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24 07:52:05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摘要: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难点和重点,教学体系合理性和科学性,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性和技术性,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本文基于商科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和讨论了人才创新能力标准、创新能力教学体系和应用型高校商科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平台架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期为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标准;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01-03

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求教育者立足时代,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观。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焦点。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高校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上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接入点、将能力培养过程作为塑造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载体,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能力标准是什么?如何改革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目前,分析观点纷繁复杂,认识是不一致的,导致教育教学改革主张不一致、在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教学体系和教学活动也各不相同。本文基于高校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活动及面临的问题,讨论了人才创新能力标准、创新能力教学体系和应用型高校商科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平台架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期为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标准

创新能力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研究的基点,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南针,是一个基本问题。目前学界的界定非常不一致。为什么在“创新能力”标准问题上存在认识上不一致?究其原因,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内涵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征导致。

创新人才标准多维度性。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个观点虽然被广泛认可但却过于简单抽象。意识和精神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人精神和心理特征。因此,可以用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个一般性特征,统一地去衡量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段的人。能力则是指生命物体对自然探索、认知、改造水平,是对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的度量,是与预期完成的特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类社会活动“实践”存在差异决定了对创新能力标准的差异和多维度,不存在一个统一标准。“能力”标准多维度性要求教育学研究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培养目标与专业结合制定具体的专业人才规格标准。高校培养人才规格和创新人才标准的核心是“创新能力”标准,这个观点不是否定“意识”和“精神”对于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目的在于统一认识: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上以创新能力标准为切入点、将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作为塑造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载体,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标准多层次性。创新人才分类学说认为,创新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相互联系的,按照不同分类划分产生不同的标准,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能成为“创新人才”。因此,在同一个学科和同一专业,创新能力标准也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面对现实实践问题,能够选择现有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有效解决问题;二是,能够选择和使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有效解决问题;三是,能够创造出新方法和新技术,有效解决问题。体现出创新人才标准的多层次性。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规格不同,创新人才标准不同。应用型高校更关注专业人才是否能选择正确方法和运用新方法解决实践问题。

国内教育学研究成果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党玲侠(2014)认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具有独特性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叫作创新能力。将创新能力与“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联系在一起。林建(2012)基于清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硕士生创新能力体现在能够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新产品或新工程项目的能力。博士层次创新能力体现具备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尖端产品或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的能力。文字中产品、项目和技术三个词汇多次被提及,能力标准与具体的专业技术能力关联紧密,博士硕士能力标准有区别。

二、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架构

人的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或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表现离不开了具体实践,能力标准来自于实践。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教改重点是教学体系建设突出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标准统一。

1.教学体系结构化设计(图1)。创新能力是面对问题能够开创性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是指在一个实践问题情境中,在探索问题、感知知识、提出解决方法几个阶段中流畅性、灵活性、精细性、独创性的思维品质,是智力的高级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体系任务就是面对专业实践问题,塑造人才的专业思维品质。专业实践问题的预设构成实践教学体系,解决问题思维环节和过程构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结构化教学体系是培养技术目标下的基础理论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统一(图1)。其难点在于技术目标制定者对现实实践问题的感知和领悟程度;重点在于教学实施者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水平,以及这个水平之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科学性。教学体系设计应该力图做到:为师者确实可以拿出东西来教学生,而学生也确实可以学而有所收获;不是只谈谈意见与看法,没有具体内容。解决现阶段商科教学被诟病的,课堂教学与现实实践脱离的问题,改革重点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

2.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创新总是在继承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知识或知识贫乏的人,难以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本科教育前两年的专业知识基础至关重要。目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学体系在我国有很好的传承,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追求理论知识多而全的同时,如何兼顾创新人才对技术精而专的要求?研究型高校将学生专业能力精和专的问题放到硕士和博士阶段解决,应用型本科则需要在有限的课程资源中,删减一些理论课时,用于学生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对教学体系的设计者的一个考验。

