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给刘禹锡陋室镶道金边儿

时间:2022-08-24 12:24:09

最近,安徽和县计划投入数千万元,打造全新的“陋室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的住所,因为他的这篇《陋室铭》而一举成名。现存陋室为清乾隆年间知州宋思仁重建。20世纪八十年代由地方政府拨款修葺,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县规划部门表示,现存的陋室面积较小,很多来参观的人均表示值得看的东西太少、逛的时间太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甚至一些人看过之后,认为不过是座“破房子”。此次改造工程计划在陋室公园里新增“金经台”、“鸿儒阁”等多处人造景观楼阁,陋室公园将扩建到100亩,花费千万元,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陋室、孔庙、镇淮楼、四牌坊和文昌塔,是古和州保留下来的五大历史景观,和县县政府决定以这五大景观,打造一条长1.5公里的仿古街。

评论

安徽和县主政官员碰到一个难题:当地准备斥资千万改造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居;然而,刘氏故居千百年来就以“陋室”闻名于世。政府花费巨资修复陋室,其荒谬性自然表露无遗。所以相关新闻被报道后,引发了人们对政府大搞“文物经济”的质疑。

还原事情本质,依然逃不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流行逻辑。至于修的是陋室或者豪华故宅,也就没什么太大区别。再说,当地这笔钱也不全用在一幢“破房子”上,借着项目还要搞新花样,比如仿古街。在我看来,更值得探究的是,这一表象背后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思维。

大致可以讲,“借尸还魂”、“争抢祖宗”、仿古造古、拆旧换新等现象,都是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抓手。现在更发展到,名人还没故去,就开始造“生祠”。余秋雨家乡老宅变身“名人故居”,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贡献就在于此。

不同地方在是否可以搞文化经济问题上,答案只能是因地制宜。就安徽和县的作为,我认为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至少客观上,可能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利用文物资源和保护文物应当各得其所,而不能让旅游经济大肆破坏文物虽然这处所谓的刘禹锡故居,很可能没有一片砖瓦属于诗人所属年代。关键就在于,和县乃至大多数搞类似文化经济的地方,仍然是通过政府或行政主导手段来推动经济。说到底,这是时代的迷思。

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

――南开大学教授陈洪

对文保单位只能进行必要的修缮,任何的改扩建都会破坏文保单位的原貌,这是不被允许的。任何文倮单位都会划定保护区,改扩建只能在保护区之外进行。类似陋室公园扩建到100亩,其实更多是偏于商业性,是地方政府谋求利益之举。

――著名文保专家徐苹芳

上一篇:汗!把余秋雨的老宅包装成文物 下一篇:在上海与高尔夫美妙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