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下半年芯片组技术新知

时间:2022-08-24 08:05:48

2005下半年芯片组技术新知

在这样的动荡格局中,技术成为决定市场转向的“看不见的手”,nVIDIA、ATI的崛起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芯片组市场格局一成不变已有多年历史,在英特尔平台,英特尔自身开发的芯片组垄断了整个市场,只有SiS在OEM市场获得一定的份额,而VIA自进入Pentium 4时代后就没有任何机会。在AMD平台,VIA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受到nVIDIA的挑战、在进入K8时代后优势丧失殆尽。由于英特尔在微处理器领域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它也就理所当然在芯片组市场稳坐头把交椅……这样的单调格局持续了多年时间,以致业界认为芯片组领域同样将出现寡头时代,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芯片组厂商。

这种看法并没有成为现实,随着AMD平台的崛起,芯片组市场也逐渐变得活跃。AMD一直都没有考虑要采取类似英特尔的“处理器+芯片组”捆绑方案,而是将芯片组交由合作伙伴自由发挥,除了VIA、SiS两家传统厂商外,nVIDIA、ATI先后进入这一领域并获斐然成绩,ULI也摆脱了多年积弱的糟糕局面。激烈的竞争促使各厂商在产品研发上使出浑身解数,新品更新速度甚至提升到每半年一周期―在过去的半年间,我们不仅看到Intel 945/955x、nVIDIA nForce 4、ATI Radeon Xpress200等重量级产品的出台,也看到VIA PT890/K8T890、SiS656、ULi1575南桥等一系列颇具吸引力的新品面市,DDR2-667、HD Audio、串行ATA 2.0、nVIDIA SLI、ATI CrossFire等规格成为新一轮热点。而进入下半年后,芯片组市场更是变得空前活跃,nVIDIA、ATI的强势出击以及后起之秀ULI的异军突起广受瞩目,大量的新品也是箭在弦上。

nVIDIA芯片组全面升级

nForce4系列的推出,奠定了nVIDIA在芯片组市场的领导地位,除了nForce4无可争议的卓越设计外,SLI技术的加盟功不可没―尽管SLI双显卡系统价格昂贵,但它的效能比单卡系统高出80%以上,无疑是最理想的游戏和图形工作站平台。由于nForce4最初只专属于AMD平台,SLI技术事实上也进一步增强了AMD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迫于市场压力英特尔不得不对nVIDIA免费开放芯片组授权,力邀nVIDIA开发英特尔版本的nForce4芯片组―这也就是今年上半年的nForce4 SLI Intel Edition。由于集成了大量的先进技术,nForce4 SLI Intel Edition甚至在风头上盖过了英特尔最新推出的i955x芯片组,成为Pentium 4 XE平台的理想之选。

nForce4 SLI X16引领旗舰市场

nVIDIA显然没有满足这种现状,虽然nForce4系列支持SLI双显卡,但每个显卡都只能工作在PCI Express ×8模式下,未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当nForce4系列推出之后,下一个版本的传说不胫而走。由于面向主流市场的标准版nForce4、nForce4 Ultra都体现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在2005年内都没必要作规格变动,因此尚存在不足的nForce4 SLI便成为nVIDIA升级的对象―新款芯片组被nVIDIA命名为“nForce4 SLI X16”,顾名思义,它可以支持双×16模式,但nForce4 SLI X16的技术方案与人们想象中非常不同。

