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气郁脾虚致白细胞减少症治思路

时间:2022-08-24 08:20:21

辨气郁脾虚致白细胞减少症治思路

614100四川省夹江县计生指导站中医专科病例介绍

患者,女,47岁。2003年12月初诊。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短气太息,白细胞减少3个月。

患者3个月前送爱女出国留学,因返程晕车,出现头晕、呕吐,服藿香正气液好转后,即感觉全身乏力,四肢倦怠,渐食欲不振、短气太息,伴头晕,失眠、多梦。血常规检查见:RBC 4.2×1012/L,HGb115g/L,WBC2.8×109/L(正常值3.5~5.0 x109L)、PLTl20×109/L,多次化验白细胞

诊断 郁证(脾郁)。

病机 思虑伤脾,气郁脾虚。

治法 行气解郁,燥湿健脾;辅以怡情开怀。

方药 逍遥散合越鞠丸去栀子:柴胡、白芍、建曲、川芎、香附各12g,茯苓、苍术,白术各15g,当归、薄荷各10g,甘草6g,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2剂,每日3次口服.并耐心开导患者,省思虑,益精神。以舒情怀。

服2剂后精神转佳,能思饮食,焦虑太息之症缓解,但睡眠较差,原方加枣仁12g,又服5剂,1周后诸症消除。血常规:WBC3.7×109/L。继以逍遥散加减调理善后。半年后患者欣而告之,多次检查,白细胞均正常。

学生这种类型的病证临床常见,但从脉症上分析:全身乏力、气短太息――气虚;饮食减少――气血虚。为何服调补气血的归脾、补中无效?令人费解。

老 师 如果不是所见贴帖处方,我也会按脾虚中气不足论处。该患治疗3个月,病势却无进退,其中定有蹊跷。细问患者,其以前很少晕车,3个月前因送女离别,思念过度,返程时感觉心中郁闷,出现头晕、呕吐,返家后一直担忧女儿安危,终日惶惶。思则伤脾,因思气结,忧思过度,使脾气郁结,运化失常,纳谷不香,百食无味,变生他病。其中太息、脉弦这两个症候不可忽略。太息者,吸引一息为快,谓气郁之渐;脉弦者,郁脉当自弦,谓气郁之急。因思而郁,因郁而结,因结而病,气郁脾虚是本病的关键。

学生气短乏力、倦怠、食欲不振为脾虚之象,舌苔白腻因脾虚湿滞,焦虑太息、脉细而弦是气郁,头晕、失眠、多梦则为思虑郁结,白细胞减少的病理机制却不好解释。

老师你不是解释得很清楚吗?气郁脾虚。当然,白细胞减少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西医认为与白细胞增殖成熟障碍、外周血循环破坏和消耗过多等因素有关;而中医则认为与脾和。肾的关系最密切。本例白细胞减少当责之于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包括白细胞)的生成全赖脾之运化和输布。今脾虚而不运,气郁而不布,其化源乏竭,故出现白细胞减少。

学生甲 数十剂补气养血之剂无效,几剂逍遥散使白细胞恢复正常,而处方中升白细胞的中药却寥寥无几,难怪很多人认为中医治病神奇。老师,白细胞减少与该病有没有直接因果联系?

老师 不是神奇,这正是中医和西医认识、治疗疾病的不同之处。中医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疾病,追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西医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疾病,追求的是因果病因,即疾病与病因之间是否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如化验发现的疟原虫、结核杆菌就是因,其诱发的疟疾、结核病则是果,治疗上针对病因,有的放矢,则药到病除。那么白细胞减少是因还是果?

