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6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24 06:52:48

小儿热性惊厥68例临床分析

【摘要】惊厥(convulsion)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使大脑神经元暂时紊乱,引起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

【关键词】有热惊厥;收缩;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24-01

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据统计6岁以下小儿惊厥发生率约为成人的10~15倍,有5~6%的小儿有过1次或多次惊厥,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可危及生命或使患儿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和健康。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8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6个月至8岁,其中6个月~1岁12例,~3岁37例,~6岁18例,~8岁1例。首次发病年龄最小者为5个月,最大不足7岁,1~2岁之间是最高发病年龄组。6个月以内和6岁以上发病者甚少,新生儿未见有热惊厥者。见表1。

本组患儿均先有发热,后有惊厥。出现惊厥时体温39℃以上。惊厥出现在发热6小时以内者32例,占47.1%,~12小时17例,25.0%,~24小时9例,占13.2%,>24小时10例。占14.7%。原发病为上呼吸染者感染者32例、急性扁桃体炎16例,疱疹性咽炎2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6例、肠炎5例。全部病例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家族史3例。

1.2辅助检查68例中脑电图检查,正常46例,慢波节律12例,不对称5例,尖慢波2例,棘慢综合征3例。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及次数与脑电波形异常明显相关。见表2、表3。

1.3治疗及结果本组原发性疾病均为感染性疾病。故全部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退热、止惊治疗,并酌情给予脱水剂及纠酸治疗。每次惊厥发作给氧30分钟至2小时。经处理后患儿惊厥均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住院期间均无惊厥再次发作。

2讨论

2.1本组68例首发年龄6个月到3岁者60例,占85.3%,1~2岁之间是发病的最高年龄组(占44.1%),热性惊厥的这种年龄特征可能是因为该年龄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脑组织耗氧量较高,脑的兴奋和抑制系统的动态平静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易于发生有热惊厥[1]。

本组有热惊厥发生于呼吸道感染者63例(92.6%),且绝大多数(85.3%)发热在病程的24小时以内,表明预防呼吸道感染对防止小儿有热惊厥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有热发病过程中第一天尤应高度警惕惊厥发生。对既往有热惊厥发作史患儿,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2]。

2.2本组资料表明,有热惊厥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越长,复发次数越多,发生脑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本组资料表明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其脑电图异常率越高。这可能是因为惊厥性电活动及发热时,脑对于氧和葡萄糖的代谢需要增加;惊厥时全身肌肉剧烈收缩大量耗氧,加之惊厥时呼吸不规则使吸入氧减少。由于脑供氧不足,脑组织大量无氧酵解使酸性代谢产物蓄积,加上氧自由基的增加,而出现脑组织酸中毒和代谢紊乱,引起脑水肿,产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3]。

2.3有热惊厥的病程经过大多数良好,产生的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很少。严重的有热惊厥还可有癫痫及智力低下等后遗症,故值得重视。对有热惊厥的处理除退热、止惊外,必要时还应给氧纠酸、降颅压治疗,以避免或减轻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因为有热惊厥的复发率较高,为避免反复发作的有热惊厥,必要时给予抗惊厥药物的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1]刘超捷:小儿发热惊厥与阿氏评分小于7分新生儿关系分析[J].儿科临床医疗.2012,33(4):39~40

[2]高宏: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观察及急救措施[J].中国医药杂志.2012,(9):37

[3]麦志伟,宁建明.60例婴幼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2011,15(5):37~38

上一篇:规范输血过程中护理的作用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