我们先来看看针对AMD64平台的nForce4 SLI X16,如图1,大家可以看到nForce4 SLI X16已经放弃了nForce4 SLI(AMD64版)的单芯片架构,而是由nForce4 SLI X16 SPP北桥和nForce4 SLI X16 MCP南桥两枚芯片构成。北桥nForce4 SLI X16 SPP北桥的开发代号为“C51D”,它其实是一个18个通道的PCI Express控制器,共分为1条PCI Express X16显卡槽和两条PCI Express X1扩展槽;而nForce4 SLI X16 MCP南桥其实就是现在的nForce4 SLI(AMD64版)单芯片组,它可以支持1条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5条PCI扩展槽,另外还包含两组串行ATA 2.0控制器、IDE控制器、带ActiveArmor硬件防火墙的Giga以太网、10×USB2.0以及HD Audio高保真音频,代表着当今芯片组技术的最高水平。不难发现,nForce4 SLI X16的双PCI Express X16方案其实是由SPP北桥和MCP南桥两枚芯片协同实现的,nVIDIA还无法在单芯片上做到32个PCI Express通道,以双芯片协作的方式应该是非常聪明的。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方案仍然不尽完美,因为MCP南桥与SPP北桥通过一条带宽为800/1000MHz、16bit规格的HyperTranport总线连接,而挂接在MCP南桥上的显卡与CPU交换数据就必须多一个从北桥到南桥的传输步骤,延迟时间高于主卡。当然,我们认为这样的延迟对效能影响微乎其微,毕竟HyperTranport的双向传输特性有效保证了总线的畅通。nForce4 SLI X16 SPP可支持现有的全系列Athlon 64、Athlon 64FX和双核心Athlon 64 X2处理器,而AMD将在年内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整合DDR2内存控制器)也将获得完全的支持,其市场生命力有望贯穿整个2006年度,有成为SLI芯片组经典之作的潜力。

同样,这套构成方案也被用于nForce4 SLI X16 for Intel版本上,但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nForce4 SLI X16 for Intel芯片组的北桥仍然沿用其上一代产品,只是挂接上新的MCP南桥。而SPP与MCP之间同样是通过HyperTransport总线通讯,换言之除了比AMD版nForce4 SLI X16增加了一个双通道DDR2-667内存控制器外,其他规格没有什么不同。自此,nVIDIA正式放弃了原有的单芯片组方案,恢复南北桥芯片搭配的灵活配置。nForce4 SLI X16 for Intel可支持1066MHz前端总线,由于定位在旗舰级市场,它将主要与Pentium 4 XE(或Pentium 4 EE)处理器搭配。而在主流市场,nVIDIA也许是受制于英特尔,未能推出相应的nForce4版本,否则将会对Intel 915和945系列造成强大的压力。作为第三方芯片组厂商,nVIDIA第一次做到可以威胁英特尔的程度,这也充分说明nForce4系列所拥有的超强实力。

C51G/C60打造最强整合芯片组

在继续完善SLI平台的同时,nVIDIA并没有放弃整合芯片组市场。此前由于AMD64架构直接整合了内存控制器,导致整合芯片组性能低下,nVIDIA一度中断了整合产品的开发计划。但ATI的Radeon Xpress 200(代号RS480)却凭借Radeon X300级别的图形核心与“HyperMemory”共享内存技术杀出,成为AMD平台最优秀的整合芯片组产品―尽管这个刚刚起步的市场容量不大,ATI还是将其全部收归囊中,由此奠定自身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而Radeon Xpress 200的Intel版本(代号RS400)表现同样出色,它的图形性能超越英特尔的i915G系列,竞争力相当强劲。显然,nVIDIA不愿看到对手独占市场,经过半年多时间开发后,它终于拿出nForce4的整合型号。据悉,针对AMD平台的整合芯片组将由C51G北桥和MCP51南桥组成,C51G内建了名为的GeForce 6150图形核心,因撰文时该芯片组尚未推出,GeForce 6150的详细细节处于保密状态,但我们知道它脱胎于GeForce 6200核心,可能在像素流水线上有所缩减,性能略低于GeForce 6200TC显卡;但考虑到nVIDIA有后发制人的优势,C51G的整合图形性能超过Radeon Xpress 200难度不大。此外,C51G还可以支持一条PCI Express ×16图形接口和4条PCI Express ×1扩展接口,如果用户不愿意使用整合显卡或者希望实现三屏以上的显示输出,便可以借助该图形接口连接额外的独立显卡使用。C51G对处理器的支持非常全面,包括Athlon 64 FX、Athlon 64 X2、Athlon 64、Sempron在内的全系列AMD64处理器,但Sempron显然最有机会成为它的标准搭档。MCP51南桥的规格也非常强劲,支持双Gigabit以太网控制器是一大亮点,串行ATA 2.0、HD Audio等时髦的功能一应俱全。相比之下,ATI的IXP400/450南桥一直都无法解决整合网卡问题,主板厂商要么采用ULI的通用型南桥,要么便采用第三方的网络控制芯片,前者显然不受ATI支持,而后一种方案的设计难度和成本都较高,且IXP400/450都不支持NCQ(原生命令队列功能排序)功能,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综合各项因素考虑,我们认为C51G+MCP51构成的整合版nForce4将有相当不错的市场契机。

