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适应:《地球是平的》文化意蕴

时间:2022-08-24 09:50:43

冲突与适应:《地球是平的》文化意蕴

[摘 要] 资本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和广泛流通是全球化的一个典型特征,这必将导致个体被置于多元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冲突在所难免,如何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与调试是摆在个体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电影《地球是平的》通过一位美国人在印度的工作生活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探讨了个体如何在故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寻求积极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策略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 多元文化;文化差异; 文化休克;文化适应

电影《地球是平的》改编自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创作同名畅销书籍。如果说书籍主要是向读者展示了经济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启示,那么电影则以故事的形式透视了全球化时代随着信息、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通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影片通过Todd,一位美国客服经理因为公司业务外包而不得不到印度去待上一段时间,经历了从不适应到挫败到逐步融入的过程,同人们探讨了如何在东西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来寻求自身良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如何保持各文化要素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共生,使个体最终能够完成自我整合,畅游在多元文化之间。

一、大相径庭的东西文化

(一)文化差异的根源

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它是各民族为适应其生存的生态环境而做出调适的产物,因而带有很强的地源性。影片中代表东方国家的印度因其拥有亚洲最大的耕地面积,热带气候,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发展起农业型自然经济奠定了印度独立的文化体系,趋于保守的民族性格,崇拜神灵和大一统的社会心理。[1]而美国象征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地区。这一地区主要是由岛屿构成的,土地贫瘠,夏季少雨,因而不可能像亚洲的那些大河流域发展起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于是就走上了其始祖米洛斯文明所开创的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文明发展模式。进而生成了商品经济之上的西方开放式的文化体系、外向独立的民族性格以及个人本位的社会心理。[2]此外,不同的民族信仰(宗教的和准宗教的)以及他们不同的生成来源,共同决定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原始陌生与差异。

(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从影片的前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差异比比皆是,让初到印度的Todd 从新奇、疑惑到陷入文化休克的状态。从孟买到加利普利的火车边开动边上人,车内拥挤不堪。到达加利普利饮用的第一杯刨冰被告知让很多外国人腹泻,而且在Todd身上也得到了应验。在他与房东阿吉姨的交流中,美印文化的碰撞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寒暄伊始,阿吉姨便询问Todd的薪水是多少,父亲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同女朋友分手,这些西方人,尤其是陌生人之间比较避讳的话题。同时Todd也被告知碰过嘴巴的手不能再去拿食物,不能用左手进食,因为在印度,厕所往往不备厕纸,左手经常在上完厕所后直接用来善后。同样地,在工作中,文化差异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例如,印度当地的客服人员实际上并不了解电话中他们销售的美国产品;不知道什么是small talk(闲聊);不明白橡皮擦美国人一般用eraser而不用 rubber(保险套)来表达。而这也是造成他们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让Todd最是头疼。

二、文化差异对个体的影响

当一个人从熟悉而固定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因为信仰差异、观念定势、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出危机与陌生感,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休克。[3]特别是当一个长期适应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人突然来到了陌生的国家或地区,不得不跟风格迥异的民族和社会群体打交道时,常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等文化休克现象。

影片伊始,杂乱无序的孟买车站、随地小便的路人、不洁的食物以及随处供奉的神像加速了Todd的文化休克过程,具体表现为心理学家阿德勒所总结的文化身份适应中通常会遭遇的第一阶段:新奇而又傲视的初步阶段。[4]Todd对自己房间里的迦梨女神像和花园里供奉的神像常久久凝视,不解其意。他也曾趴在所住花园的墙头去窥探印度贫民的生活常态。若说他对印度文化还有几分兴趣的话,更多的则是展现了他的一种排斥傲视心理。这点可从Todd与来接他的印度人普洛的对话中有比较的表现。他对普洛说他到印度来的目的就是训练一批猪头来接班。尔后愈来愈多的冲突与矛盾让Todd的负面情绪累积到了极点,陷入了孤独、失望和逃避的文化断裂阶段。他急于寻求自己与故土文化的联系,他给前任女友打电话,却发现已有新人在侧;他甚至不惜花大价钱租车到孟买只为在麦当劳里面吃吃他所熟悉的吉士汉堡,结果只能吃到素食堡;因为牛在印度是圣兽,是不能用来宰杀吃肉的。诸多种种,让他极度想逃离但现实工作又让他无可奈何,他开始出现控制缺陷,向同事发脾气,阻止当地小孩的靠近,等等。