单纯的白细胞减少症,如是因服用某种化学药物,或放疗、化疗损伤白细胞等,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短气太息、头晕、失眠诸症,则白细胞减少是因,治当升白细胞为主,补中汤、归脾丸可大胆使用。而此例患者白细胞减少并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而只是脾郁证的症候群中的一个症状,单一的补气养血升白’细胞,治标弃本,其疗效不言自明。逍遥散、越鞠丸(因未化热故去栀子)行气解郁,针对思虑太过的病机处方,方中苍术、建曲、茯苓、白术又可燥湿健脾,气郁得解,脾虚得运,诸症自除,饮食起居正常,白细胞自然也恢复正常。

学生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把郁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型,逍遥散、越鞠丸用于肝气郁结的实证,今借以治脾郁,特别是逍遥散,其病机可概括为肝郁脾虚。那么它与气郁脾虚证有没有区别?如是脾虚,是否可加入既可补气健脾,又可升白细胞的党参、黄芪?

老师 这个两问题提得尖锐,也提得很好,学中医就得具有这种开拓和举一反三的思维。

肝郁脾虚暂称“肝郁”,气郁脾虚暂称“脾郁”,两者肯定有别。同是七情所伤,气机郁滞所致,怒伤肝,忧思伤脾,此之别。怒太甚者,多从厥阴风木化火,常言道“怒发冲冠、怒火中烧”,火性善炎上,常见胸胁苦满、头痛、目赤、口苦等肝郁化火之症;思虑太过,多从太阴湿土困脾,常说的“烦恼困扰,思虑忧愁愁断肠”,断肠就是指不思饮食,甚或出现消化道溃疡,此症状之别。同具有太息之症,肝郁善太息,吸引一息为快;脾郁气短太息,吸引一息以自救,此同中之别。同具有脉弦之症,肝郁脉弦而有力,或弦而数;脾郁脉弦而无力,或细而弦,此脉弦之别。肝郁用逍遥散多加丹皮、栀子以清肝火,或加地黄(黑逍遥)预防郁从火化;脾郁用逍遥散多加苍术、建曲燥湿健脾,此药物配伍之别。肝郁与脾郁之别,还有许多微妙之处,临床辨证时当细心体察。

至于可否加入既可补气健脾、又可升白细胞的党参、黄芪,当根据病情而定。我曾有一位同门师兄,年轻时最怕考试,只要一考试就会出现腹痛、大便隐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了许多治溃疡的药物无效。考虑到这是因思虑忧愁所致,我后来悟出一方,用逍遥散加西洋参,果然效验。我常取笑他“林黛玉离不开黑逍遥,师兄却喜欢洋逍遥?气郁脾虚因子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党参、黄芪有壅塞气机之嫌,脾虚湿困最好不用,若湿滞不甚,最好也选用补而不壅的西洋参。

学生 老师平时不喜言谈,诊病时您却不厌其烦,喋喋不休,’耐心地说理开导,许多病人听了老师一番解释,还没服药病已愈一半,这也是中医治病的一种手段吗?

老 师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调。《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这说明一个医师治病,如果只考虑生理与病理的变化,不考虑心理和精神的变化,不从心理和精神上配合治疗,疾病是不可能治好的。所以,值得注意的是该病在治法中,除了给予行气解郁、燥湿健脾的药物治疗外,还辅以怡情开怀的心理治疗。喜、怒、忧、思、惊、恐、悲这7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人皆有之,正常情况下不足为病。以思为例,如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你们毕业后对老师的思念,我对你们的思念,都是正常的思念,不足为患。如思虑过度,或以不健康的心态朝思暮想,则很容易致病。本例病人是母亲对女儿的深情牵挂,她可以直言不讳,其治疗尚且困难;如果是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心情不畅,隐瞒着可怕的事情而引起剧烈的思想矛盾,思维方法不正确而死钻牛角尖,脱离现实地空想、幻想、多疑猜想、单相思等,这些不可告人的心理隐患,单服药物而不辅以心理治疗能奏效吗?你们以后一定要记住“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也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

上一篇:止嗽散加味合西药治疗肺念珠菌病22例临床体会 下一篇:中西药联用治疗干眼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