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答案,值得商榷

时间:2022-08-24 01:12:46

2016年高考江苏卷的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八声甘州》。词前有小序,序后分两阕: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粗粗一看,共有两道题,其中第二道题是: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查阅答案,可分为三点: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亮节;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融情于景,抒写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凉。深入品味后不难发现,如此答案欠妥当,不甚科学。为此,不揣陋见,特作以下商榷。

其一,不准确。

答案第一点讲回应朋友邀约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亮节,纯属理解不正确,概括不到位。

下阕第一句“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中的“向”和“要”是关键词。“向”有“归向、仰慕”之意;按照互文来说,“向”也可理解为 “要”。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说自己仰慕李广,不去杜曲种桑麻,不甘闲居田园;倾慕李广,要去南山学射虎,再度投入抗金救国的战斗。这些跟回应邀约盛情无关,与赞赏朋友高风亮节无涉。

再者,下阕第一句化用了杜诗:“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作者意思是想要追随李广,移住南山;观看射虎,终结残年。诗句最主要表达的情感是:向往南山,不忘骑射;仰慕李广,关心国事。如此说来,就扯不到回应邀约盛情,挨不到赞赏朋友高L亮节上去了。

不光如此,即便联系小序来理解,其结果也还是如此。词前小序中“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句表面上看好像是回应朋友邀约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亮节,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是说自己夜读《李广传》不能入睡,于是想起受晁楚老、杨民瞻邀约而同居山间(因为自己和李广一样去职赋闲)。如此一补充,那回应朋友邀约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亮节的说法还正确吗?恐怕只剩下那如同李广去职的不幸,那爱国志士的赋闲之怨。所以,寄寓的只能是作者仰慕李广、向往南山之情。

此外,答案第三点讲“壮志难酬”,也不尽准确。下阕结句是环境描写:“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既然是环境描写,那就不应与壮志难酬挂钩,而应跟当时的环境关连:与黑暗社会链接,同冷酷现实联系。据此可归纳为寄寓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悲慨,或者说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冷酷的悲慨。

其二,不全面。

依据下阕第三句,归纳出答案第二点: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准确地讲,应是对南宋当局扼杀人才的不满。根据下阕第四句概括出答案第三点:结句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冷酷或现实黑暗的悲慨。

但细细看去,下阕第二句表达的是宠辱不惊的豪迈,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悲愤。下阕第二句“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回应了上阕中的第四句“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字面上的意思是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不会改坚决抗战的爱国初衷;我要谈笑自如,度过晚年,不会与当局苟安者同流合污。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宠辱不惊的潇洒与无所悔恨的豪迈,还可以看到作者不改初衷的决心和不变心愿的坚强。但从深层上讲,作者说的是反话,饱含着深沉的辛酸;用的是反语,蕴含着强烈的悲愤。因此,其所寄寓的是怀才不遇,英雄迟暮;所表达的是满腔痛苦,满腹悲愤。概言之,是壮志未酬的感慨。

再一点,下阕第三句也不止是表达了对南宋当局扼杀人才的不满,还抒发了对建功立业的期盼。请看下阕第三句前一小句“汉开边、功名万里”是词人借汉言宋,借古述今,意思是说自己应该像汉代志士那样,短衣匹马,投入抗金救国战斗,为恢复国家建立功勋。

其三,不规范。

一是答案本身颇不规范。“化用杜诗”讲的是化用典故,虽与表现心中情感有关,然而绝不是心中情感。同样,“借李广自比”,说的是表达方式,虽与表达内心思想有涉,但绝不是内心思想。末者“融情于景”,谈的是情景特点,虽与抒发心里情意相连,可也绝不是心里情意。可以说,它们都是表现手法,但都不是思想情感,如此放在答案中不仅淡化了答案重点,而且偏离了答题要求。

二是未加拓展,缺乏印证,所有答案要点都没有拓展。比如谈到词中寄寓了对名将李广的仰慕,就可以摘用原句,进行简要例证:用自己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寄寓了对名将李广的仰慕。又如,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就可以使用原词,进行相应印证:用李广也曾赋闲来类比自己去职闲居,表达了对南宋当局扼杀人才的不满。再如,抒写了对社会环境黑暗的悲慨,就可以稍稍展开,略加对应证明:用自然环境黑暗来暗喻社会环境黑暗,抒写了对现实冷酷的悲慨。

三是缺乏总说,缺少总评。总体上来说,《八声甘州》所涌出的是落职带来的思想变化,所流淌的是赋闲引起的惆怅情感。

至此,可将第二题答案拟制为:总体上讲,寄寓了作者抗金爱国、去职赋闲的思想情感。分开来说,寄寓了作者如下思想情感:对名将李广的仰慕或向往;对宠辱不惊的豪迈;对壮志未酬的悲愤;对建功立业的期盼;对南宋当局扼杀人才的不满;对社会黑暗或现实冷酷的悲凉。

因此,要想拟准答案,必须开动脑筋,深透体悟;必须依据诗句,比较鉴别;必须谨慎取舍,择善而从。

【作者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上一篇:微笑着,想起婉转流年 下一篇:春天般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