Todd的遭遇也揭示了文化休克的根源主要在于原有文化模式的根深蒂固,当一个人面对新的文化形态时,如果他还以原有文化作为认识和评判现有一切现象与行为的标准,文化休克现象就在所难免。文化休克现象实际上并不恐惧,只要身处异域的人意识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换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这种压力与焦虑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适应性结果。社会环境是个体无法改变的,但文化调试却是自身可以做到的。只要个体带着真诚、宽容和自信的心理,保持健康的自我概念和重塑个人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去了解和融入异域文化,良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是可以实现的。

三、文化适应的策略和途径

文化适应指的是这样一些现象:当具有不同文化的各群体进行持续的、直接的接触之后,双方或一方原有文化模式因之而发生的变迁。[5]根据个体在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中的不同表现,贝理(JWBerry)提出了在不同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会出现的四种不同策略: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6]在这四种策略当中,Todd在后来试图去了解印度文化时选择了整合策略,即既保持原有文化,也注重与其他群体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较之于完全抛弃本土文化的同化、拒绝任何异域文化的分离以及对任何文化都了无兴趣的边缘化,整合是任何新移民建立积极的文化适应最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策略。

除此以外,在Todd最后较为成功融入当地人群和环境,并最终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的案例中还可以发现他身上的文化移情现象。所谓文化移情,简而言之,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7]荷丽节是Todd整个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就在那一天,他参与了当地印度人互投彩粉和丢掷水球的庆祝活动,在恒河中游泳,并换上了印度人的服饰。这一活动既让他排解了压力,又发挥了他当棒球手时的投掷强项。当他神清气爽地回到办公室以后,他发现在亚莎的协助下,客服们的工作都井然有序。原来,当他尝试去了解印度\去感受印度文化的时候,换一种眼光,换一种态度,世界可以因此而不同。接下来,在他身上彰显了更多文化移情的态度和整合的行为模式。他向员工道歉,说办公环境不应该按照美式办公室来要求,允许员工在办公桌上摆放神像\家族照片等;允许他们不用穿西服上班;让他们挑选最喜欢的公司产品作为奖励;他与员工跳印度舞蹈;尝试手抓饭和当地水果;在他身上还时不时出现印度的传统服饰。

他所进行的这些积极的文化适应的尝试也很快给予了他回报。当他工作出现状况的时候,隔壁的印度大叔挺身而出,帮他接好电线,渡过难关;最为重要的是,在同事们的齐心协力下,他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目标。这也意味着他完成了对老板的承诺,可以离开印度了。殊不知却被告知,公司的客服又转包给了中国,因为中国有更廉价的劳动力,需要有人到上海去培训新的员工。虽然最终他选择了回国,但印度人普洛代替他踏上了行程,可以预见,在普洛的身上必将上演新一轮的文化冲突与适应的过程。当全球化、国际化成为时代的主体,多元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交流和碰撞也会成为一种常态,因此更凸显了建立积极正面的跨文化适应对于认知主体的非凡意义。文化适应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综合影片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文化敏感性训练

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熟悉新环境中的各种文化模式,如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人文知识等,培养敏锐的跨文化感知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地遵循和顺应它,就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移情能力,达到减少文化摩擦和文化矛盾,增进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相互理解、协调和沟通。

(二)采取过渡期的调节措施

尽可能利用一切有用的资源来度过调适期,包括健康的身体、可口的食物、良好的居住环境、融洽的社会关系等,这些可以让个体集中精力来适应社会文化。其中也可以维持某些原有的行为来有效地保证个体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缓解剧烈文化冲突带来的极度不适感,包括讲母语、食用本民族的食物、阅读母语书报、用母语写信和打电话、过度睡眠或专注于工作等。这样有利于增强自我及重新建立稳定感,但可能延缓机体适应新文化的过程。[8]

(三)寻求有力的支持系统

个人应积极寻求可靠、有力的支持系统,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乃至宗教团体。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有效应对文化冲突。

四、结 语

生活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每一个个体必须认识到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既是客观的,也是十分正常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表现出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多样性的文化在发展中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上,承认不同文化体系的长处,积极培养我们的文化移情能力,以广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襟、整合的策略去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正向重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惟其如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才是平的,平坦的。

[参考文献]

[1] 朱明忠.宗教与印度的民族性格[J].世界宗教文化,2005(02).

[2] 文波.融合与对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7).

[3] 杨新月.护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2.

[4]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453.

[5] 白晋湘.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6] John W Berry,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27-242.

[7] 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8.

[8] 杨新月.护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1.

[作者简介] 文波(1975— ),女,四川南充人,硕士,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状况研究。]

上一篇:影片《如果·爱》音乐赏析 下一篇:《低俗小说》:传承、颠覆与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