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古陶器的神韵

时间:2022-08-24 08:50:26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息在汉江流域安康地区的先民,就进行着陶器的烧制,古陶器是僻处偏隅的安康先民智慧与文明的闪光点。安康地区陶器最早出现在7000年前的前仰韶李家村文化时期,汉江两岸自石泉县马岭坝至旬阳县枸元,长约300公里的范围内,皆有李家村文化陶器的出土。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陶器已成为安康各县新石器遗址中最常见的遗物。其中有罐、盆、碗、甑、釜、杯、瓮、釜形鼎、尖底瓶、锉刀、纺轮、网坠等。这一时期安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手制所占比例极大。后来逐步发明了“慢轮修理法”,即为手制轮修。

秦统一六国,继之而来的是强盛的汉朝,这一时期安康的制陶业也随之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秦汉墓中出土了种类繁多的陶制生活器皿和明器。如罐、盆、壶、瓶等,以及俑、井、仓、灶、猪圈、狗、鸡等。

笔者收藏有几件古陶器,虽不起眼,却可以让人领略到陕南古陶器的神韵。

平底褐黑色陶钵(图1),为新石器时代李家村文化时期器物。高8厘米,口径10.5厘米,鼓腹,腹径13厘米,平底直径9厘米。直口,颈稍缩,胎质有夹砂,为手制。底部及近底外部有削坯痕。这种钵是生活实用器。

图1

绳纹灰陶罐(图2),高16.4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厘米,腹径15厘米,撇口,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腹部饰绳纹,有手制轮修弦纹痕。此罐造型端庄秀美,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日用品。

图2

刻花黑陶尊(图3),高6厘米,口径2.8厘米(有残),腹径6.5厘米,底径4厘米。侈口,直颈,颈下部刻划两道凹弦纹,两弦纹之间刻划人字纹一周。溜肩,肩与腹交接处刻划两道凹弦纹,两弦纹间刻划人字纹一周。腹部施竖绳纹一周,平底。这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酒具。

图3

单系灰陶小口罐(图4),高31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7厘米。小口微外撇,束颈,广肩,肩上有一钮作系,上腹鼓,下腹收至胫部,平底。口沿下饰一道细凸弦纹,腹部多道宽凸弦纹。青灰陶质,有夹砂,厚壁,底一侧有削坯修整的痕迹。它可能是殷商前期的盛酒器。

图4

夹砂灰陶鍪(图5),高13.5厘米,口径11.5厘米,腹径15厘米。撇口,束颈,圜(huan)底。肩腹之间有凹弦纹一周,肩部有对称一大一小两竖耳,中有圆孔。腹部至底部饰绳纹,颈部亦饰竖绳纹。夹砂灰陶质,造型优美。此器是殷商时炊具,是后来青铜鍪的始祖。

图5

商周虺纹灰陶(图6),器作椭圆形,通高16厘米,口长12厘米,口宽6厘米。隆盖,顶有一椭圆饼形钮。器敛口,斜肩,鼓腹,两侧有瓦形系。器腹中部有一周宽带虺纹,底为椭圆形。此器是手工捏制,壁较厚,为泥质陶。

图6

战国灰陶蒜头壶(图7),高19.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9.5厘米。长颈,溜肩,鼓腹缓收至底,肩有粗弦纹,底略平,但外沿微微凸起,内有一道凹弦纹。胎质粗松,有夹砂。本器颈部修长与腹部的圆鼓恰成对比,线条由窄而宽,十分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蒜头壶是盛酒器,著名的秦代青铜蒜头壶可能由此造型演变而来。

图7

汉代盘口灰陶壶(图8),高30.5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21厘米,足径12.5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直圈足,平底,足高4厘米。肩施两道凹弦纹,腹中部施一道凹弦纹。胎质较细、坚致。器形类似青铜锺,造型庄重,为盛酒器。

图8

此器采用了当时的施陶衣技术,即在陶坯上拍打砑光,然后施一层薄薄的泥浆,再烧制而成。虽是生坑器,但至今可看到器面斑驳的光泽,可算作当时的豪华陶器。

汉代灰陶罐(图9),高17厘米,口径9.8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10.2厘米。唇口,束颈,鼓腹,平底。轮制厚壁,底有刮削痕。胎质浅灰,泥较纯净。此器为盛酒器。

图9

汉代灰陶弦纹盖罐(图10)。高12.5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8.2厘米。敛口平肩,圆腹小平底。肩有四条宽凹弦纹,腹部有三组凹弦纹,每组弦纹间距为1.3厘米。盖为圆弧面,有两组弦纹,钉帽形钮。胎质较细密坚致,叩之有金属声,烧成温度应在1000℃以上。此器可能是盛酒器。

图10

汉代灰陶仓(图11)。通高29.5厘米,口径8厘米,仓口似屋顶,外沿直径18.5厘米,口沿内敛,圆柱形仓体,直径18厘米,上有三组弦纹,每组弦纹由三道细凸弦纹组成。底平,并有三兽足,足高2.5厘米,胎质较细。此器仿照当时的谷仓,为汉代明器。

图11

汉代单门灰陶灶(图12)。锅台长31.2厘米,宽15厘米,高8厘米。前部有大小两个锅戗口,后部有堆塑的杯盘等。灶面压印几何纹。灶门为方口,口左右压印几何瓦当纹,两侧面也压印花纹。底为中空框形。属模压和手工制作成型,也是随葬用的明器。

图12

汉代灰陶鸭(图13)。高8.2厘米,身长11厘米。手工捏制而成,下方靠后留有气孔。造型逼真,夹砂灰陶质。

图13

汉代灰陶鸡(图14)。通高13厘米,身长14.5厘米。模压成型,实心,泥质灰陶。造型生动。

图14

唐代瓦当(图15),直径14.5厘米,厚1.6厘米,青灰陶质。缘宽2.2厘米,中心模印宝相花,周边压印乳钉纹,整体图案非常美观。

图15

收藏界普遍认为这类高古陶器,有考古价值,但经济价值不高。笔者认为,这类高古陶器是古代先民智慧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人文历史价值很高。因此,收藏古陶器既可以体味它的神韵,陶冶情操和修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古陶器的人文历史价值也将会体现在它的经济价值上。

(责编:雨岚)

上一篇:拍卖精品赏析·翡翠 下一篇:“威震四方”与“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