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养如醇 笔挟风云

时间:2022-08-24 05:45:38

哀思悠悠的清明节,是纪念逝者的时节。在2010年这个特殊的日子,自然而然思忆起逝去的岭南书法前辈,曾景充先生便是其中一位。2009年1月14日,年高德劭的岭南书法名家曾景充先生在广州辞世,享年79岁,至今一年有余了。

曾景充生前为中国书协会员,广东省书协艺委会委员、广州市书法协会副会长、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孜艺书社社长。先后获得过首届广州市文艺创作“红棉奖”和第四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书法奖。他诸体皆擅,尤以魏碑和行草名世,书法独具个性并时出新意,特别是以碑入草的巨幅作品《沁园春・雪》等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央文史馆和全国政协等单位收藏,受到广泛好评。

闻曾景充之大名是在携笔从军后,钟爱书法的我身居异地军营却始终关注着家乡广东书坛。与曾景充谋面则是在2001年,那时我才30岁出头,刚从老家的梅州军分区调到广东省军区工作,曾景充极为推崇我的小楷书作,多次高度评价说“仕坤君小楷是华南地区甚至全国也难得一见的灵动有味的楷书风貌”,并在撰文时表露出厚爱关注之意。后来,因为书法缘由,彼此偶有接触,更多的是因为前些年,曾景充与亲授学生怡情撮合,成立了“孜艺书社”,经常邀我参加创作观摩活动和点评社员作品,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由此,对于曾景充在艺术追求方面的辛勤付出和探索精神,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为之钦佩,深感书家高尚的人品艺品学养。

出生于1932年的曾景充,祖籍广东肇庆,从小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期的曾景充就醉心于书法艺术,一心向学,勤于临池,静静浸淫于古代优秀帖学之中。后来生活造就机缘,使其走上了专事书法的人生路。为了胜任书法教学需要,他潜心精研技法和书法研究,不满足于帖学,转以碑学为主,广泛涉猎三代金文汉碑诸品及魏晋碑版,《张猛龙》、《龙门二十品》、二爨、《泰山金刚经》、铁山摩崖等无所不学。其数十年坚持践行一个书法理念,就是“熔冶碑帖,北笔南意”,即以北朝碑版为笔,增强骨格,以南朝帖学为意,以期丰神俊逸。认为这是发展书法艺术的要诀,并力图把帖学的流美俊逸和魏碑的雄强厚重有机结合,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1988年其出版的《魏碑千字文》,风格初显,便见证了这一点。

活用传统、自出机纾,则是曾景充从事书法创作研究的独到见解。1991年,年过半百的曾景充还应邀赴日本举办书法展览,为东京书道教育院的研修生讲学,并受聘为新日本书道院艺术顾问。在与日本书法同行切磋交流期间,使其真正理解和领悟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个古训的深刻含意,认识到传统书法在当今信息万变的时代中,应充分表现其现代性与时代感。回国后,曾景充广交书友,以能者为师,不论老中青少,相互取长补短,数年之后书法创作进入了新的境界。其巧妙运用碑帖之精华,打破传统界限的束缚,使篆、隶、楷、行、草作品的结体和笔意有了新的变化,挥运之中足见道法自然,避免了创作流于程式化。在众多公共场所和著名景点,曾景充留下了宝贵的墨迹,诸如“人民公园”、“陈家祠广场”、“黄振龙凉茶”、“皇上皇”等题字,笔情墨韵中体现了其追逐时代的书法风韵,魏碑书法及融注魏意的行草,为世人所推崇。

曾景充又称“孜艺楼”主人,在创作著述的同时,为振兴岭南书坛贡献力量,先后在中国书画函大广州分校、岭海老人大学、广州师院书法培训中心、广州书画学院以及其书斋孜艺楼等传授书艺。由于教学得法,生源不断,不少书法人才崭露头角。对学员的需要,曾景充不吝给予全力帮助,许多学员至今都始终心怀感激。为了表达对恩师曾景充的回报,更好地梳理其数十年来的教学成果,前些年学员们自发筹资编印《曾景充师生书法选》,并举办“曾景充师生书法展”,专门召开“曾景充老师书法教学研讨会”,回顾和总结曾景充搏击艺海、书艺超凡、勤于教务的显著成绩,并对恩师深厚学养予以高度评价。

曾景充以书法知名于世,其实其艺术疆界十分宽广,专业学养基础也相当深厚。尤其在书法理论和美术方面有精深的造诣,且精于鉴藏,并于诗词对联亦有研究。曾景充早在50年代得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引荐,首批加入广东省美协,经常写生,可谓书画并进。在1992年广州师院书法培训班师生作品展时,其创作的四幅以日本富士山为题材的水彩画,清新空灵,颇具诗情画意,为画坛所称道。而书画鉴定之道,难度极大,非学识渊博、书画兼通、收藏丰富、眼光独具者难能为之。然曾景充却对名人字画,能精鉴赏、广见闻、富收藏,每逢书画展览、拍卖,都能见到其身影。其借以汲古纳新,并从中提高鉴赏能力。一次书画拍卖会,拍卖行力举曾景充鉴定拍品,起初大家不大置信其有能力鉴定,后大家历览齐白石、关山月、黄胄等名家大作,经曾景充逐一剖析,评述优缺,鉴定真伪,其目光如炬,持论公允,见解独到,令人信服。曾景充钟爱收藏,节衣缩食,烟酒不沾,生活极其俭朴,但若为了购得心仪真迹,却不惜斥巨款投入,想方设法购得。丰富的收藏,使曾景充藉以怡养性情,眼手俱高,不断滋养自己的书法艺术。

曾景充非常关心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并热情参与公益事业。2007年,曾景充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诊断患有白血病住院治疗。然而,其没有被病魔吓倒,仍然心醉书艺情寄书坛。当得知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举办权“花落”广东时,其不顾身体有病,应广东省书协之邀赴佛山、中山等地为国展冲刺班授课。为了响应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创建“今楷”的号召,住院期间认真领会提出“今楷”的精神实质,回顾自身书法创作历程,决心以最大的热忱响应这一号召,为打造“今楷”贡献一份力量。曾景充认为:“今楷”必须以正大恢宏的气概去表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厚度和历史深度,同时应该把现代意识和传统法度巧妙结合。在患重病入院治疗期间,以惊人的意志在病床上用铅笔书写大量书稿。2008年春节后,医院同意其回家休息几天,便全心投入,以只争朝夕、废寝忘餐的精神创作“今楷”,用最擅长的魏碑与帖学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今楷”力作,完成了《沁园春・雪》、《满江红》和《千字文》等具有“今楷”示范意义的佳作。

行文至此,不能不说的是:在曾景充弥留之际,想的最多的是怎么才能让自己用一生心血收藏的书画精品为书画艺术的发展做贡献。他专门写信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关领导,希望能与在建的图书馆新馆合作, 搞一个专馆,由他捐献书画藏品在那里陈列和收藏。反复嘱托家人,自己所收藏的作品和书籍,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贡献给社会,服务于人类。由此可见,其拳拳的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

斯人已去,但曾景充无私奉献、德艺双馨的高尚情怀,以及对书画艺术的执著追求和爱国爱乡的精神,十分值得研习书法的后来人所景仰与学习。

上一篇:向大家看的智慧 下一篇:我圆了收藏“宋官窑瓷”之梦