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时间:2022-08-24 05:51:10

无公害农产品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摘 要:本人通过多年在农业生产一线上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无公害农产品 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原则、及防治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农产品;向日葵;防治原则

1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治原则。

2 向日葵黄萎病

2.1 症状

向日葵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是向日葵的重要病害。该病多从向日葵开花结果后发病,先是自下而上或从一侧的叶片发病,随后向全株发展,所以称“半边疯”。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黄斑,随着黄斑的扩大,颜色也由黄色变为褐色。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在恢复,叶缘上卷,叶片变褐,并不断由植株下部向上方发展,严重时病叶脱落、落花、落果或病株枯死。纵切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棕褐色,故称“黑心病”。在向日葵上引起黄萎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即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其中枯死型: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病情扩展快,常致整株死亡;黄斑型:植株稍矮化,叶片由下而上形成掌状黄斑,仅下部叶片枯死,植株不死亡;黄色斑驳型:植株矮化不明显,仅少数叶片有黄色斑驳或叶尖、叶缘有枯斑,叶片不枯死。病情自下向上发展。

2.2 病原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称黄萎轮枝菌或黑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2.3 侵染循环

该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坦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可以存活6年以上,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杂草,借风雨、流水、人畜和农具等传到无病田。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发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2.4 发病条件

向日葵黄萎病是我国向日葵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主要发生在成株期,低洼地、种植密度大易发病,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一般在6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2 ℃左右,降水量比较多,气象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这时正值向日葵现蕾期,是黄萎病发生始期,提醒农民朋友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

2.5 农业防治

严格进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至少要有3年以上的轮作期,如与禾本科、豆科等作物轮作效果好;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减少病源,发病的茎秆要及时烧毁,以防病害扩散蔓延。

2.6 化学防治

2.6.1 种子处理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

2.6.2 土壤消毒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3 kg/667 m2~1.5 kg /667 m2,拌适量细土30~50 kg制成药土,撒在土壤表,然后进行翻地。

2.6.3 药剂防治

2.6.3.1 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4%杀毒矾呆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7%可杀得101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龙克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4%络氨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

2.6.3.2 灌根 发病较重的田块,用12.5%治萎灵乳油200倍液灌根,每株病株灌药液100 mL,或用10%农抗12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用30%甲霜・f霉灵(瑞苗清)水剂2500倍液,或用80%乙蒜素乳油1000~2 000倍液灌根,注意:乙蒜素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用铁容器配药,现配现用,药剂交替使用,隔7~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1~2次。

上一篇:黑龙江省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浅谈龙爪槐育苗嫁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