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便可能造成诸多挫折。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治

1.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卑心理的危害,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即认知改变。

从认知上来说,首先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我存在固我有价值!”。个性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一种特质都是你自己所独有的。其次,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防御。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会逐渐地疏远别人,从自我孤独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状况又会使别人对他形成不良的看法,更加远离和回避他,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他的自卑心理。要改变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客观地分析自己,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在生活和学习上,以 及与人交往中扬长避短,相信自己,不断发挥、挖掘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2.引导其学会正确看待成败,不断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

(1)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实施一件事的过程中,心中默念“我可以,我一定能行!”。

(2)目标建立。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清晰的目标,为完成目标一步步的行动,也是大学生建立自信、克服自卑的一个渠道,制订目标和计划的时候应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越细致实际操作就越顺利。和自己作比较,不和别人作比较。当自己有进步的时候,及时鼓励自己,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永远都会存在比自己强的人。成功的时候,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励。如果失败,则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后逐步改进和完善。做行动的巨人,行动是自信的必要条件,没有行动获得的不是自信,而是自负。遇到失败和挫折后要能够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虽然有时失败、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但是很多时候却是由于设定的期望值不当造成的。适当调整期望值,经过努力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稍微提高目标,再经努力实现。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来喜悦、带来信心。这样,不断实现目标,不断增强自信,长此以往,自卑心理就能得到逐步克服乃至摆脱。

3.要求其明确奋斗目标,执著地去追求。

一个有远大目标和理想、生活充实的人决不会自卑。要教育、指导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卑感的大学生树信心、立壮志,正确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优势获取成功,以成功战胜自卑。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开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又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而轻视自己,甚至完全否定自己,放弃理想追求。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比如目前在各个高校实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各类挑战杯赛是锻炼大学生的良好课堂。只要积极参与,就会不断增强自卑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最终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走出自卑的阴影和误区,从而健康地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并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益于家庭、社会的人。

4.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应考虑事情的积极方面,那么即使失败,我们也能从中获取应有的价值,比如说,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这是不是说明自己没用,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呢?绝对不是,考试除了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所得之外,还能帮助我们看清哪些知识是自己的盲点,以后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复习。只是我们的文化似乎只强调考试的前一个功能,如果从后一个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该问题,那么考试失败则会教育我们如何去成功。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起初追随弗洛伊德,之后分道扬镳,创立了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在于正确理解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反而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

大学生及高校教育者必须重视“自卑”这种心理状况,注意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学生中有自卑情结的苗头,积极疏导和引导,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以便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日N.青年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周宗奎.现展心理学.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朱滢,焦书兰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

上一篇:意识重建:实现语文创新教育的理性诉求 下一篇:新时期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