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读法”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动机

时间:2022-08-24 06:05:26

用“美读法”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动机

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学方法和古典文化环境的遗失降低了文言文教学的效益,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此,一线教师重新让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回归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致力于 “诵读法”的研究。把传统的“诵读法”进行艺术加工,发展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美读法”,可以缩小学生认知与文言文知识、背景的差异,消除或减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的隔阂感。

一、运用“美读法”的背景

1.学生怕

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觉得枯燥乏味,存在读不懂、难读懂和不想读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初中生进入初中学习阶段之前接触文言文较少,所处环境和文言文知识、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往往会把文言文等同于英语,普遍对文言文产生一种隔阂感。而这种隔阂感,恰恰制约着初学者的学习。所以学生觉得文言文枯燥难学,存在“怕文言文”的现象,那当然是情理之中。

2.教师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现“怕学生不懂”的教学思想,庖丁解牛般逐字逐句地讲解,倾尽所知做到滴水不漏。而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且机械接受的状态,不是忙着记笔记,就是忙着加批注。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出现疲劳期,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可见,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机械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解决“怕学”的问题,而一味追求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又往往会导致语文本色课堂的缺失。

二、运用“美读法”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法是根据文言文中的音律和意蕴,用声音进行再创造,再现文言文的意境,以求达到音色美、韵律美和节奏美的诵读方法。简而言之,“美读法”,可以把枯燥难懂的文言文文字变为有声有色的语言,创设出优美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氛围。

作为初涉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用“美读法”能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变“怕学”为“乐学”。

三、 运用“美读法”的策略

1.示范美读,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美读。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最亲密的引导者,其语言和情感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并感染他们进行模仿。因此,我们不能随意用专家的朗诵取代教师的范读,哪怕专家朗诵非常完美,也无法弥补空间的距离。如教学《大道之行也》一文,因文中的语言和人文内涵让学生X得生涩,教师示范性美读可以创造文言学习情境,缩小学生的认知与文言的差距。若配上背景音乐,有时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孔子时代;若进行一些变化性的艺术处理,如读“故人不独亲其亲……女有归”一句时击掌打节拍,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冲动,学生不懂其“言”便领会其“文”了。

歌唱式美读。首先,歌唱式美读亦称为“美唱”,是模仿歌唱形式的一种读法。我们从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中得到启发,诗歌可以编曲歌唱,那么文言文呢?我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尝试以《高山流水》伴奏,似读非读,似唱非唱地演绎了此文,新颖的读法和美妙的音乐把学生带到高山流水处,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愉悦感。其次,我们在信息技术这一领域里,可以挖掘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搜集图文并茂的美读微课,搜集音乐伴奏给文言文配曲,搜集有关美唱的音频和视频。如前面提到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电视剧《还珠格格》就有相关的演唱片段。

2.预备美读,读懂文章大意

预读音准。音准的要求是美读的第一步,也是保证流利朗读的前提。教会学生通过文下的注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放手让学生完成预读音准这一环节。学生在自学音准时,既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从中感受“汉字学”的内涵。有些文言文的生僻字较多,音准的把握非常有必要。如理清多音字、通假字和生僻字的读音,有助于流畅朗读,也有助于理解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预读文意。预读文意是美读的前提,也是背读的基础。不管是领会文章的内涵,还是传达作者的情感,预读文意是不能忽视的。与传统教学支离破碎的讲解不同,预读文意在于把握文章的全篇,为美读和传达作者的情感做准备。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在于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的“读”。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了,文言的语感自然水到渠成,字词的积累还要老师操心吗?

预读文意的第一步是自主借助工具书译读,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第二步是交流难懂的句子。比较浅易的文章,如《陋室铭》《爱莲说》《虽有嘉肴》《记承天寺夜游》等,完成了第一步即可;比较生涩难懂的文章,则需要师生间的合作和答疑。

预读音韵。美读的三要求,即音色美、韵律美和节奏美,具体为语音的高低、强弱、平仄,语句的停顿和语速的快慢。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初中生而言,应着重处理好美读节拍上的节奏。教学时,先让学生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教师再进行长句和生涩句的点拨指导,力求做到音韵和谐。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满井游记》中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答谢中书书》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深入美读,激发学习动机

配乐美读。文言文的配乐,多数以古典音乐中的古筝和琵琶为主,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文章思想内涵做好准备。配乐美读,意在使学生走进文章的意境中,营造一种与作者共鸣的情感氛围。须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变换不同的读法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如齐读、群读(各显其能地读)、个读、淘汰读、角色读、男女分读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适合齐读,《岳阳楼记》适合群读,《马说》适合个读,《曹刿论战》适合淘汰读,《公输》适合角色读,《论语》适合男女分读。

比赛美读。旨在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学校或年级举行的美读比赛以外,课堂上也可以即兴比赛。比如小组美读竞赛、男女美读竞赛、男女混合美读竞赛和同桌之间的竞赛等。比读的内容不一定是全文,也可以是某一部分或者是某一节。比如《岳阳楼记》比读中的“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谁与归?”这一节,先让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小组打分,听听谁读得更像范仲淹,最后评出“最美范仲淹”,老师给予适当的奖励。

诚然,激发初中生文言文的学习动机,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益,一线教师也总结了许多方法。如创设乐学情境,引导学生产生乐学情绪;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使文言文变“活”;用拓展活动延伸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本文基于农村学校的实际,致力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回归文言文的本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巽寮中心学校(516300)

上一篇: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 下一篇:协商对话高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