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阅读教学的“三弃三重”

时间:2022-08-24 05:57:13

图画书阅读教学的“三弃三重”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儿童阅读工程的着力打造,语文课程逐渐走向了开放、创新与丰富。群文阅读、整本书的班级读书会、经典诵读课、图画书的阅读教学等,不再只是课外阅读的“密友”,他们开始从四面八方涌进校园,走进了一间间的教室。

在众多读物中,图画书被喻为“上帝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被看成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图画书用直观精美的图片、自然清浅的语言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个丰富美妙的故事世界。图画书的神奇魅力还在于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所以,图画书作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被许多一线教师认同,并积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和阅读视野的影响,在指导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笔者拟针对这些常见的错误做法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总结为图画书教学的“三弃三重”。

一、弃盲目跟风,重图画书的甄别与选择

图画书受到了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青睐,但是他们在选择将什么样的图画书推荐给学生时,却缺乏课程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存在“跟风”的态势。至于某本图画书适合几年级的孩子,在教学上有什么价值,究竟能带给孩子什么等等,很少有老师加以思考。

1.什么是图画书?日本图画书研究者松居直先生曾用公式来说明带插图的书与图画书的区别:文+画=带插图的书,文×画=图画书。文字书中的插图以及连环画都只是对文字的说明,如果图删掉,你依然能读懂故事,但如果把图画书中的图删掉,故事就变了味道。在图画书中,图画是主体,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本身就承担着讲故事的任务。

2.什么是好的图画书?图画书的“好”应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注意“图”的品质。图画书中的图应当能传达引人的细节或者情绪的起伏。美国最具权威的图画书奖“凯迪克奖”,其遴选标准中就有这样一条:“透过图画,是否能完整传递出书中的故事情节、角色、气氛与讯息。”松居直认为:“如果是优秀的图画书,只要看插图就能大体明白故事梗概和内容。”[1]所以,一本好的图画书,孩子即使不识字,仅仅靠“读”画面,也应该能读出大概的意思。二是注意“文”的精粹。好的图画书有一个共同特点:语言清浅,却有深厚的意蕴,留给读者极为开阔的想象空间。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大兔子微笑着轻声说的一句话:“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语言里藏着的深情与温暖会带给读者很多“上天入地”的无比广阔的联想。

3.什么样的图画书适合用来教学?教师在挑选图画书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做一般性的社会阅读,更要做“教育性”的阅读。不妨从几个方面思考:图画书的故事能否引起儿童的兴趣?“这一本”图画书适合几年级的孩子?图画书的内容主题是否适合教学?“这一本”图画书可以用来做语言的模写还是拓展想象的空间?更多的是用来连接孩子的生命体验还是指引未来行动的方向?这些问题其实涉及的就是用图画书“教什么”的问题。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教师的课程意识就会逐渐明晰,课堂教学也就有了方向。

另外,选择图画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一本”图画书要能打动教师本人。松居直曾说:“讲图画书的人能决定图画书最终的价值。一个讲图画书的人,如果能与好的图画书产生共鸣,充分理解书的内容,并自得其乐,必定能将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给孩子。”作为教师,心中的感受越丰富,越是能加深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从而产生阅读上的共鸣。

二、弃频繁提问,重故事意蕴的完整与丰富

笔者听过不少图画书的阅读教学课,发现不少教师喜欢不时发问,总想从图画书中挖掘出一些教导性的意义。其实,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提问颇有窍门,提问点不宜过多,否则可能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那么,怎样以教师的“导”带领儿童“渐入佳境”呢?

1.讲述前稍加讨论。讲述前可通过一两个小问题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时间一般以2-3分钟为宜。比如可以从故事的名字入手,聊一聊相关联的事物,也可让学生看看封面,猜一猜故事会讲些什么。课始的提问,重在唤醒孩子对故事的兴趣,把故事的手与孩子的手牵在一起。

2.讲述中适当停顿。讲述的过程中更要较少提问,以免打断孩子对故事的整体感觉,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当然,为了进一步引领孩子走进故事的最深处,教师可在故事转折的关键处故意停留,让学生猜一猜情节接下来会如何发展,以唤醒他们更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3.讲述后分享交流。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最大的就是交流的乐趣。要想讨论分享富有实效且能走向深入,教师的话题设计至关重要,要顺着一个核心话题层层深入,最终抵达故事的“内核”。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图画书《爷爷一定有办法》,如果教师从“小毯子变成过什么”或者说“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过于细小或宽泛的角度来提问,没有太大的意义。南京芳草园小学的刘颖老师在讲完故事后,就下面两个问题与孩子进行了讨论:第一,为什么约瑟舍不得丢掉那些老旧的毯子、外套、背心、手帕?第二,那颗纽扣究竟到哪儿去了呢?两个话题中,一个指向了故事的主题,一个指向了这本图画书蕴含着的另一个故事,让孩子从讨论中获取到分享的乐趣,提高了阅读的认识。

三、弃拘囿文字,重“图”与“文”的合奏

不少教师因自身读图能力的薄弱,在讲述图画书时往往只关注文字传达的故事。其实,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来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的合奏。加拿大教授佩里·诺德曼先生认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种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2]所以,在进行图画书阅读教学时,不能仅从文字出发,更要关注“图”与“文”的合奏,让儿童享受更多发现的乐趣。

1.图画也是“语言”。图画书的图就是“语言”,可以直接讲述故事。在图画书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每一幅图的色彩、形状及相关细节,读懂图画想说的“话”。一般而言,图画书的封面、扉页、封底等都有故事,扉页的图画往往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告诉我们谁是故事的主人公,有时还会故意在这里埋下一个悬念,吊起你的胃口。图画书的环衬一般会通过色调或图案营造出故事的氛围。还有,故事中的小物件也会传达一定的意味,如《团圆》里那个回家过年的爸爸,虽然自己的衣服上缀满补丁,可是他拎着的旅行箱却是鲜艳的红色,箱子里装着他带给妻子和女儿的礼物,这样的色彩就在言说着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心情。还有,图画书的封底内容同样不容小觑,很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阅读的起点。

2.“图”与“文”的合奏。在图画书中,图画和文字有一致的方向,两者共同编织着一个奇妙的世界。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从文字上来看,故事讲述了一只母鸡在农场里兜了一个圈子,但画面里却出现了一只狐狸,于是,母鸡散步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狐狸追母鸡的故事。由于“图”与“文”两条叙事线索相互交叉,使得阅读图画书成为一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难怪有人说图画书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

3.图画书中的“声音”。这里的“声音”,其一是指图画书中的图画与文字发出的声音。日本的河合隼雄在《倾听绘本的声音》的讲演中说道:“画中并没有声音。虽然没有声音,侧耳倾听的人却能听到声音。”[3]这里的“侧耳倾听”可以理解为用心聆听。在引导儿童阅读图画书故事时,最好的境界就是故事结束了,但故事中的声音会留在孩子的心中。其二是指教师讲述故事的声音。讲述不是“读”,不是照着文字“念”,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前期阅读与理解,把自己看到的、琢磨到的糅合进声音里,再现故事的趣味。如此,儿童便能敞开心扉,与图画书讲述的故事温暖相逢。

参考文献:

[1](日本)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1.

[2](加拿大)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484.

[3](日本)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绘本之力[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22.

(邵龙霞,高邮市实验小学,225600)

上一篇:想到,做到,才能得到…… 下一篇: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