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阶段性心理问题研究之大学生就业问题

时间:2022-08-24 08:32:42

大学生阶段性心理问题研究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分析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就业心理状况, 通过高校、社会、大学生个人等方面,开展就业课程指导、政策服务、心理辅导等环节,以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试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Zhang Jing guides a teacher: Zhao Lin Long

【Abstract】 Analytical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xist of some employment mental condition, pass personal etc. in the high school, society and university student, develop to work links, such as course instruction, policy service and mental state guidance...etc. with improve an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mental state.

【Keywords】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Mental disorder;Psychological adjustmen

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调查显示,关于就业的焦虑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之中,大一至大三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心理问题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对需要的帮助的同学进行合理辅导。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消息,2004年是中国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其中仅北京地区的研究生、本专科生就达到11.2万人,增幅为26.4%。因扩招而受惠的这200多万年轻人开始为校园生活后的就业而担忧。就业困难对个人、家庭和政府形成压力。[1]

在2002年末到2004年初的招聘高潮期间,规模超过万人的大型招聘会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举办,探讨就业问题的相关专题也成为各个媒体、网站最受关注的部分。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上,被誉为“天之骄子”的中国大学生却充满荒火与不安,“金榜题名”时的自豪已经荡然无存。拿着精心准备的简历,奔波于各个招聘会场,接受形形的考试和面谈,大学生们还未迈出校门就已备尝生活的艰辛。在四川程度的一个招聘会上,一大学生沮丧地表示:“至少要发出20多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份工作。” [1]

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毕业生就业择业方式的变化、就业机制的障碍、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毕业生们在求职中表现出各种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

2.1 逃避心理。在安康学院大学生阶段性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你希望毕业后有何打算? A.考研 B.就业 C.公务员 D.出国留学。46%的学生觉得毕业后应该就业,想继续深造考研的人有44%,有考公务员意向的同学有26%,想出国留学只有5%。可知,想继续深造的人数多于想就业的人数,与此同时公务员热也在大学生中刮起。由于害怕找不到工作而把希望寄托在继续深造上面,继续深造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的,有的时候继续深造只是成了一个不去找工作不去面对现实的借口,考研,出国留学,都是暂时性的逃避心理。

2.2 焦虑心理。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职业选择,同学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只求好单位;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心存侥幸,幻想不付出努力而获得称心的工作;或为即将到来的困难忧心忡忡;不少大学毕业生时常焦躁、忧虑、困惑、恐慌等,这是典型的焦虑心理。

2.3 失落心理。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总会诱发挫败感,失落感。

2.4 矛盾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重事业、重才智的发展,但又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对自我抱有较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是的许多大学生在择业中十分迷惘困惑,形成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2.5 嫉妒心理。择业中的嫉妒心理使得自己与他人关系疏远,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从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择业中的嫉妒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性。

2.6 攀比心理。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性格、生活背景、所遇到的机遇的不同,因而在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有的同学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以至于形成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忽视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碰壁。

2.7 从众心理。将多数人的意见当成评价自己的依据是从众心理的一个特征。当一个人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做出与周围的人相一致的行为时,他就会觉得,他便容易为这个群体所接受,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群体,因而便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其实,这种从众行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独立意识。

2.8 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等,对自己缺乏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缩手缩脚、言行拘谨,甚至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不敢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错失良机。

2.9 自负心理。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高,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的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3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3.1 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正处于相当严峻的形式。只有正视就业压力,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

3.2 自觉地有意识地适应社会。在新的环境中,要主动调整生活节奏,要尽快了解环境,进入角色,要适应环境与创造环境相结合,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3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远离传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切记远离传销组织。

3.4 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去西部和基层就业。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勇于去西部和基层(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和创业。

3.5 主动捕捉机遇。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3.6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坦然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7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有个良好的工作心态与生活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尽快消除陌生感,促进熟悉新的环境,保持有个良好的工作心态与生活心态有利于增进集体团结合作。

3.8 勇于创业,寻求多途径就业。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选择灵活的就业方式。

4 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4.1 高校方面。 高校是大学生们朝夕生活、学习知识的地方,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是学生们走向社会重要的一个职业生涯的过渡期。因此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离不开高校的指导。建议学校通过以下方面改善多学生就业心理:

(1)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就业课程指导、政策服务、心理辅导等,定期举办就业座谈会,正确引导毕业生的价值观就业观,正确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并帮助毕业生们走出择业误区,建立正确的积极地就业观保持良好就业心态。

(2)学校应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根据社会需要人才方向开设相关专业,并在教学模式中让同学定期参加课程实习,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学校应与有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实习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与帮助。通过见习,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工作经验,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3)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应该丰富校园文化,开展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技巧训练,包括择业,面试,人际关系,礼仪等。

4.2 社会方面。 政府的采取什么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在对待大学生就业方面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排忧解难。

(1)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免税或者减免较多费用。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潜力,大学生思维广阔,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其让大学生为了饭碗放弃专业而委曲求“职”,不如启动新的制度,激励他们自主创业。政府应设立专门基金,为大学生们自主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2)政府应调宽合作政策,引来外资,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就业机会。如中小型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他们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的,政府可出台更为直接的补贴办法,为他们改善资金问题,要求他们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

(3)政府应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构,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就业技术,并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就业机制。

4.3 大学生自身方面。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心理问题时,自身调节极其重要。

(1)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与缺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大学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刚出校门,不要幻想着有太高的薪水,过高的职位,要有虚心上进的意识,从基层做起,不断努力,积极进取,才能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最终达到自己期望中的高度。

(2)要提高各方面的技能,如职业技能,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职能,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学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学校团体活动,培养自身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用人单位来高校挑选毕业生时多愿意选择学生会干部或者社团领导,是因为看中了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

(3)要勇于不拘一格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创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并不少,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满足不了大学生需求的今天,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多是停留在敢想不敢做的阶段。既然有想法就要去实践不要因为害怕可能遇到的困难就放弃。所以要想创业就要有吃苦精神,要有坦然面对挫折,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就业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高校,政府,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通过开展就业课程指导、政策服务、心理辅导等环节,以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江,从2500元降到1500元 毕业生对工资期望大降.北京现代商报,2004.1.9.

[2] 韩翼祥.常雪梅. 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新媒体影响下电视媒体的创新与发展 下一篇:促进微型文化企业发展的法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