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在地方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时间:2022-08-24 02:19:57

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在地方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需要大家的重视。几年来,江西省进行了保护研究的探索,在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定相应政策、开展立法调研、保护试点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与此同时还申报了国家级名录,确定了省级名录,举办庆祝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组织人员培训和强化宣传等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大多是分析其衰落的原因和如何保护的问题,像如何让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作为一门音乐课程走进中小学甚至是高校校园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所以我认为对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与教育相结合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因为除了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根源进行培育,使其生长,文化传统不能只成为书卷,它需要传承、需要播种,需要用人民和社会的土地滋养和成长,而教育是培养文化土壤的基础领域。因而只有通过教育的途径,才能使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一)现实状况

国外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日本学者在他的论文中提出:政府不但要用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而且要付出一定的实际行动来实施政策;韩国学者在论文中指出:“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是不仅仅把确立遗产项目作为目的,而且要提供这个文化项目得以继续传播的体系,而这个传播体系要有严密的结构。”法国的学者则表示:“对遗产的保护一方面标志着它社会属性的死亡,但另一方面,也变成了传承的关键因素。传承是遗产本身所特定的属性,它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且还可以通过技能和掌握这种技能的人的不断革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说的,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在中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为数不多、后继无人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等工作也缺乏人力再加上资金缺乏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渐衰落,使得前人传下来的文化支离破碎,只剩形式上的东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其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像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现代人很少依赖口头相传的形式;方言在入学考试中并不被接纳,造成农民子女受不到教育、学不到技能;内容老套、缺乏创新和时代感;经费不足、好演员的流失;政府忽视、缺乏保护;剧团不景气、后继无人、资料流失、缺乏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衰落的原因,直到现在,通过这几年政府的觉悟和努力,不断呼吁民众,不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和研究、保护工作的进行,使得一些专家、学者都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来,大家共同努力来挽救我们正在遗失的文化。

目前,我国的基础中缺少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我国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西方系统,对于真正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文化却很少关注,甚至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有些初中、高中的音乐课都被其它文理课替代了,这对于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有选择受各种教育的权利,学生到学校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江西的高校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都非常陌生,而江西本土的,就读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江西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更是全然不知,许多学生即便是结束了大学的音乐教育课程之后,也不了解什么是“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可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这方面的教育是个空白,因此,为了弥补音乐教育课程的不足,学校应当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学习,把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内容加入到音乐课程当中去。

(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需要教育传承

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迫在眉睫的,稍微的犹豫和停顿都会导致音乐文化的无形消失,特别是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更需要重视和保护,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它需要通过学习去了解、从中受益;需要通过教育去传承,而教育是传统文化建设的基础,民族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其实,我认为对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工作应当从娃娃抓起,早期的文化修养对于文化观念、意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环节,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知识框架建构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建议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应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教育内容,合理开发、构建课程,旨在增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青少年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需要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也称为民族认同性和民族认同意识,它由民族的自我认同、民族态度、民族归属感,民族的社会参与和文化实践几个要素组成,民族认同是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卷入,在当代,有人说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它们分别是共同的民族渊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共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任何一个民族都由它的主体、主体文化以及形成这一大民族的各民族文化所构成。而这些民族都有保持和发展自己文化的权利,人们又都认同自己国家的这种主体文化,所以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就是在这种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也正是缺少这种民族认同感,因此,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统一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帮助他们提高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端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加强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它正是以上三个层面中的文化层面中的一部分内容,它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延续和传承至关重要。这种传统文化不仅要通过教育传承,还需要我们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来支撑,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这样才能使这种传统文化得到高质量的传承并得到很好地保护。使得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这个庞大的民族中慢慢地流传下去,远离濒临消亡的困境。

上一篇:浅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