针对英特尔平台的整合型北桥代号为C60,它同样整合GeForce 6150图形核心,只是增加了一个内存控制器。nVIDIA对C60的具体规格严守口风,但我们认为它仍会支持双通道DDR2方案,并有可能提供对双通道DDR的兼容,主板厂商在这方面拥有自由选择权。总之,C60的出现让英特尔平台的整合芯片组市场变得空前热闹,i915G/945G系列、ATI的Radeon Xpress 200(RS400)和SiS的对应产品都将面对C60的强大威胁。从消费者的心理来看,nVIDIA与ATI两家厂商在图形技术领域有雄厚的实力,无论软硬件支持都更有保证,相关产品的认可度较高,在该领域前景看好;英特尔自身的整合芯片组也颇受欢迎,但它的弊病在于成本过高,竞争力已明显不如nVIDIA、ATI的同类产品;至于SiS公司因在OEM市场有多年的基础,加之价格最为低廉,即便面临两家图形巨头的冲击也有足够的实力站稳脚跟。但整体而言,nVIDIA与ATI两家图形厂商还是有更大的胜算。

ATI芯片组持续进化

nVIDIA的SLI技术给ATI造成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不仅影响到图形产品,芯片组产品一样受到影响,打造自己的多显卡平台,与SLI技术抗衡非常自然。在上半年,ATI拿出了CrossFire交叉火力技术,该技术可实现比SLI更灵活的双显卡方案,且几乎不受软件的限制,优势十分明显(CrossFire的详细情况读者可参考本刊第7期技术精粹栏目);但与SLI一样,CrossFire必须有专用的芯片组平台方可支持,代号为RD480和RD400的新款Radeon Xpress 200芯片组就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两者同为8月18日被ATI正式推出。而另一方面,ATI在整合芯片组市场却是高歌猛进,代号为RS480的AMD平台整合芯片组获得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AMD平台的OEM领域,RS480的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100%。因此,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ATI在K8芯片组市场的占有率从接近于零到目前的27%,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nVIDIA开发C51G,进入整合芯片组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受此影响,而ATI当然也不会无动于衷,它在8月份也推出多款经过升级的整合产品,正面迎击nVIDIA的冲击。

RD480/RD400交叉火力最佳平台

RD480针对AMD64平台,它采用1GHz HyperTransport总线并支持全系列AMD64处理器,CrossFire交叉火力功能是其最大的亮点。但ATI的CrossFire方案还相对传统,RD480本身只支持PCI Express ×16图形通道,如果连接双显卡,每个显卡只能工作在PCI Express ×8模式下,大体上与nForce4 SLI处于同一个技术水平。很明显,单就这方面的规格而言RD480不是nForce4 SLI X16的对手,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该平台的竞争力。南桥方面,RD480将与IXP450芯片为标准配备,这款南桥我们前面有过简单涉及:可支持串行ATA 1.0和RAID 0、1模式和HD Audio、USB 2.0等必要的功能,但高端平台比较注重的串行ATA2.0、RAID 5、千兆以太网等功能却缺失,这足以让那些高端用户望而止步。而ULI的M1575南桥虽然功能相当强大,可吹毛求疵的高端用户在心理上显然不会喜欢与第三方南桥的搭配。整体来看,RD480+IXP450/ULI M1575谈不上是一套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平台,在今年底,ATI将推出RD480的升级版本RD580,它有可能实现双X16的技术方案,但南桥芯片的软肋仍无法避免。而针对英特尔平台的RD400+IXP450/ULI M1575组合也有类似的毛病。这样,软件适应性更好的CrossFire双显卡机制便成为该平台唯一的亮点,ATI借此带动芯片组业务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但我们对它的前景仍不乐观。

主流芯片组

除了RD480和RD400之外,ATI同时还了针对AMD64平台的RS482、RX480和针对英特尔平台的RS400、RC410、RX410L等五款芯片组。RS482其实就是RS480的升级版本,它同样整合Radeon X300级别的图形核心,但放弃了曾发挥巨大作用的本地显存技术(SIDEPORT MEMORY),由于RS482不再支持板载显存,许多用户都担忧它的图形效能将反不如上一代RS480,根本无力应对nVIDIA C51G的挑战。

