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痕却有痕

时间:2022-08-24 10:39:38

“角的度量”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难点,是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这学期我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了解量角器的秘密,让学生从不同位置熟悉量角器的各种不同度数,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课伊始,我开门见山:今天老师陪着大家好好玩一玩好吗?(生:好!)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要和老师一起玩,(这样首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不再把我放在“敌对”的一面,也暗示了学生不能单独行动。)

教学第一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一说“量角器的秘密”,大家不是喜欢在底下发表意见吗,现在就请你把想说的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结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量角器的形状到中心,到刻度线,到刻度,气氛热烈而又融洽,他们把自己所知的量角器描述既详细又细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说,起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没料到的,这样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指一指量角器的中心,零刻度线,九十度刻度线,对量角器的初步认识是在这种相互交流的氛围产生的,学生体验到了集体交流的力量,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第二步,一起来玩量角器,上节课的失败也给了我启示,学生对量角器如此感兴趣,何不利用学生的兴趣熟悉量角器的性能呢?我先在黑板上放上量角器,大家跟我一起放好吗?下面和老师做个游戏,请用铅笔尖在量角器的左边找到零刻度线,这个零刻度在里圈,还是在外圈?你能从左边依次找到15°、30°、45°、60°、75°、90°、120°、150°、180°吗?如果让你从右边起找到0度你会吗 ?再让学生从右边开始找零刻度,零刻度在哪儿?它在里圈,还是外圈,和刚才的零刻度为什么不一样?(方向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找刻度时,首先找准零刻度。)

学生玩得特别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对量角器的性能有了深层次的把握,也明白了有的角用量角器中规中矩的去量,反而量不出来,如果挪动量角器的位置,反而能量出来,也就是说,使用量角器时,不要只记住一种摆放方式,要能灵活运用量角器,量角器的摆放随着角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也帮助学生训练了求异思维。

不知不觉十分钟过去了,熟悉量角器这一环节,花了这么长时间,对后面教学有没有影响呢?我有点忐忑不安。

教学第三步,照样子用量角器量角,我让学生观察课本19页上的量角方法,然后讨论你觉得量角时应该怎么量?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通过交流很快得出顶点对中心,零刻度线对准其中一条边,再看另一条边对准哪个刻度,这些量角的要点,并且把它归纳为“二重一看”。课结束了,我和学生都获得了一种由衷的满足感,对比两节课,虽然都是角的度量,但第一种教学方法太过传统,知识以及方法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第二种方法却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充分给他们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享受了学习的快乐,自己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印象更加深刻。

两天后的量角训练测试是检验这节课的试金石,两个班参加测试的120名学生全对有60人,90分以上是95人,优秀率近80%,这是以往的教学很少有的成绩,其中潘政博、尹耀这两名学困生也得到了86分和97分这样的好成绩,着实令人欣慰,“角的度量“这个困扰我多年的难点,终于被突破了。

看着这些试卷,久久不能平静,有了这样几点启示:

1.学生的自主应该具有规范性。学生的自主总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的背景中实现的,教学秩序的优劣直接、间接影响学生自主的实现,毫无规范可言的教学状态,师生其实也已无教学自主可言。从第一节课的实际效果看,没有规范的自主是“放羊式”的课堂,是自由散漫的摇篮,学生没法倾听别人的声音,甚至无法把老师的话听进去。这样,课堂上就因为没有纪律性,导致学生学生手足无措,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应该选择合适的机会,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规范的自主应该以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实践为依托,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2.教学预设应根据课堂上的生成进行调整。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有序中张显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把学习数学变成一种快乐的事,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顺应他们的心理特征,改变自己的预设,动态的生成。我们知道学生们是活生生的人,进入21世纪后,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的信息以几何级数在增长,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广。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恰当地运用课堂上的“生成”作为教学资源,站在学生的视角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不能墨守成规。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的预设,随时创新,即兴创作,才能创设一个更有效的课堂学习情境。

3.有效的操作应从熟悉工具的性能开始。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熟悉量角器、熟悉三角板等常常是一带而过,结果换了变式角,不少学生就会手足无措。同样是三角板画角,也是这样,少部分学生对三角板的每个角的度数还不熟悉,何来画角呢?第二次教学角的度量,我抓住了量角的最关键的部分,在熟悉性能上花足了时间,让学生把量角器放在不同的位置认识不同的刻度,细节决定成败,只改变了一个小小的细节,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学生对量角、画角了然于胸。这也提醒我们平时的教学一定多考虑细节,课堂能灵活调整,这样才会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部分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孩子课堂上表现出的爱玩、好动的天性,与老师上好一节课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找准适当的切入点,采用适当的方法,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正是“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一篇:浅析数列通项的求法 下一篇:“等式与方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