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与“参与式互动”学习的结合

时间:2022-08-24 12:38:51

略谈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与“参与式互动”学习的结合

小班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有所改革。小学教育的小班化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它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从而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小班化教学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其中“参与式互动”学习成为小班化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相比较而言,小班化教学为教师和学生互动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大班相比,其师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为“参与式互动”学习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这对任课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适时地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改变与调整。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与实践,提出了如何运用“参与式互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1.小班化教学注重师生互动

小班化教育人少了, 批改的作业少了, 从表面上看是宽松了, 但实际上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化教育教学要注重师生交融,这一点在大班教学也是同样重要的,但在小班试用更觉得得心应手。由于大班班级人数太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降低,难以像小班教学那样同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难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积极的反馈,激发起学习兴趣,渐渐地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而在小班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小班的数学老师要上好课,也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总是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同样一种教法,在小班化教学中效果尤为显著。

2.小班化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因材施教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可将数学程度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依据差异提出分层要求,然后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之后加强个别辅导。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

二、体现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小组参与,互动学习

1.课内形式

课内小班教学时,班级改变以往的分组,而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在安排座位时教师根据在分组教学中常用的是固定分组教学学生特点,把学生按成绩、习惯等方面互补型的分为一组,按照1、2、3、4号进行编号,(1号为小组内优等生,4号为学困生,2号和3号为中等生),以便于小组开展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不知道如何讨论问题,合作探究时会出现说话、玩耍现象。所以从一年级开始,给学生渗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在开展主题讨论时,强调分工,有利于体验者、归纳者及汇报发言者各司其职。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先由小组的3号和4号观察和手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征,由1号总结图形的特征,2号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大小不一样,圆柱可以滚动,上下的面都是圆形等。在课内固定的学习小组中,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不同的分工,在回忆已学的知识为新知识铺垫时让学困生来唱主角,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优、中等生进行归纳、整理。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让优生在组内讲解带动中下生;在作业订正中,让中等生辅导学困生;在讲解分析中,让优等生介绍不同的解法,带动中等生灵活解题,督促学困生及时改正,巩固新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答题正确学有长进的,教师都应给小组发奖卡,强化集体荣誉感和成功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固定的学习小组中互为连动,使得不同层次学生互相促进,更好地发挥小班的分组教学作用,提高全班学生整体水平。

2.课外形式

课外小班教学时,可以是多样性的,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生活里的数学。

在课外设4人小组(课内固定的4人小组),开展学习竞争,不仅是优等生的竞争,还要比学困生的进步。由优等生带领小组同学完成课外作业。如前面提到的,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各种学习材料的整备,由小组长分配任务,各小组成员从家里带来一些什么物体,如牙膏盒、茶叶桶、魔方、弹珠等,避免了一个学生找不齐所有形状的物体。又如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由组长(1号)组织学习活动,在校园里,学生上下楼梯是否靠右行走,指出走错的同学,提醒他正确行走,避免撞到同学;找到一年级每个班的位置,并正确地描述它的位置。《位置》这个单元,尤其是《左右》这节课,学生出错率高,设计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小班的出现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对教师、学生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教师减少了管理班级和维持学生纪律的时间。此外,还可以改善学生和教师的态度,使学生之间的交往机会增多。因此,数学教师在小班化的教育空间内,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建构互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之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达到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探究新课程理念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下一篇:精彩预设与灵动生成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