这样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原因在于RS482增加了一项名为“Z-COMPRESSIO-N”的图形数据压缩技术。Z-COMPRESSIO-N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它采用一项不失真的压缩算法将要写入Z-BUFFER缓冲的图形数据作压缩处理,同时在读取时作相应的解压动作。在一般情况下,Z-COMPRES-SION技术可实现2:1的压缩比,而它的最高压缩比例达到8:1。不妨举个例子,在1600×1200的高分辨率下,理论上每生成一个画面帧最少都需要将7.7M数据写入Z-BUFFER缓冲,采用Z-COMPRESSION技术后,即便仅能获得2:1的压缩比例,写入到Z-BUFFER缓冲的数据也可以减少到3.35MB,这就有效降低了对显存系统的依赖,且不会令画质有所损失。而对AMD64平台来说,整合芯片组一直都难以高效调用内存,原因在于内存控制器位于处理器而非北桥芯片内,图形核心调用内存数据的延迟时间较长,故此ATI的前代产品RS480才会采用本地显存方案,以减少对系统内存的调用。此举虽然令主板的图形效能获得充分保证,但主板厂商的成本也明显上扬,以致现时不少厂商在推出RS480主板时,都不愿意加入板载显存方案。为此,ATI在RS482中将该功能剔除,并引入Z-COMPRESSION技术来弥补显存方面的不足,这应该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在实际测试中,RS482的图形性能明显优于RS480的纯共享内存方案(UMA Only),但如果RS480板载一定容量的显存(UMA+SIDEPORT MEMORY),RS482便不是其对手,但差距的幅度并不大。共享内存方面,RS482仍然借助HyperMemory技术实现,它可调用多达128MB容量的内存作为专属显存,这样的规格显然颇为前卫。驱动程序方面,RS482采用目前获WHQL认证过的CATALYST驱动软件,成为微软官方推荐、唯一可运行Windows Vista(Longhorn)系统的整合芯片组。总体来说,RS482较好实现了降低主板成本和保证性能的目的,但由于性能一定程度上有所缩水,要想在这方面与nVIDIA C51G对抗恐怕颇有难度。

除RS482外,ATI还推出代号为RX480的产品,它是不整合图形功能的独立型芯片组,定位于主流市场,由于要面对nForce4、K8T890等实力强劲的对手,IXP450南桥又存在诸多弊端,RX480的市场接受度估计会非常有限。而在英特尔平台,ATI此次共推出RS400、RC410和RX410L等三款产品,其中RS400也是一款内建X300级别图形核心的整合芯片组,技术特性与RS482类似,并可支持双通道DDR2-667和双通道DDR内存;RC410为RS400的单通道版本,主打低端市场;而RX410L则是一款不整合图形功能的独立型芯片组,与AMD平台的RX480一样市场竞争力比较有限。

ATI后续产品发展

尽管产品线颇为庞大,但ATI芯片组的定位和型号都较为杂乱,产品名称统一以RADEON XPRESS 200的品牌出现,不管它是AMD平台还是英特尔平台、整合还是非整合产品,这很容易给消费者带来辨识上的麻烦。ATI雄心勃勃,在芯片组市场全面出击,但它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明显落后于nVIDIA,加之英特尔芯片组非常强势,ATI要想在各个领域都获得成功并不现实。对这种情况ATI也心知肚明,为达成战略目标、开发新品成为它的第一要务。在2006年一季度,ATI将带来全新一代的芯片组产品,AMD平台包括以下三款:支持CrossFire交叉火力的RD690、独立型芯片组RX690和整合型的RS690,而RS690将整合Radeon X700等级的图形核心,将整合芯片组的效能推向全新的高度。针对Inel平台的芯片组产品则包含RD600(CrossFire)、RS600(整合图形、双通道DDR2-667)和RC610(整合图形、单通道DDR2)等三个型号,其中RS600和RC610同样将内建Radeon X700图形核心。南桥方面,上述芯片组都将与SB600配合,串行ATA 2.0是其重点功能所在,这将一举消除ATI南桥长久以来积弱的局面,有机会获得主流和高端用户的认可。综合这些因素考虑,我们认为ATI在2006年将有强劲的成长空间,而高性能的整合芯片组依然是其最有力的武器。

