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门”的危机干预

时间:2022-08-24 08:21:51

学生“自杀门”的危机干预

晚上7:30左右,我刚从学校回到家,电话就响了。我拿起一看,是一个“问题学生”的家长打来的。孩子的爸爸在电话那头非常焦急。原来,孩子中午因为吃饭问题跟他闹情绪,晚上回家后还在赌气,妈妈不敢惹,爸爸就批评了两句,孩子受不了了。孩子把衣服一扯,手指着露出来的胸口,赌气地嚷着:“你砍啊,你砍啊,不活了!”孩子一边叫,一边往窗台走,并说:“老爸你不动手砍的话,我就自己跳下去!”面对这样的情形,做父亲的再也不敢说什么了,他让妻子看住孩子,自己赶紧出了家门,打电话向我求助。

接到电话后,我立即打车直奔学生的家。在出租车上,我琢磨着孩子冲动的原因,想着解围的方法。难道单单就是因为中午与父亲吃饭的事?学校里还发生过什么?和别的同学有无矛盾?……一个问题全涌了上来,理了下思路,准备了几套方案。

我不止一次到过这个学生的家,已经熟门熟路了。进了学生家门,孩子的大伯已经闻讯赶来,正和孩子喊话,孩子的妈妈在旁边很焦急,但不敢说话。家里的气氛显得很紧张。孩子嘴上说着狠话,但看到我,脚下也并没有移动半分。我寻思,自杀是不至于的,便走上前,像平时在学校一样,拉住比我要高一个头的大男孩说:“走,不理他们……”

在温暖的小餐厅里,孩子的情绪渐渐平稳,看着我是来为他解围的,原本激动的情绪逐渐冷静下来。我故意问他:“不会是因为我在课堂收你游戏机的事吧?”我一边说,一边把特意带来的掌上游戏机很郑重地交还到他的手上。孩子一下就笑了,连说不是。

气氛一下子缓和了,我没有急入主题,绕开了常规的谈话,继续和他以朋友的身份讨论与老爸老妈的相处经验。我说我也曾经干过傻事,也曾很无端地憎恨过自己的父母。在我的眼里,父母是如何毫无缘由地狠批我的,当时我是多么的不爽。父母在别人面前,从来不赞赏我,不鼓励我,无论我如何努力,他们都要否定我……

孩子感同身受,还不时地同情我,说“你这么可怜”。再后来,我又跟他聊起自己的性格、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自己当年在做学生时对事物的感受等等,这一切都得到他的一一认同。我接着说:“如果我判断没错的话,这次你跟爸爸妈妈寻死觅活,估计就是想急急他们,小小发泄一下自己的压力,对吧?”他笑了。

接下来的谈话就非常顺利了,他对之前的冲动内疚了起来。我进一步启发他:你已经读初三,是个男子汉了。你有压力,也有苦恼,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有自己的主张,你可以和父母交流,但不能让他们过度操心。他点头称是。

矛盾终于解决了,家庭气氛缓和了,我向他们一家人告别。末了,我跟学生说,以后你还有什么想不明白,或者出现今天的情况,我仍然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你面前,我还会把你从窗口拉回来。孩子又笑了,说:“吕老师,不会再有这样的事了……”

此后我又几次与该生及父母沟通交流。据了解,孩子与爸爸妈妈的矛盾缓和了很多,虽然一家人交流仍不多,但是相互间包容多了,冲突少了。孩子经常跟妈妈说:“你们一点都不懂我怎么想的,只有吕老师才知道我的想法,我找吕老师说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

老班视线

“变”是教育不变的智慧

引导情绪激动中的孩子,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学生个性、教育环境、教育时机和教育切入点。“问题学生”像一座活火山,时而平静,时而爆发。在“火山爆发”时,不可强攻,只可智取。对“问题学生”进行说教已经效果不大,因为他们听多了大道理。压制也不是办法,因为越压,学生的叛逆情绪越重。有时候,换一换方法,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变化”。

1.换一个环境。当学生遭受家人亲戚的“轮番轰炸”,烦不胜烦时,把学生带到另一个比较舒缓的环境,平复了学生情绪。当学生与他人发生冲突,情绪较为激动时,换一个环境是一种较好的处置策略。

2.换一种姿态。班主任的处理姿态是为学生解围,而不是和家人一起说教,这就容易打消学生的对立情绪。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帮助自己而不是火上浇油、“助纣为虐”,心存感激,对老师就会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3.换一个位置。一般来说,班主任总是以教育者、强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则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本案例中,班主任与学生分享自己成长的烦恼,让学生感觉教师真实可信,甚至产生同情心。当学生有了“自己人”心理时,教师的跟进教育就会比较顺利。换位思考、同理心、示弱,这些都是有效的教育策略。

4.换一个切入点。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没有直奔主题(因为学生已经高度敏感,筑起了心理防线),而是从故意误会开始的。这一误会,使学生放松了心情,也就放下了戒备,为后续的思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案例的成功看似在于战术的灵活多变,其实是班主任遵循了教育规律,顺势而为的结果,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其中几个细节的处理,值得借鉴。不过案例的结尾却令人有些担忧,学生亲近教师却疏远了亲人。因为教师不是当事人,与学生的利害冲突较小,容易和学生交朋友,但家长却无此条件。学生的心态无疑是不成熟的,对此,班主任不应该沾沾自喜,更不应该大意,还要继续做好疏导工作。如果教师的介入反而激化了学生和家长的矛盾,那就得不偿失了。

(江苏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陈 宇)

上一篇:刻度化技术,让问题看得见 下一篇:“金色童年教育”让每个孩子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