3.实践教学平台是教学体系核心和特色。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高质量的知识。高质量知识的特征,首先,是知识的多类型、多方面。预设实践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决定着所需知识“多”的程度。其次,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否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复杂问题解决过程训练,有助于知识在头脑中组织方式上有序存放和形成网络化的结构,提高在解决问题时的知识检索效率,实现思维经济化。本科教学体系,前两年低段年级课程解决用于学生知识数量储备问题(知识基础能力);知识合理结构(知识运用能力)形成则由后两年高段年级课程完成。知识基础能力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点状或者片段的记忆、储存和提取,可以通过选择题、判断和简答题等书面形式进行训练;而知识运用能力则提升到面对特定实践问题时,大脑知识网络化检索、系统化整理、并最终产生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层面。是对现有知识进行加工、提炼的思维过程,训练要以基于“项目”者“产品”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平台设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三、基于技术目标的商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商科本科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平台是短板,也是办学难出特色和不能形成竞争力的软肋。现存的商科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表现出三个特征,也是未来教改的三个重点。

一是,缺乏明确的技术能力指引。如金融专业,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掌握了什么能力?是否读完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等经济学学科理论基础课程就达到了专业人才标准?目前大多数金融专业对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描述是: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银行、证券和保险从业技术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没有具体的“技术”和“能力”界定,对人才核心价值含糊其辞。培养目标不确定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自我认知期望,也不能达到行业对专业人才标准要求。针对这个问题,平台建设的第一个重点,筛选确定专业培养技术目标,重新梳理现有教学体系,尊重专业思维品质和技术能力形成的规律,并以此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并以课程群形式呈现培养计划。如以“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技术”为技术目标和技术标识,组建企业信用评估技术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五门课程(企业信用分析技术基础、企业信贷分析技术、金融风险管理、MATLAB应用基础和商业银行管理)完成培养计划。

二是,缺乏扎实的实践课程支持。缺乏技术能力指引使得实践课程失去存在的理由。因此,平台建设的第二重点是培养技术目标确定后,以特定专业思维品质和技术能力形成过程为主线,以课程群为载体,丰富校内实验课程。如:在“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技术”下与“企业信用分析技术基础”课程匹配,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报告》为产品建设实践课程;与“企业信贷分析技术”课程匹配,以《贷款企业贷款信用分析和贷款调查报告撰写》和信贷管理权过程为项目目标建设实验课程;与《MATLAB应用基础》课程匹配,以分析软件应用能力为目标,建设实验课程。使得学生专业思维品质和技术能力得到训练。

三是,缺乏实践检验和技术能力认可。相对于工科专业完善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体系,商科专业学生实践一直处于自由和分散状态,实习质量难以保障。另外,商科行业技术资格认证曾经备受争议,2014年国家对职业证书发放机构进行了整顿,技术资格证书认可度得以提高。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向用人单位佐证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不仅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且,认证机构考核知识难度和专业技术含量信息会反馈回学校,促使学生反省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紧迫感。建立校内教学体系与校外行业认证体系的对接是教改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第三个重点。

一个符合现阶段应用型本科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平台构架构如图1,主旨是弥补和修正现存的商科教学体系中的缺陷和弱项,通过提炼的培养技术目标,建设一个内容充实切有成效的教学体系,获取业界更高的技术认可度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中国教育受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大政府和强经济大背景下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办学思维模式并不容易。在各行业全面进行升级转型的时代特征下,提升商科院校学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关系到高校和专业的生存问题,也是教改的原动力。能否加大教学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通过小班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是对财务成本管理的考验,也是对教师科研和教学投入精力分配的挑战。培养能在未知探索上异想天开、特立独行,但又能脚踏实地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需要国家、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丽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维目标[J].教育科学,2008,4(2).

[2]党玲侠.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8).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4]花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4,(1).

上一篇:加强疾控档案管理,提高中心服务水平 下一篇:协作抑制中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