耳目一新的M1695/M1567

在2005年,ULi(宇力)堪称芯片组市场的一匹黑马。Uli成立于2002年底,它的前身便是大名鼎鼎的ALi(扬智科技)。早在2000年以前,扬智科技是芯片组市场一支重要的力量,它们与英特尔、VIA、SiS一起主宰了全球计算机芯片组市场。但在2000年以后,扬智就走了下坡路,技术研发落后于对手,艰难推出的产品又经常处于性能垫底的位置。在那个性能为王的时代,扬智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遂逐渐淡出该领域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芯片产品的开发;不过,扬智并没有放弃相关技术、彻底退出芯片组市场,而是以不断开发新品的方式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意图在适当的时机东山再起。在ULi成立之后,扬智在芯片组领域多年的坚持没有浪费,尤其是进入2004年后,ULi推出多款水准甚高的产品而广受关注;不过真正的飞跃还是在2005年:一方面,芯片组技术的成熟让各个品牌产品出现了同质化,普通消费者不再对芯片组的性能吹毛求疵,低成本、高实用性的产品屡受欢迎;另一方面,主板厂商迫于激烈的竞争对降低成本孜孜以求,ULi素来在价格方面拥有优势,赢得重量级大厂的合作。今年4月份,在主板业占领导地位的华硕与ULi联合召开新品会,宣布推出基于ULi M1689芯片组的入门级K8主板,意图增强自身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力;随后,技嘉也推出同类产品与之竞争,而在这两大巨头之前,升技、华擎、DFI、青云、捷波等厂商早已推出相关产品,主板厂商的广泛认可意味着ULi进入全新的阶段:主流消费群日趋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成本,而这正是ULi擅长的领域,ULi由此成为芯片组市场的一大黑马,尤其在2005年后市场成绩斐然。

在今年7月份,ULi推出支持PCI Express总线、针对AMD64平台的M1695/M1567芯片组,开始朝向主流和高端市场挺进。其中,M1695北桥为一个20通路的PCI Express控制器,其中图形接口部分可构成1条 PCI Express X16插槽或2条PCI Express X8槽的组合,后者可支持nVIDIA的SLI和ATI的CrossFire双显卡方案,但前提是必须得到nVIDIA和ATI的授权才能够在驱动程序中开放。而扩展接口部分可实现1条PCI Express X4、双条PCI Express X2或4条PCI Express X1的灵活组合,用户只要在BIOS中选择相应的设定即可。南桥方面,M1695通过16位HyperTransport总线与M1567南桥连接,后者不仅可支援两个串行ATA接口、两个并行ATA通道、8个USB 1.1/2.0接口和6个PCI插槽等主流的规格,更是提供了一条额外的AGP 8X显卡接口。换句话说,M1695/M1567芯片组可以同时连接两块PCI Express显卡和一块AGP显卡,这样做一方面可满足用户升级扩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很容易构建六屏显示系统―这项设计被ULi称为“TGi(Triple Graphics Interface,三显卡接口)”。除了与M1567搭配外,M1695北桥还可以同流行的M1575南桥组合,虽然M1575无法提供额外的AGP 8X接口,但它的技术规格比M1567先进得多。M1575可支持串行ATA 2.0和RAID 0、1、5等先进功能,HD Audio高保真音频也是标准配备,在功能上完全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预计它也将成为M1695的主选搭配。除此之外,ULi还表示M1695可与AMD-8132 PCI-X控制器连接,应用于工作站市场,尽管我们认为该领域并非ULi特长,但M1695的弹性设计方案还是相当值得赞赏。

