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全学分制下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8-24 02:35:34

对完全学分制下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的思考

摘 要:在当前高校不断推进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教务管理并不能完全满足完全学分制提出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加强高校教务管理,才能确保高校健康发展。文章从简述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入手,思考提出高校在完全学分制下加强教务管理的措施,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 完全学分制; 教务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41-001

由于完全学分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备更强弹性的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相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在完全学分制下加强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值得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简述

在高校的完全学分制下,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仅可按照教学大纲及计划自主安排学习年限与计划,还能自由选择课程以及上课的教师、时间、地点等,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客观激励教师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基于此,高校教务管理随之发生变化,只有将管理主导型转变成服务主导型,服务于学生及教师的日常学习及教学活动,才能促使教务管理工作在完全学分制下合理分布在各个教学环节,涵盖教学计划、选课管课、学期排课、成绩管理、考务管理等的修订[1]。与此同时,完全学分制将高校教务员的工作变得更加多样化,他们不仅要在学期末做好学生的考务、成绩归档等工作,还要协助教务处评估课堂、考卷等的质量,时刻考核学生及任课教师,增强学生主动性与创新性,促进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确保能正常运行高校完全学分制教学体制。

二、完全学分制下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学生多维动态教务管理

随着弹性学制、自由选课制等在完全学分制下的实施,学生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流动性,传统的排课被选课代替、行政班被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教学班代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自主性,学习内容的跨度也逐渐增大。为此,高校应积极建立四位一体教务管理模式,包括导师、学院、教务处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通过加强指导学生,实现教务管理的多维化、动态化。如教学信息应及时更新,掌握学生的选课状况,及时提醒学生将漏选的课程补上,为优化教务管理工作提供条件。

(二)建立健全高校导师班级建制

完全学分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导师制,它是对辅导员责任制的补充。导师的责任主要包括:一是指导学生明确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学生能明确自己在大学时期的学习目标及方向;二是协助学校向学生宣传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方案及操作方法等;三是指导学生基于大学生涯规划进行选课,并接受学生咨询,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课程及方法;四是按照学生特征指导其正确修读已选课程,缩短学生适应完全学分制的期限,避免学生在选课及学习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而完全学分制要求高校要淡化班集体,但这是针对选课来说的,班集体不能直接被取消,即便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可能在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上不处于同一教室,时间段也各不相同,但也应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纪律性,方便高校开展教务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高校保持完整的班级建制,对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与导师制是有利的,能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强。

(三)创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要真正归位于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开展[2]。所以高校要根据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际,合理分化、整合高校中有关于学生的职能,有机重组高校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后勤、校医院、体育部等部门,逐渐形成专业的新型功能机构,建立直属学生的办公室、中心等。另外,高校应打破完全学分制下服务模式的局限,适当融合协会模式,消除高校各个学生相关事务部门的障碍,将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发展相关的事务管理部门融合在一起,有效建立协调机制,在加强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群体行动、突发事件等进行临时的沟通与协调,及时解决问题及矛盾,确保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能得到不断的创新,确保完全学分制顺利实施。

三、结语

在整个教学环节里,教务管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在完全学分制下积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务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教务管理工作,才能为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推动学校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3-118

[2]冯新.完全学分制下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5(15):214

上一篇:石家庄市中学校园集体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浅议构建和谐健康的汽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