M1695推出之后,获得许多媒体的一致好评,在实际测试中M1695表现出的性能令人刮目相看,普遍认为该产品具有同nForce4系列和VIA K8T890抗衡的实力,而优秀的性价比和出众的兼容能力更是亮点所在。除了富士康外,所有一线大厂均已开始量产基于M1695芯片组的K8主板,做到这一步ULi也算修成正果了。这样,M1695便与M1689一道分别针对中高端和入门级市场,ULi乐观预计它们的第三季度销售额将会上升20%以上,这其中K8平台芯片组和为ATI芯片组搭配的M1575南桥会占主要的比例。而在英特尔平台,ULi也遇到极好的机会:英特尔减少了入门级芯片组的供应,SiS又面临供货紧张的局面,ULi因此获得更多主板厂商的订单,业务发展颇为顺利。另外,ULi计划在年底推出M1695的单芯片版本,它将集M1695和M1575南桥的功能于一身,取代规格落后的M1689芯片组担当重任。由于单芯片方案成本更低,预计会更受主板厂商的欢迎。

ULi显然没有就此满足,该公司近期透露它们将开发整合型芯片组,以进一步完善产品线。由于ULi从未有图形核心的开发经验,所以将通过与图形厂商的合作来完成。据悉,XGI将成为ULi的合作伙伴,为它提供DirectX9图形技术,尽管XGI是SiS的子公司、SiS与ULi又是竞争对手的关系,此番合作案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XGI、SiS与ULi均属于联电系(UMC,台湾省第二大半导体代工厂),如果没有例外的话,ULi的整合芯片组有望在2006年推出。

总结

在本文中,读者会发现没有SiS和VIA的身影,这并非我们厚此薄彼,而是由于这两家传统芯片组厂商在下半年缺乏富有新意的产品推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两者特殊的市场定位及产品开发作风所决定。其中,SiS向来都主打OEM市场,产品型号也极为丰富,但它更侧重于英特尔平台。尽管在2004年SiS曾向AMD平台发起冲击,相关产品实力不俗,但在nVIDIA和VIA的阴影下未获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采用SiS芯片组的K8主板极少见到;相对来说,英特尔平台则要好一些,可面对英特尔自有产品的强势,SiS在零售市场同样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然而,在OEM市场的情况截然不同,SiS在该领域称雄多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SiS产品在成本上占据优势(注:在Pentium 4时代,OEM厂商要么选择英特尔芯片组的主板,要么只能选择SiS芯片组主板,没有其他的产品可以选择;由于基于SiS芯片组的主板成本明显较低,为OEM市场广泛采纳);而OEM市场对产品的先进性并不关心,只要不落后于时代即可;为此,SiS在产品开发上也是中规中矩,新产品虽然不怎么出彩,但也丝毫不落伍。至于VIA,无论是在英特尔平台还是在AMD平台似乎都无所适从―英特尔芯片组过于强势,OEM市场又没有自己的位置,VIA只能在零售低端领域徘徊;而AMD平台又受到nVIDIA和ATI的强力打压,VIA的声势大不如前,用户纷纷流失;更糟糕的是,VIA自身似乎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产品开发依然保持小步前进、型号屡出的方式,可每款产品都无法一次性做到功能真正完备后再推出,许多用户抛弃VIA、转向nVIDIA平台很大程度上便是出于这个理由。在下半年,VIA将推出针对AMD平台的K8T900芯片组,它只是将双显卡方案从之前的16X+4X改为8X+8X,尚未即落后于nForce4 SLI X16,如果VIA再不改变策略,也许很难挽回在该领域的发展颓势。

在这样的动荡格局中,技术成为决定市场转向的“看不见的手”,nVIDIA、ATI的崛起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ULi的成功除了坚持技术创新、不断营造亮点之外,准确的市场定位也是一大原因。在未来的一年中,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新品出台,也会看到各厂商在芯片组市场份额方面此消彼涨,一个多元化的新格局就此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芯片组市场目前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任何一个参与厂商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关键抉择。

图1nForce4 SLI X16 for AMD芯片组架构,注意其MCP南桥实际上便是之前nForce4 SLI单芯片组。

图2nForce4 SLI X16 for Intel芯片组架构,MCP南桥与AMD版本相同。

图3ATI RD400主板样品,支持CrossFire交叉火力技术。

图4ATI芯片组型号发展简表

图5M1695+M1567芯片组架构示意,图形系统可构成双X8的双显卡方案。

图6基于M1695北桥的工作站平台

图7ULi M1695开发样板,可同时支持PCI Express显卡和AGP 8X显卡。

上一篇:随身音乐地带 下一篇:研发手记又是漏洞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